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偃松

偃松

偃松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专利文献10篇;相关期刊31种,包括科学与财富、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植物科学学报等; 偃松的相关文献由176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宏影、闫晓娜、丛日征等。

偃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88.51%

专利文献>

论文:10 占比:11.49%

总计:87篇

偃松—发文趋势图

偃松

-研究学者

  • 于宏影
  • 闫晓娜
  • 丛日征
  • 王思瑶
  • 朱万昌
  • 周鑫
  • 韦睿
  • 申方圆
  • 王晓红
  • 黄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闫晓娜; 邱德有; 于宏影; 丛日征; 南方; 宫秀福; 苗全
    • 摘要: 【目的】为揭示偃松生长特性及球果和种子发育特征变化,建立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特征相对应的关系,确定最适的球果采摘时间,并为进一步提出合理的提质增效辅助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3年观测12株定株母树的生长特性和开花特征,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花粉微形态,测定发育过程中的球果和种子各性状变化,石蜡切片法观察种子内部结构特征。【结果】4月中旬至5月下旬是孢子叶球分化期,6月上旬当年生球花张开,雌花轴顶端形成深红色的花芽。6月下旬到8月上旬,花芽长变幅为10.36~18.44 mm,芽宽变幅为5.57~10.79 mm。9月,当年生花芽停止生长进入越冬休眠期,第2年春季恢复生长。授粉期始于6月中旬雄球花成熟并散粉,小孢子叶球紫红色,花药黄色。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小孢子叶紧密排列生长在中轴上,表面多褶皱,密被绒毛。第2年5至6月下旬是偃松球果和种子的快速发育期,7—8月球果成熟,颜色由绿色转变为深褐色。石蜡切片显示,种子发育初期的胚状结构呈透明团状,后胚乳结构变得致密。成熟种子三角状卵形,外种壳坚硬、褐色,胚乳白色,出仁率49%,饱满率高达96.8%。球果和种子各性状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球果成熟历经2年,大致分为花芽发育期、球花张开期、授粉期、球果发育期;球果和种子形态特征变化较为一致;成熟时球果和种子饱满、出仁率高,8—9月是最适球果采摘的时期。
    • 于宏影; 王思瑶; 王晓红; 闫晓娜; 韦睿; 丛日征; 黄艳; 南方
    • 摘要: 【目的】偃松种仁营养价值丰富,本研究以4个种源的偃松种仁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营养成分,为探讨不同种源偃松种仁营养成分的差异提供依据。【方法】蛋白质的测定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油脂含量的测定采用索氏提取法;多糖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粗纤维测定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相应成分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每个实验均设置3次重复。【结果】4个种源蛋白质、脂肪、粗多糖、粗纤维平均含量分别为19.97%、62.23%、1.06%、11.59%。蛋白质和粗多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性系数为-0.985,其他性状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内蒙古地区2个种源的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大于黑龙江地区2个种源的平均值,而内蒙古地区2个种源的脂肪含量、粗多糖含量则小于黑龙江地区2个种源的平均值。
    • 王思瑶; 于宏影; 丛日征; 闫晓娜; 裴晓娜
    • 摘要: [目的]寻找偃松种子萌发过程的内参基因,为研究偃松种子萌发过程提供必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丰富偃松基因资源.[方法]利用偃松种子萌发RNA-Seq数据筛选偃松部分常用内参基因,根据内参基因选用标准并利用NCBI网站进行进一步筛选.[结果]筛选得到6种传统的内参基因,分别为eIF、RPS3、TBP、EF-1α、ACT、GAPDH.根据实验室前期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在此过程中稳定表达.[结论]找到了偃松种子萌发过程中的部分内参基因,但其表达趋势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 王思瑶; 于宏影; 丛日征; 闫晓娜; 裴晓娜
    • 摘要: 【目的】寻找偃松种子萌发过程的内参基因,为研究偃松种子萌发过程提供必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丰富偃松基因资源。【方法】利用偃松种子萌发RNA-Seq数据筛选偃松部分常用内参基因,根据内参基因选用标准并利用NCBI网站进行进一步筛选。【结果】筛选得到6种传统的内参基因,分别为eIF、RPS3、TBP、EF-1α、ACT、GAPDH。根据实验室前期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在此过程中稳定表达。【结论】找到了偃松种子萌发过程中的部分内参基因,但其表达趋势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 王思瑶; 于宏影; 刘亭亭; 刘洋; 崔嵘; 杨兰
