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医
苗医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6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6061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广西民族研究、中国民间疗法、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疑难病分会2014年学术交流会、2013年土家族医药文献整理及适宜技术推广经验交流会、第三届中医特色诊疗国际学术交流会暨第六届手诊手疗学术研讨会等;苗医的相关文献由286位作者贡献,包括崔瑾、杜江、熊芳丽等。
苗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061篇
占比:99.01%
总计:16222篇
苗医
-研究学者
- 崔瑾
- 杜江
- 熊芳丽
- 田华咏
- 郑曙光
- 云雪林
- 刘向阳
- 危莉
- 唐东昕
- 夏景富
- 尚文豪
- 文明昌
- 朱星
- 潘炉台
- 赵能武
- 郭伟伟
- 云正忠
- 付静
- 刘娇莹
- 刘起贵
- 吴文宇
- 孙明子
- 崔和敏
- 康坚强
- 张东海
- 张敬杰
- 文江波
- 杨娟
- 罗旭慧
- 肖淦辰
- 陈盼碧
- 龙明豪
- 云宇
- 何康
- 刘兵
- 向云香
- 周凯林
- 周曦曦
- 唐永江
- 唐良华
- 夏小娇
- 姜国菊
- 孙越臣
- 张金萍
- 李仪
- 李志坚
- 李明文
- 李瑞雪
- 杨兵
- 杨孝芳
-
-
洪秋语;
招浩熙;
于海洋;
李春燕;
罗宁宁;
邹松岐;
陈云志
-
-
摘要:
通过对苗医"毒学说"的分析和对抗菌苗药进行整理研究,发现苗医对"毒"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对菌的认识存在多方面的关联性。苗族运用多种类型的治毒药来治疗因毒而生的疾病,此类苗医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现代细菌感染性疾病多有相似,同时部分苗医治毒药具有良好的抗菌药理作用。在苗医治"毒"体系中,细菌应当属于苗医"毒"的范畴,可以通过祛毒来达到抗菌的目的。苗医药针对抗菌的不同药理作用机理可能是"治毒九法"综合作用的过程。
-
-
刘洪;
崔瑾
-
-
摘要:
苗医弩药液历史悠久,具有较强的活血散邪、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作用,然而临床应用较为局限。崔瑾教授将苗医弩药液与常规针刺、艾灸、梅花针、桑枝棒等中医特色疗法相结合治疗多种常见病,临床疗效确切。该文介绍崔瑾教授活用苗医弩药液的临床经验。
-
-
贾徐徐;
陈静;
陈盼碧;
杨娟;
卢凤微;
汪少华;
田超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祖国传统医学,苗医学受到国家重视.苗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推崇,成为当下研究的一大热点.从苗医学"毒""乱"致病理论,阐释膝骨性关节炎的病机变化,为今后苗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
-
邓闵心;
陈永华;
倪洪岗;
徐寒松;
赵伟;
杨娟;
黄晓芳
-
-
摘要:
苗族学说有“五基成物学说”“三界学说”“九架组学说”“气、血、水三要素论”“毒学说”“毒乱致病论”等.其中“毒”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在苗族,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百病由毒而生,毒为百病之源”“无毒不生病,无乱不成疾”等说法,且苗族人擅长用“毒”,说明苗族先辈们对“毒”有颇深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阐述苗医“毒”学说在糖尿病中的应用,为苗医及当代医学研究提供参考.
-
-
张金萍;
刘兵
-
-
摘要:
文章从STS领域中的地方性知识视域出发,对湘西苗族地区的苗医生成学理论之身体模型的提出、发展以及其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历史考察,发现此派苗医的身体模型的演变历史表现出较为独特的建构性特征,与参与者所处的环境、文化传统、个人经历和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即与社会文化有着紧密的纠缠,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因特定的动机和外部需求而生成的一种"地方性知识",不仅与一般人们想象中的医学理论的发展颇为不同,与当前STS领域中的某种有关地方性知识的理解更为接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医学史和对民族医学的认识和理解提供值得思考的案例.
-
-
张金萍;
刘兵
-
-
摘要:
文章从STS领域中的地方性知识视域出发,对湘西苗族地区的苗医生成学理论之身体模型的提出、发展以及其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历史考察,发现此派苗医的身体模型的演变历史表现出较为独特的建构性特征,与参与者所处的环境、文化传统、个人经历和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即与社会文化有着紧密的纠缠,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因特定的动机和外部需求而生成的一种“地方性知识”,不仅与一般人们想象中的医学理论的发展颇为不同,与当前STS领域中的某种有关地方性知识的理解更为接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医学史和对民族医学的认识和理解提供值得思考的案例。
-
-
-
李志坚;
唐良华;
程志刚;
罗春山;
杨静;
殷天坪;
邹进
-
-
摘要:
苗医是祖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在长期实践与中医理论基础之上结合苗族特色而形成,其精髓可用“稳、准、狠、快、简”五个字高度概括.苗医以实践为基础,一切以疗效为重,因其效佳而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本文旨在对比论述苗医与中医在骨质疏松症病名、病因病机、治疗以及预防调理中的认识与应用,扩展与丰富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思路,充分发挥苗医及中医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优势与特色.
-
-
-
-
-
-
-
-
刘向阳;
杜江
- 《第六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会》
| 2007年
-
摘要:
苗医擅长于外治法由来已久,外治法在苗族民间不仅有悠久的应用历史,而且使用十分广泛,成为苗医的一大特色,有的甚至成为家庭中自各的治疗手段.苗医外治法有数十种之多,其使用的器具也比较简单,因而成就了苗医"就地取材,随手行医"的特点。包括:放血疗法,刮治疗法,攀灯火疗法,气角疗法,滚蛋疗法,发泡疗法,佩戴疗法,熏蒸疗法,火针疗法等几十种之多。过去仅在民间使用,近年来,随着苗医药的发展有不少用于临床研究和探讨方面的报道,现就常用的几种外治法及临床应用情况作简要介绍。
-
-
杜江;
刘向阳;
何康
- 《第六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会》
| 2007年
-
摘要:
苗医认为毒的存在是各种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故有"毒为百病之源","无毒不生病,无乱不成疾"的认识.所以,治毒法便自然成为了其治疗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苗医根据毒的性质,毒的种类,毒在体内存在的部位创造丰富的治毒方法,有表毒、赶毒、清毒、攻毒、克毒、排毒和拔毒9种治毒方法.
-
-
高静娴;
董竞成
- 《2017第六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比较国际学术大会》
-
摘要:
在传统民族医药中,汉、苗、傣三种民族均用“经络”、“针刺”的理论、方法等对疾病进行治疗.汉医、苗医、傣医三种传统医学对“经络”、“针刺”释义及生理功能具有相似性的定义.但由于民族起源、宗教底蕴及环境等不同,对于“经络”、“针刺”从理论到临床应用都存在差异性,且各具其本民族特色.本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多角度认识三种传统民族医药“经络”、“针刺”理论及临床应用的“同”和“异”.
-
-
-
-
王政;
王贵春;
杨文雄;
杨豫川;
杨胜银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疑难病分会2014年学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用苗药"痛风宁"涂擦、湿敷治疗痛风临床观察.方法:采用自制的苗药"痛风宁"在患者疼痛部位进行涂擦、湿敷后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或消除的一种临床外治方法.结果:苗药"痛风宁"治疗痛风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苗药"痛风宁"治疗痛风具有较好的消肿止痛的作用,苗药"痛风宁"在涂擦、湿敷过程中具有迅速渗透毛细血管内部,改善微循环,促进受累的关节逐渐恢复正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