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土散文

乡土散文

乡土散文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专利文献100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南都学坛、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乡土散文的相关文献由75位作者贡献,包括严峻、张梅、张永权等。

乡土散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45.65%

专利文献>

论文:100 占比:54.35%

总计:184篇

乡土散文—发文趋势图

乡土散文

-研究学者

  • 严峻
  • 张梅
  • 张永权
  • 李倩
  • 李晓虹
  • 杨梦媛
  • 桑莉
  • 梁静华
  • 陈德锦
  • 陈桐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彬
    • 摘要: 谢伦近期出版了散文集《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这是一部超越他以前散文创作且具有新的内涵和方法的散文集。作为乡土散文的作者,这部散文集沿袭着他一贯描写乡土、凝结乡愁的写作路数,运用方志的空间书写、回望的线性维度和儿童的有限视角,描写乡村那些被风吹过的人和事,凝结着作者浓浓的乡愁。
    • 陈国和
    • 摘要: 李专是一位以乡土散文著称的作家,早年的散文主要以鲜明的鄂南特色为学界关注,如散文集《岁月的痕》。后来,《风雅二十四节气》散文集则逐渐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点。求新求变一直是文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也表明李专是一位有着远大艺术目标的作家。近年来,李专查阅大量鄂南地方县志、搜寻地方文化典籍、积极创新地方志散文形式,书写咸宁各县市的历史变迁和精神面貌。
    • 刘军
    • 摘要: 经历了“每个人的故乡都在凋零!”之后,故土与故乡,由日常厮守开始大面积地转向梦境,转入沉思的内容和笔下纸上。故土难离,对于散文作家而言尤其如是,吟咏的方式之所以会有差别,概在于文体特性的差异;对于诗人而言,有着为世界立法的使命在身;对于小说家而言,有着结构社会现实的深入要求。或者可以这样说,无论是诗人和小说家,尽管心中也储存着故土难离的记忆,但是他们需要在故土这个端点之上确立某种形而上的指向,基于这样的写作理念,故土终将以内化的方式或者以变形、变幻的方式进入作品。而对于散文而言,作为一种典型的经验写作文体,故土既是血肉的脐带所在,也是经验的脐带所在。如何忠实地再现脐带原貌,就成了关键所在,也因此,在散文中遭遇规模性的童年经验的呈现就是一种常态了。
    • 张叹凤; 曹雪萌
    • 摘要: 彭家河系列乡土散文作品集《瓦下听风》,从"我的生活"出发,不落窠臼,力图消解浅泛平庸的思维套路,也不肯迎合商品潮流去猎奇求怪,以渲染或丑化的方法博取读者的眼球.于地缘文化的追忆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撷取生活真谛,体验生命意义,将笔触探入当下世界"我们的生活",由"我"的视角向"他者化"转化,从而实现距离审美,从传统落后的乡土诗意突围,于"生存"困惑种种羁绊中走出,迎接乡村发展,不失冷静而热诚地看待、介入乡村今昔变迁和艰难转型.
    • 郑新
    • 摘要: 周同宾新时期的散文创作执着于南阳这个小盆地,用文字记录当地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性格心理.周同宾"我是农家子"的告白,蜕去了知识分子精英意识的粉彩,裸露出作家民间身份的真诚;洗去了迎合平民大众的浮躁喧嚣,保留住智者的思索本色.周同宾用他的乡土散文描画出中原乡村民间,它在广袤的黄土地上延展着自己滞重而实在的生存状态,点缀着色彩斑斓而又有规可循的风尚习俗,表演着自由、随意的艺术形式,按照独属于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秩序法则在运行着,这是立足于农村的现代知识分子周同宾笔下呈现出的一个美丑共融、善恶交织、瑕瑜互见的复杂文化形态.周同宾乡土散文的观照方式与他所创造的文化空间高度契合,加上朴素自然的语言,共同组成了一片既单纯质朴又厚重沉郁的审美天地.
    • 陈红军
    • 摘要: 思乡恋家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中国人都有着浓厚的乡土观念,把故乡当成自己的精神寄托。如今,很多乡村被改建为城市,人们慢慢遗忘了乡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乡土文学,重温乡间生活的纯真与质朴,让他们获得心灵的洗涤,形成勤劳朴素的生活作风,以顽强的意志和真诚的心态面对生活。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案例详细谈谈。一、结合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
    • 习习
    • 摘要: 王新华在散文《田野上的风》中,用文字翻耕乡村,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翻耕出乡村一个纵向的剖割面,这个剖割面上有沉积的层岩和时间的黑土。不同于时下很多乡土散文置身他乡的回望、追寻和怀旧,弥足珍贵的是,“我”真切地置身于乡土场域中,“真切”覆盖文中所有的细节、场景、人物、忧痛,无论在“被包抄的村庄”,还是在类似“抛荒的家庭”这样的被大众关切被文字泛滥的主题里,“我”都身在其中,农民的精神层面的普遍性的挣扎、无奈,都显得尤为当下和真实,也更加可观可感。
    • 林友侨
    • 摘要: 凭吊一个"家"这是一段没有"预设"的怀旧之旅,但心灵遭受的撞击却如海浪拍岸,日夜不息,久久难以平静。大约是那天下午五时,我离开滨海小镇湖东时,炎炎夏日渐渐柔和下来,近海有些腥咸的海风唤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外公外婆生活过的村庄就在这附近,小时候我没少跟母亲前来做客。今遭难得路过此地,何不去一探究竟,凭吊一下远逝的岁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