    • 摘要: 【目的】挖掘偃松种子萌发过程关键基因,为揭示偃松种子难于萌发的生理学和遗传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进行偃松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保障。【方法】利用偃松种子萌发RNA-Seq数据及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结果筛选偃松DIV基因并克隆,通过生物信息网站及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从偃松种子中克隆1个响应种子萌发的DIVARICATA(DIV)基因,该基因属于MYB家族,此基因命名为PpDIV1,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读码框(ORF),ORF长885 bp,编码294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月季DIV蛋白(GenBankID:XP_024190861)相似度最高,可达66.13%。PpDIV1基因存在两个SANT超家族位点,分别为SWI3、ADA2、N-CoR和TFIIIB结合位点及MYB结合位点。根据实验室前期对种子不同萌发时期转录组的测序结果显示,PpDIV1基因在此过程中不断上调表达。【结论】PpDIV1为偃松MYB家族中的新基因,该基因的获得为进一步挖掘其在偃松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 赵伟松
    • 摘要: 苏轼存世画作仅四件,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上海博物馆的《古木怪石图》、2018年佳士得拍出4.636亿天价的《木石图》及《偃松图》(图1)。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特举办“水木湛清华”绘画展览,《偃松图》首次公开展出。《偃松图》曾经清内府收藏,自清宫流出后,一直深藏未露,研究文章极少。今不揣浅陋,就该图的题跋作一些考证。因学识所限,失误之处,望方家不吝赐教,预谢为敬。
    • 王思瑶; 于宏影; 刘亭亭; 刘洋; 崔嵘; 杨兰
    • 摘要: [目的]挖掘偃松种子萌发过程关键基因,为揭示偃松种子难于萌发的生理学和遗传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进行偃松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保障.[方法]利用偃松种子萌发RNA-Seq数据及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结果筛选偃松DIV基因并克隆,通过生物信息网站及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从偃松种子中克隆1个响应种子萌发的DIVARICATA(DIV)基因,该基因属于MYB家族,此基因命名为PpDIV1,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读码框(ORF),ORF长885 bp,编码294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月季DIV蛋白(GenBankID:XP_024190861)相似度最高,可达66.13%.PpDIV1基因存在两个SANT超家族位点,分别为SWI3、ADA2、N-CoR和TFIIIB结合位点及MYB结合位点.根据实验室前期对种子不同萌发时期转录组的测序结果显示,PpDIV1基因在此过程中不断上调表达.[结论]PpDIV1为偃松MYB家族中的新基因,该基因的获得为进一步挖掘其在偃松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 谢明玉; 朱鹏翔; 白海波; 朱雪岭; 葛军; 张军生
    • 摘要: 为掌握偃松病虫害的发生为害情况,于2018—2020年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阿龙山林业局偃松病虫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共发现7种病害,11种虫害和17种害虫天敌.7种病害中,叶部病害3种,芽部病害1种,梢部病害1种,枝干病害1种,球果病害1种.危害严重的偃松病害为松针红斑病和偃松落针病.松针红斑病发生面积0.55万hm2,感病株率为74.00%,感病指数为36;偃松落针病发生面积1.53万hm2,感病株率81.00%,感病指数40.危害程度均达到中度.偃松主要虫害有11种,其中叶部虫害6种,枝梢虫害2种,干部虫害2种,球果虫害1种.发生严重的为偃松球蚜,发生面积为0.80万hm2,有虫株率为92.00%,虫口密度13头·50 cm-1枝,危害程度达到中度.偃松虫害天敌有17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异色瓢虫,平均21头·丛-1,蜘蛛的数量为1头·丛-1.蚂蚁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蚂蚁冢周围,数量可达30~40头·丛-1,离蚂蚁冢较远的地方仅2~5头·丛-1.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几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控策略作了相应的阐述.
    • 黄柏林
    • 摘要: 苏轼《偃松图》卷,短卷纸本。历代收藏印记累累,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卷三十二册29页,为清宫旧物。展卷间,清朗纯净之气,扑人眉宇,偃松奇崛古峭,左向横斜盘伸于石间,石旁修篁数丛,笔法劲利,挥洒自如,有挟大海风涛之势,移时展阅,如奏笙簧。其风格笔法、构图,悉同于苏轼尽传于世的三件作品:即现藏于日本的《枯木怪石》图卷;邓拓先生旧藏的《潇湘竹石图》与上博所藏的《竹石卷》(文同合卷)。
    • 关月
    • 摘要: 4月20日,《偃松图》亮相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展览。《偃松图》著录于乾隆《石渠宝笈》,因其神秘而愈显珍贵,也因其珍贵,才在数百年后的今天首次迎来公开展出——关于苏轼绘画的话题再次成为学界热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