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虫瘿

虫瘿

虫瘿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保护、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专利文献13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植物保护等; 虫瘿的相关文献由38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子祥、陈晓鸣、胡菡青等。

虫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91.39%

专利文献>

论文:13 占比:8.61%

总计:151篇

虫瘿—发文趋势图

虫瘿

-研究学者

  • 杨子祥
  • 陈晓鸣
  • 胡菡青
  • 蔡子坚
  • 陈瑾
  • 余道坚
  • 刘世彪
  • 常明山
  • 康林
  • 焦懿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荣荣
    • 摘要: 栗瘿蜂又叫栗瘤蜂,是影响板栗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主要为害栗芽,使新梢基部形成虫瘿,在虫瘿形成过程中消耗树体大量营养,受害树树势变弱,严重影响经济产量。在太行山区山地板栗园发生尤为严重,被害率在40%以上。栗瘿蜂生活规律比较独特,它不像大多数鳞翅目害虫一样看见后喷药就基本能治住,栗瘿蜂让人看见的时间很短,它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芽和虫瘿里面,这给广大栗农防治栗瘿蜂带来了困难。笔者根据多年生产经验,总结了栗瘿蜂在太行山区的生活形态规律及防治技术。
    • 高琼琼; 杨孟可; 徐常青; 陈君; 乔海莉; 刘赛; 陆鹏飞
    • 摘要: 枸杞红瘿蚊是宁夏枸杞上重要成灾害虫之一。枸杞白瘿蚊是继枸杞红瘿蚊后在宁夏枸杞上新发现的另一种瘿蚊科害虫。两种瘿蚊均以幼虫为害宁夏枸杞幼嫩花蕾使其不能正常发育,但形成的虫瘿结构差异明显。本文通过外部形态观察、石蜡切片等方法对两种虫瘿发育过程中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瘿蚊幼虫的取食不会引起花部结构的增加或缺失,但均影响花部结构发育,使其无法正常开花结果。枸杞红瘿蚊主要造成子房细胞数量增多形成虫瘿,枸杞白瘿蚊主要造成花冠细胞体积增大形成虫瘿。此外两种虫瘿在花柱、花丝、蜜腺、花药、花柄等处均存在一定差异。
    • 关月姗; 朱方丽; 杨仪韩; 曹惠怡; 严玉宁; 王兴民
    • 摘要: 【目的】对桉属树木的重要害虫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生物学特征进行详细调查,以期深入了解该害虫的生物学特征及发生为害规律。【方法】对桉树枝瘿姬小蜂雌性生殖系统、卵、虫瘿进行解剖,观察其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过程,测量其各发育阶段的虫瘿、虫室和幼体的体积及薄壁细胞层的厚度。【结果】桉树枝瘿姬小蜂完成胚胎发育约需138 h,由3个阶段组成:产卵后0-24 h为营养物质聚集期;36-84 h为胚胎期;96-138 h为孵化期。桉树枝瘿姬小蜂在虫瘿内完成发育,其发育过程与虫瘿发育过程保持一致。虫瘿结构由3个基本层组成,由外至内分别为表皮层、中间层和薄壁细胞层。桉树枝瘿姬小蜂幼虫体积增长速率随发育时间呈现单峰型,在30 d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虫瘿体积的增长速率呈抛物线状,并且虫瘿内薄壁细胞层厚度随发育时间也呈现抛物线状,其前期增长较快,后期下降变缓。【结论】桉树枝瘿姬小蜂发育至25 d时处于取食量较小的低龄阶段,而虫瘿内薄壁细胞层(食物)厚度已达到最大,为幼虫体积快速增大阶段作好准备。
    • 邵淑霞; 杨子祥; 何钊; 陈航; 陆沁; 许鑫; 魏洪媛; 陈晓鸣
    • 摘要: 【目的】角倍是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在第一寄主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叶片上取食而形成的一种封闭型虫瘿,瘿内蚜虫排泄物(蜜露)的清洁对于维持角倍蚜种群的生存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究角倍蚜瘿内世代的蜜露排泄及糖分组成情况。【方法】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连续观察角倍蚜瘿内干雌的蜜露排泄情况;用含有不同浓度蔗糖或淀粉的培养基饲喂瘿内干雌,统计泌露率,分析蔗糖和淀粉对角倍蚜瘿内干雌蜜露排泄的影响;利用液相色谱检测和分析蜜露的糖分组成和含量。【结果】角倍蚜瘿内,很少能观察到无翅干雌排泄蜜露,35.40%±2.41%的有翅干雌可被观察到排泄蜜露。但在琼脂糖培养基上,无翅干雌和有翅干雌均可排泄蜜露,泌露率分别为23.89%±5.58%和173.96%±28.61%;在含有不同蔗糖浓度的琼脂糖培养基上,无翅干雌和有翅干雌泌露率均随蔗糖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含有不同淀粉浓度的琼脂糖培养基上,无翅干雌泌露率随淀粉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淀粉浓度由0增加至2%时,有翅干雌泌露率由173.96%±28.61%增加至236.81%±55.67%,随后泌露率随淀粉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淀粉浓度达到10%时,有翅干雌泌露率降为55.92%±7.22%。角倍蚜瘿内干雌排泄的蜜露共检测出7种糖分,其中: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较高,分别为51.07%和31.68%;蔗糖的含量较低,仅为1.59%;另有4种未知组分占15.66%。【结论】角倍蚜瘿内干雌蜜露的主要成分为果糖和葡萄糖;食物中蔗糖和淀粉的含量对其蜜露的排泄有明显影响。
