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27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2篇、专利文献46093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母婴世界、现代诊断与治疗、医药前沿等;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文献由511位作者贡献,包括冯登兰、刘亚莉、张维妙等。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2 占比:0.69%

专利文献>

论文:46093 占比:99.31%

总计:46415篇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文趋势图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研究学者

  • 冯登兰
  • 刘亚莉
  • 张维妙
  • 曹维彬
  • 朱晓梅
  • 黄健英
  • 付媛媛
  • 何丽碧
  • 何俊彦
  • 何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婷
    • 摘要: 目的探讨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IDA)儿童治疗中应用右旋糖酐铁的疗效。方法86例NIDA患儿,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及实验组,每组43例。常规组给予硫酸亚铁治疗,实验组给予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7.7%高于常规组的8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Hb、MCHC、MCV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患儿的Hb(122.37±9.14)g/L、MCHC(335.31±24.19)g/L、MCV(86.25±8.52)fl高于常规组的(109.28±7.35)g/L、(319.16±15.78)g/L、(79.23±7.11)f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7%低于常规组的2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DA患儿采用右旋糖酐铁治疗,可有效提高患儿的疗效及MCV,促进Hb尽快恢复正常,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建议推广。
    • 李媛媛
    • 摘要: 目的探讨天津市滨海新区儿保门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206例进行规范化体检的婴儿为观察对象,比较男婴、女婴贫血患病率以及贫血程度,对影响婴儿贫血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6例婴儿中,女婴100例,男婴106例;检出贫血女婴20例,男婴36例;女婴贫血患病率20.00%,男婴贫血患病率33.96%;轻度贫血41例(73.21%),中度贫血15例(26.79%),无重度贫血。母亲孕期患贫血的婴儿贫血率高于母亲孕期无贫血的婴儿,母乳喂养婴儿贫血率低于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4~6个月添加辅食婴儿贫血率低于6个月以上婴儿,接受育儿教育家庭婴儿贫血率低于未接受育儿教育家庭(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婴儿辅食添加情况与母亲孕期是否贫血是影响婴儿贫血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母亲孕期贫血、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情况等均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应加强围生期保健、关注母亲及胎儿营养状况、合理搭配儿童饮食,减少婴幼儿贫血的发生。
    • 田甜; 邓榆怀
    •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全过程护理模式在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1∶1抽签法把患儿分为全过程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全过程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过程护理,两组护理观察时间为1个月。结果护理后全过程组的总有效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的84.21%,数据差距显著(P<0.05)。两组护理后的血细胞比容、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护理前,且全过程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过程护理模式应用在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中,能提高患儿的血细胞比容、血清铁蛋白水平,能改善患儿的总体预后。
    • 兰燕龙; 何黎宁; 骆斌; 游丽丽
    • 摘要: 目的:分析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联合金双歧活性菌治疗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105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59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ount,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铁(Serum iron,SI)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in saturation,TAST)水平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RBC、HB、MCHC和MCV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联合金双歧活性菌治疗可改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血液学指标及铁代谢水平,且安全性高。
    • 钱一平
    •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保健门诊影响性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儿保科收治的45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均行系统体检,定期收集体检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并且开展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的450例儿童中,39例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为8.67%;经单因素分析,贫血组的偏食挑食、添加辅食不及时、低出生体质量、孕周<37周以及母孕期贫血史所占比例均高于未贫血组(P<0.05);同时,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与低出生体质量、偏食挑食、母孕期贫血史、添加辅食不及时以及孕周<37周等因素有关.结论 影响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因素有很多,应该有针对性的制定保健策略,预防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 彭艳松; 刘晓娟
    •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效果及满意度.方法:本次研究样本共抽儿童保健门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婴幼儿70例,时间为2018年9月~2020年10月期间,依据随机抽签原则将所有婴幼儿划分研究及参照两组,分别为研究组婴幼儿35例、参照组婴幼儿35例.参照组婴幼儿予以口服铁剂干预,研究组婴幼儿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保健干预,总结并评价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血红蛋白含量、铁蛋白和血清铁含量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家长满意度(97.14%)高于参照组满意度(77.15%),P<0.05.结论: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婴幼儿实施保健干预可有效改善贫血状态,同时可获取家属的高度认可,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 姜雪梅; 吕菲
    • 摘要: 目的:探究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选入资料为2020年1月~2020年12月到院诊疗的病人,共有病例68份,以随机法分组,参照组患儿应用硫酸亚铁颗粒进行干预,研究组患儿应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进行治疗,观察所有患儿干预后的临床效果以及其他指标.结果:参照组病例的治疗效果较差于研究组,且干预后该组的血红蛋白等指标较差于研究组,两组数据对比后差距明显,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 周建; 何玉玲
    • 摘要: 目的:探讨婴儿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IDA)与孕妇孕晚期贫血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试验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接诊及接受定期健康检查的婴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200例婴儿的血红蛋白(HB)水平进行调查,同时搜集其母亲的产前临床资料,统计产前的贫血状况,分析婴儿期IDA与孕妇孕晚期贫血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200例婴儿中,60例发生IDA,发生率30.00%.发生组婴儿年龄、婴儿性别、出生方式、母亲年龄、流产史、甲状腺功能与未发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母亲孕晚期贫血占比与未发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婴儿期IDA与孕晚期贫血有关(P<0.05).结论:婴儿期IDA与孕妇孕晚期贫血密切相关,加强对孕妇孕晚期的临床护理,预防孕晚期贫血发生,可以有效降低婴儿期IDA发生率.
    • 冯俊英
    • 摘要: 目的:分析综合干预措施治疗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效果.方法:2019年1-12月收治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30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2例.对照组采取营养支持干预+安慰剂治疗;观察组在营养支持干预基础上使用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网织红细胞改善时间、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时间、饮食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在给予营养支持干预方法基础上,进一步配合蛋白琥珀酸铁治疗的效果显著.
    • 付媛媛; 刘亚莉; 孙伟潮; 杨丽杰; 何俊彦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预防保健以及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联合治疗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接受并且治疗的65例患者.将这6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32例,实验组患者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单一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进行治疗;对实验组的患者使用新的治疗方案即中医预防保健与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的方法.在临床护理结束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血液指标的改变情况以及患儿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要高于实验组患者,血红蛋白指标也要低于实验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新型联合用药的方法临床效果更明显.因此,我们有极大理由可以相信此方法在治疗时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