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西伯利亚红松

西伯利亚红松

西伯利亚红松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4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旅游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1435篇;相关期刊37种,包括防护林科技、吉林林业科技、林业勘查设计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年中国西部地区植物科学与开发研讨会等;西伯利亚红松的相关文献由134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光仪、刘桂丰、刘俊国等。

西伯利亚红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435 占比:99.71%

总计:21498篇

西伯利亚红松—发文趋势图

西伯利亚红松

-研究学者

  • 赵光仪
  • 刘桂丰
  • 刘俊国
  • 张婷
  • 王曼
  • 靳开颜
  • 宋辉
  • 康剑
  • 徐永波
  • 徐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胡梦婷; 罗旭
    • 摘要: 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是寒温带森林主要成林树种,具有较强的区域适应性和应用价值,已成为大兴安岭林区的重要引种树种。文章基于植物引种程序,从西伯利亚红松引种准备、引种造林试验、引种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并分析当前该树种引种研究存在的不足,从不同尺度对西伯利亚红松未来可能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西伯利亚红松在大兴安岭林区的推广种植和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王芳; 陆志民; 王君; 张世凯; 李峪曦; 李绍臣; 张建秋; 杨雨春
    • 摘要: 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均为寒温带著名的成林树种,具有较强的耐寒性,与红松相比,西伯利亚红松具有更强的耐寒性。为探究低温胁迫下两树种的生理响应机制及抗寒生理机理,本研究以5年生的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幼苗为材料,对其进行低温处理,3个胁迫温度(0°C、-20°C和-40°C)和3个胁迫时间(6、24和48 h),20°C为对照,研究低温胁迫下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的光合特性和气孔特性。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光合指标和气孔密度在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中的差异显著(P<0.05),低温及低温胁迫时间对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各光合指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低温对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的气孔开度与气孔面积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胁迫前(20°C)和0°C低温胁迫下,红松中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西伯利亚红松,但在-20°C条件下胁迫6 h,西伯利亚红松各光合测定指标显著高于红松。随着温度的降低与胁迫时间的延长,两树种的各光合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红松中的气孔密度显著高于西伯利亚红松,胁迫前(20°C),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的气孔均为椭圆形,随着温度的降低,两树种的气孔开度和气孔面积显著减小。
    • 王曼
    • 摘要: 通过十几年的嫁接试验,从砧木选择与培育、接穗的采集与储藏、嫁接时间与嫁接后管理等方面,对西伯利亚红松异砧嫩枝嫁接技术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髓心形成层贴接法的成活率达到了劈接法的成活率,是西伯利亚红松异砧嫁接的一种有效方法,并减少了砧木的损失.
    • 陈桂林; 魏殿文; 王福德; 孙波; 胡鹏
    • 摘要: 西伯利亚红松是优质的果材兼用树种,研究证明在大兴安岭地区可引种栽培,前景广阔.本文从种子获取、种子处理、播种、换床育苗、田间管理、灾害防除、起苗定植等方面阐述了西伯利亚红松种苗培育的关键技术,以期为种苗生产实践提供技术参考.
    • 王翠丽
