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城市化
乡村城市化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1年内共计498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建筑科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09222篇;相关期刊241种,包括中国行政管理、城市、城市问题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华东六省一市农学会2006年学术论坛、第三次城市规划教育学术研讨会等;乡村城市化的相关文献由52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宗威、本刊记者、税伟等。
乡村城市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09222篇
占比:99.92%
总计:609720篇
乡村城市化
-研究学者
- 徐宗威
- 本刊记者
- 税伟
- 王海霞
- 赵秀玲
- 陈烈
- 李晓龙
- 汪玉凯
- 冯华
- 孟凯
- 张启春
- 张小林
- 惠锡清
- 流边
- 熊德生
- 陈光庭
- 高潮
- 任健
- 任杰
- 佟志武
- 保继刚
- 冯雁军
- 凌岩
- 刘保庆
- 包永江
- 屈婷
- 张强
- 徐勇
- 文霞
- 李德全
- 李新
- 李海波
- 李越明
- 杜白操
- 杨子
- 杨斌庆
- 沈则康
- 王山河
- 王旭升
- 王瑞堂
- 薛德升
- 贺彪
- 赖志才
- 郑弘毅
- 陈炎
- 韩福元
- 黄春晖
- 黄晓众
- 一止
- 丁妙玉
-
-
曹伟理
-
-
摘要: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但城乡一体化不等于乡村城市化.在客观认识我国城乡建设确实存在差距的现实基础上,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基于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理解,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粗浅建议,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各界人士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关注和深入探讨.
-
-
-
-
屈婷
-
-
摘要:
马克思城市化思想的深化和方法论的演进是同其哲学发展历程紧密相关的.在不同的文本阶段,马克思先后提出“资本战胜地产”“城市战胜乡村”与“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的核心论点,坚持从历史的观点、从城乡之间生产和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进而从整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来揭示现代城市化的本质.城市化是推动人类向现代社会形态变迁的历史环节,农村的社会变革是城市化的内在组成部分.立足于马克思研究城市化的思想及方法论指导,有利于破解中国城市化的路径之争,把问题焦点转移到人的城市化上来,从而确立中国下一阶段城市化的根本方向.
-
-
-
舒凡
-
-
摘要:
近年来,皖北地区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城市化,该区域乡村城市化也在此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僵硬的土地流转制度和户籍制度、中心城市发展滞后、"小城镇综合征"以及"贫困文化"制约着皖北乡村城市化发展.为摆脱该区域城市化发展约束,亟待完善乡村城市化制度、增强核心城市竞争力与辐射力、设计皖北特色小城镇发展蓝图、提升皖北区域文化竞争力,由此保证皖北乡村城市化的健康推进,持续推进该区域乡村城市化进程.
-
-
陆伟芳
-
-
摘要:
工业化以来,英国启动了城市化,开始了城市发展农村衰减的漫长历史进程.英国新兴工业城市的恶劣环境,使人们怀念农村的田园生活.从19世纪下半叶起,人们开始改造城市、甚至向郊区迁移,试图寻找与享受田园式的城市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绿带政策、新城计划,铁路网、汽车与公路,推动了人口从中心城市向郊外小城镇、新城的迁移,为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向乡村和小城镇的扩展创造了条件.零星的美丽小城镇与田园城市试验,国家的立法干预、政策资金支持,使得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城乡差距日益缩小.于是,城市化不断向英国广阔乡村腹地的小镇和村庄推进,乡村小城镇形成了各自发展路径,塑造了各自的小镇特色.英国的乡村城镇化路径,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
-
林琳;
曾永辉
-
-
摘要:
通过对旧水坑村村民的深度访谈及利用意象地图和Arcgis空间进行分析,发现旧水坑村的集体记忆空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记忆空间要素更替明显;自然景观要素记忆被人们逐渐淡忘;人文景观要素中,人们对传统祠堂祭祀的空间记忆根深蒂固,对现代休闲娱乐空间的记忆持续加强;记忆空间的强度减弱,从单点集中到多点分散,整体记忆空间中心向西南偏移;记忆空间沿街道两侧呈鱼骨状排列,从传统单一的书院祠堂群逐渐转变到了传统祠堂群和现代公共设施群共存的格局.基于上述分析,认为乡村集体记忆空间是由群体关系的乡城转化和集体记忆与空间互动的结果.
-
-
孟卫东;
吴振其;
司林波
-
-
摘要:
乡村城市化不仅是职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变,更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口素质的提升.加快乡村城市化发展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方向,然而乡村城市化发展受到基础设施、制度、社会、经济、产业等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面临着人口、土地、文化、生态等冲突问题.为此,不仅要创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多样化道路探索,还应在顶层设计科学化、城乡治理协同化、产业体系系统化、基础设施完善化、文化软实力同步化等方面做好保障性工作.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创新实证方法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典型案例研究,推进学科系统化和研究视角多元化.
-
-
王瑞堂
-
-
摘要:
在现代化的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两者的关系也一直被学者们所研究。其中,经济发展一直是全世界都密切关注的话题,经济发展代表物质生活的丰富,而物质生活的丰富会给人们带来更多选择的自由,从而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因此把经济发展和幸福联系到一起,并非是没有道理的。城市化是工业发展的开始,只有逐渐的乡村城市化,让城市化的规模继续扩大,对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无疑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
- 《第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 2008年
-
摘要:
乡村城市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城市边缘的突出特征,本文以广州黄埔南湾古村为实例,叙述其历史、建筑及环境特色,从多方面的传统特色中寻求其生存之道,并探讨前人在建设中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的一些重要经验.
-
-
黄跃东
- 《华东六省一市农学会2006年学术论坛》
| 2006年
-
摘要: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乡村城市化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城市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对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探讨乡村城市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
-
-
陈力;
关瑞明;
陈惠芳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从福建省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分析了福建省城市发展的格局和各地区城市建设的现状,提出了优先发展沿海城市福建乡村城市化的学术思想,以及贯彻"梯度推移"和"点轴开发"双轨并进的战略决策,为福建省乡村城市化沿着多样化、多模式的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框架.
-
-
-
曹伟;
高艳英
- 《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相互渗透论分析城市化中乡村环境变迁与行为,建立人、环境和生活方式二者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即不同生活形式的接触及群体、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人与环境的互动发展,环境的设计需结合生活的多层次需求,正向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筑和规划设计领域多个环境行为的设计向度,以期引导健康的城市化进程.
-
-
曹伟;
高艳英
- 《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相互渗透论分析城市化中乡村环境变迁与行为,建立人、环境和生活方式二者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即不同生活形式的接触及群体、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人与环境的互动发展,环境的设计需结合生活的多层次需求,正向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筑和规划设计领域多个环境行为的设计向度,以期引导健康的城市化进程.
-
-
曹伟;
高艳英
- 《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相互渗透论分析城市化中乡村环境变迁与行为,建立人、环境和生活方式二者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即不同生活形式的接触及群体、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人与环境的互动发展,环境的设计需结合生活的多层次需求,正向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筑和规划设计领域多个环境行为的设计向度,以期引导健康的城市化进程.
-
-
曹伟;
高艳英
- 《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相互渗透论分析城市化中乡村环境变迁与行为,建立人、环境和生活方式二者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即不同生活形式的接触及群体、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人与环境的互动发展,环境的设计需结合生活的多层次需求,正向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筑和规划设计领域多个环境行为的设计向度,以期引导健康的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