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形态
书籍形态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信息与知识传播、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261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美术大观、美术教育研究、艺术与设计:产品设计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13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等;书籍形态的相关文献由13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慧、付晓云、刘瑗等。
书籍形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261篇
占比:98.68%
总计:10398篇
书籍形态
-研究学者
- 李慧
- 付晓云
- 刘瑗
- 周立娜
- 商春玲
- 宋雪梅
- 张媛
- 张广超
- 李媛
- 李至
- 王莹莹
- 蒋艺芝
- 赵邹娜
- 邓雅楠
- 万蓉
- 乔石磊
- 伊延波
- 余瑛
- 侯婉矜
- 俞瑾华
- 倪磊
- 兰思嘉
- 兰思嘉1
- 冯建华
- 刘佳
- 刘佳1
- 刘堪海
- 刘海峰
- 刘源源
- 刘艺
- 刘芳
- 刘金
- 刘钊
- 卢枭
- 史文凤
- 吕晓萌
- 吕静
- 吴悦1
- 吴雅慧
- 吴静
- 员勃
- 周婷婷
- 周晨
- 周灵
- 咸宇
- 唐俐娟
- 唐浩超
- 商世民
- 墨羽
- 夏小奇
-
-
龚颖冰
-
-
摘要:
信息传播时代为传统纸质书籍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纸质图书的创意形态能诱发阅读兴趣。本科教育是书籍设计创意培养的初始阶段,通过选修课导入手制书的装帧教学,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以信息感知为主的整体构思意识与习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书籍形态创意设计。
-
-
杨杏培
-
-
摘要: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看待阅读,可见其作用非常明显.阅读是人类掌握重要信息,实现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书籍是阅读的信息载体,是将人类文化知识实现可视化的重要载具.人类在千多年间一直使用纸质版的书籍.人类阅读的材料从最开始的手抄书籍到印刷书籍以及目前的数字化书籍实现了阅读载体的多项转变,阅读也从最开始的视觉感官延伸到多维度感官层面.本文将尝试从书籍的立体三维空间设计、用户体验过程、用户思维参与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书籍形态设计中的交互体现.
-
-
-
张方涵
-
-
摘要:
本文针对格式塔心理学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理论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概论、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特点、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则等方面作了详细分析,进而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并且在书籍装帧的书籍形态和版式编排设计等方面做了科学、有意义的尝试,力求在书籍设计方面起到开拓引领研究方向,进行创新实践的作用。
-
-
安平;
无
-
-
摘要:
由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Stiftung Buchkunst)主办的"最美的书"国际书籍设计竞赛于2020年6月公布了获奖名单。本次竞赛的评选方式与往届并无太大差异,专家评审团经过三个阶段对投稿书籍进行了严格筛选,最终五个类别的25本书籍作为2020年德国"最美的书"脱颖而出。评选标准主要从概念构想、平面设计、印刷方式、装帧工艺、图片与纸张、版面排版这六个方面综合考量。相比2019年的获奖作品而言,本次评选结果在书籍形态上更倾向于体量轻小的书籍。在表现形式和概念构想上展示出更多的奇思妙想。装帧与设计方面也展现出更广泛的可能性。
-
-
蔡顺兴
-
-
摘要:
重构书籍形态的视觉秩序,旨在颠覆书籍原有的理性主义模块化、标准化设计模式,运用“形变”“仿像”“书雕”等一系列设计方法寻找书籍新的形式机遇,探索出纸质书全新的形态组织和奇异的形式变化.其形变的着眼点多聚焦于书籍形态独特、外形诡谲、视觉震撼等方面,从而建立起造型新颖、制作精良、物华工巧的个性化书籍审美新秩序.
-
-
-
张志奇1
-
-
摘要: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内容涵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等。此次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韵〈三字经〉(插图本)》在原有的中文基础上加入英文对照,翻译巧妙、行文工整,增添了英、汉阅读的流畅和亲近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颖表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