    • 赵萌; 吴文珊; 陈友铃; 吴婷婷
    • 摘要: [目的]薜荔Ficus pumila var.pumila瘦果具有极高的营养食用价值,其结实依赖薜荔榕小蜂Wiebesia pumilae传粉.本研究旨在探讨蛹期植食性寄生蜂室内培养的可能性.[方法]在不同温度(22,24,26,28,30和32°C)和光周期(0L∶24D,10L∶14D,12L∶12D,14L∶10D 和24L∶0D)条件下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薜荔榕小蜂蛹,测定薜荔榕小蜂蛹期各阶段的发育形态和历期,雌成蜂寿命以及虫瘿含水量,并观察虫瘿形态发育过程.[结果]在22~28°C范围内,薜荔榕小蜂蛹的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羽化时间也随之提前,但羽化率没有显著差异.28°C琼脂培养条件下,薜荔榕小蜂蛹期发育历期最短,从预蛹发育至成虫的历期雌蜂为25.65 d,雄蜂为21.79 d,比同期自然条件下的雌、雄薜荔榕小蜂蛹期发育历期缩短了44.00 d;30°C下,少部分榕小蜂蛹能发育至熟蛹期;32°C下,榕小蜂预蛹滞育,推测30°C可能是该种榕小蜂蛹发育的耐热极端温度.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薜荔榕小蜂蛹期的发育速率及羽化率均无显著差异.在22~28°C范围内,温度越高,虫瘿含水量下降越快,培养时间越长,虫瘿含水量越低.28°C下琼脂培养的薜荔榕小蜂羽化时的虫瘿含水量(41.79%)极显著低于自然发育的个体(51.63%).低含水量导致虫瘿壳非常坚硬,薜荔榕小蜂开掘出飞孔困难,这可能是琼脂培养条件下的薜荔榕小蜂羽化未能出飞的主要原因.[结论]本研究的琼脂培养方法为植食性寄生蜂蛹期发育的连续性观察,以及部分实验虫源的获取提供了可能.
    • 耿显胜; 张威; 舒金平; 陈奕洁; 石坚
    • 摘要: 生态调控作为害虫管理的"高级"策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依据生态调控的基本原理,研发了植物源诱控技术、功能植物紫云英的利用技术、人工摘瘿和挂瘿防虫技术、早竹抚育时自然天敌保留4项关键技术,对造瘿害虫进行生态调控.生态调控效果评价表明,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竹林有虫株率降低率分别为1.79%、2.13%和8.97%,而2019年和2020年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31.78%和20.65%,生态调控效果明显.
    • 闫文涛; 张怀江; 岳强; 仇贵生; 孙丽娜; 王雅偲
    • 摘要: 梨瘿华蛾又称梨瘤蛾,仅在梨树上发生,以幼虫为害枝条,枝条被害后发育受阻,影响树势,其上所结果实极易因风吹脱落,对梨果产量影响较大。在我国各个梨区均有发生,以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陕西等省梨区发生普遍。1田间症状当年生枝条木质部内多受害,刺激枝条形成瘤状虫瘿,幼虫在瘿瘤内为害。虫量大时,一个枝条上常有几个虫瘿连成一串,似糖葫芦状。
    • 李小杰; 李策宏; 卫然; 张宪春
    • 摘要: 报道四川省峨眉山地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蕨类植物光叶蕨[Cystopteris chinensis(Ching)X.C.Zhang&R.Wei]的新分布记录及其野外生存环境和现状.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标本馆(PE).论述了目前光叶蕨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 刘慇; 段春华; 亓玉昆; 刘焕秀; 康智; 陈汝敏; 武海卫
    • 摘要: 为掌握松针鞘瘿蚊Thecodiplosis japonensis幼虫在黑松冠层的分布特征和脱瘿节律,本文采用标准株调查法,调查了松针鞘瘿蚊幼虫在冠层的不同方位的虫口密度.采用陷阱法,调查了不同时期越冬幼虫的下树数量.结果表明,在黑松树冠的顶梢、上层、中层、下层,松针受害率分别为67.42%、68.59%、52.22%和38.41%;松针鞘瘿蚊虫口数量分别为53.40、58.17、57.93和47.69头/枝.在东、西、南、北、顶梢5个方向,松针受害率分别为49.19%、53.10%、45.76%、57.72%和67.42%;松针鞘瘿蚊虫口数量分别为64.54、51.92、52.61、53.99和53.40头/枝.12月下旬和翌年4月上旬是松针鞘瘿蚊越冬幼虫的脱瘿高峰期,脱瘿幼虫的比例达到瘿内全部幼虫的90%以上.研究结果明确了松针鞘瘿蚊在树冠的分布特征和脱瘿规律,可为制定精准防治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 柳成益; 杨梅; 黄中华; 肖玉军; 孔令加; 唐平
    • 摘要: 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草场乡开展玫红脉柄牛肝菌(Phlebopus roseus)生境调查,分析产地土壤,并测定玫红脉柄牛肝菌子实体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玫红脉柄牛肝菌多发生于6~10月的雨季,分布面积约24 ha.2013~2019年,除2017年8月份产量最高,其他年份7月份产量最高;年产量低于500 kg.玫红脉柄牛肝菌菌丝能与介壳虫幼虫、枇杷树根形成虫瘿关系,但虫瘿与子实体发生无相关性.与未出菇地比较,玫红脉柄牛肝菌出菇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锰含量极显著增加;全氮、有效锌含量显著增加.玫红脉柄牛肝菌子实体含有蛋白质、粗脂肪、总糖、粗纤维、矿质元素、维生素和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质量比(IAA/TAA)为3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质量比(IAA/NIAA)为 5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