    • 摘要: 随着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引种规模的扩大,过去危害红松(P.koraiensis)及偃松(P.pumila)的球蚜(Pineus cembrae pinikoreanus)也开始危害西伯利亚红松,已严重影响苗木的生长发育,确定经济有效的防治技术是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开展了吡虫啉、氧化乐果、敌敌畏、溴氰菊酯4种药剂3种稀释倍数的喷雾防治试验及成本分析.结果表明:采用8000倍液的吡虫啉35.0%悬浮剂喷施幼苗及嫩稍防治效果最好,其杀虫率接近90%.此外,375倍液的溴氰菊酯(2.5%乳油)及氧化乐果(40.0%乳油)的杀虫率也较好,接近或超过85%,敌敌畏的防治效果较差,杀虫率55%~71%.4种杀虫剂中防治成本最高的是溴氰菊酯,达到2 070.0元·hm-2·次-1,最低的是吡虫啉,仅为175.5元·hm-2·次-1.根据杀虫效果及防治成本,确认吡虫啉为最佳杀虫剂.
    • 邵彬; 姚予龙; 吴良; 欧阳华
    • 摘要: 西伯利亚地区的主要森林优势树种有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 L.)、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 Ledeb.)、凯杨德落叶松(Larix cajanderi Maye)、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 Mayr)、西伯利亚云杉(Picea obovata Ldb.)、西伯利亚冷杉(Abies sibirica Ledeb.)、欧洲山杨(Populus tremula L.)、欧洲白桦(Betula pendula Roth)等.利用IIASA和俄罗斯著名学者V.A.Usol'tsev的专著等提供的森林优势树种样地实测数据和生物量实测数据,西伯利亚地区7个森林优势树种的林分平均林木区域尺度上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已成功构建.精度分析结果表明,7个树种的树干(带皮)和地上生物量模型完全满足计算这些树种样地生物量和植被碳储量的需要;除西伯利亚红松外的其它6个树种的树枝、树叶的生物量模型可以用于样地内林木主要营养器官生物量的计算;欧洲赤松、西伯利亚红松、西伯利亚冷杉和欧洲山杨的地下生物量模型也已达到实际应用的精度要求.区域尺度上样本数对生物量模型构建的响应与局地尺度上的响应在有限样本条件下可能略有不同.
    • 王曼
    • 摘要: 采用LI-6400xrt光合仪测定西伯利亚红松和红松的净光合速率和光合响应曲线,并调查、比较红松和西伯利亚红松的树高生长量.结果表明:西伯利亚红松最大光合速率略大于红松;红松与外界环境因子相关性较大;西伯利亚红松光补偿点比红松低;西伯利亚红松树高生长量较红松略大.
    • 王曼
    • 摘要: 2004年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从东北林业大学引种西伯利亚红松,采用异砧嫁接方法嫁接到沙地樟子松容器苗上.现嫁接成活率为95%,圃地的栽植成活率为92%,林地的移栽成活率为95.4%,都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12 a的引种试验表明,选择优良穗条异砧嫁接育苗,并在嫁接后加强管理,注意苗木的生长情况、越冬防寒及防治病虫害,引种就能获得成功.引种西伯利亚红松对于丰富沙地地区的树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刘华; 佘春燕; 白志强; 李倩; 刘端; 韩燕梁
    • 摘要: 基于热扩散技术,采用TDP法连续监测了新疆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径级西伯利亚红松的树干液流,分析其在生长季内(6~9月)的液流变化及蒸腾耗水特性,为阐明喀纳斯保护区优势树种水分循环机理,以及理解区域尺度上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及其过程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不同径级西伯利亚红松在晴、阴、雨3种天气条件下的树干液流日动态变化均呈昼高夜低的多峰型曲线,但变化频率和变化幅度差异明显,日最大液流值的排序为晴天>阴天>雨天.(2)树干液流的发生较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不同径级西伯利亚红松的最大液流峰值滞后时间在30~207 min.(3)西伯利亚红松的月平均树干液流的大小顺序为7月>8月>9月>6月,且相同径级树干阳生面的液流速率均大于阴生面.(4)西伯利亚红松全株的蒸腾耗水量为7月份的最大,其值占整个生长季的61.8%;且大径级阳生面的蒸腾耗水总量(6 716.79g)和阴生面蒸腾耗水总量(4 649.08 g)分别是相应小径级阳生面和阴生面的2.00和2.45倍.(5)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西伯利亚树干液流的主要因素,同时0~5 cm和20~30 cm土壤温度对其影响也较大.研究表明,西伯利亚红松在生长过程中,大径级树干的液流和蒸腾耗水量大于小径级,主要发生部位为树干的阳生面,且在7月份的变化最明显.
    • 韩照日格图; 白玉荣; 常艳
    • 摘要: 阿里河林业局在种子育苗试验成功的基础上,2003年进入造林试验阶段,选地范围包括了海拔500~1000 m的不同垂直地段,并针对阿里河林业局的气候特点及西伯利亚红松的生态、生物学特性,选定造林试验地3处,参试种源4个(分别为山地阿尔泰、蒙古、托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亚),进行造林试验,以期能够为西伯利亚红松在该地区进行大面积造林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