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瑶
花瑶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风俗习惯、音乐、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专利文献33842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美与时代(上旬刊)、新天地、文史博览等;
花瑶的相关文献由16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兆南、李晓霞、禹明华等。
花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842篇
占比:99.56%
总计:33990篇
花瑶
-研究学者
- 张兆南
- 李晓霞
- 禹明华
- 罗理力
- 于国良
- 文牧江
- 方磊
- 刘怡果
- 刘纯一
- 唐德彪
- 张琼
- 李函艳
- 梁淼
- 陈立
- 储小娜
- 刘智群
- 刘淮保
- 刘珊
- 刘目卿
- 史媛媛
- 吴卫
- 吴学芬
- 姚英姿
- 李俊
- 李尕
- 罗云
- 罗春荣
- 罗鸣
- 袁嘉欣
- 谢菲
- 钟华
- 钱琴芳
- 陆显中
- 陈威
- JIANG Min
- LU Jiansong
- SU Yan
- Tina
- XU Feng
- 万莉
- 严海岸
- 于伟英
- 伍婷婷
- 何季玲
- 何维颉
- 依孜
- 俞垚
- 冯骥才
- 刘丹悦
- 刘克儒
-
-
-
李扬
-
-
摘要:
我国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特色,独具民族文化内涵,是现代服装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花瑶民族的服饰以挑花著称,其挑花纹样独具风格、自成一派。将花瑶挑花纹样应用到现代旗袍的设计中去,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新与发扬。文章以花瑶挑花纹样为研究对象,探索将其应用到现代旗袍设计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
-
蔡洁;
刘贤赵
-
-
摘要:
作为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之一,“呜哇山歌”一直以瑶族的族属身份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然而,通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呜哇山歌”在非遗目录中虽名属花瑶,但其唱词却为汉字、词音为汉语、传承人为汉人、表演方式也为汉式……面对这种种冲突,本文以聚居在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的汉、瑶两族为研究主体,以“呜哇山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呜哇山歌”从汉族嬗变为瑶族的身份失真问题进行分析,重新甄别其民族性质。
-
-
李开心;
袁喜竹;
万莉
-
-
摘要:
隆回花瑶的婚姻风俗是神秘且浪漫的,在整个婚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则是“媒人公”。本文结合项目组到隆回花瑶分布地区调研所掌握的材料和通过其他途径所查阅的资料,从“媒人公”的工作内容,“媒人公”的特点和“媒人公”的作用对“媒人公”进行分析。
-
-
刘冻;
扎西·刘(图)
-
-
摘要:
影友老后贺年卡上的一幅花瑶女照片,让我放弃了春节休假,一头扎进虎形大山之中,去寻找梦中的“女儿国”。坐落于湖南隆回县小沙江虎形山瑶族乡的花瑶山寨村民少与外界往来,至今仍然承袭着自古以来的传统民风习俗,尤其是婚俗。
-
-
张千山
-
-
摘要:
今年78岁的老后(刘启后)老师,是我很敬重的老一辈文艺家。因为,在我的感觉与认知中,老后作为一位优秀的地域文化学者和充满大爱的老艺术家,其德、识、才、学,都是可以大写的。其德大也。作为湖南文艺界唯一的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定居隆回县城和省城长沙的他,以连续40多年的时光,300多次深入远离县城和长沙的小沙江、虎形山等花瑶地区,且有9个春节都是在花瑶山寨度过的,为的就是给瑶族父老乡亲拍出更新更美的图片,从更多的瑶胞那里淘到丰富多彩的传说、典故与歌谣。几十年中,他与7000多花瑶群众成了哥们亲戚,"后老师""老后",成了他在瑶山最响亮也最亲切的称呼。
-
-
唐云;
靳小水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渐成熟,花瑶挑花创新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多,活态传承效果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赴隆回县和溆浦县等地的调查走访,了解花瑶挑花目前的市场产品构成、相关店铺分布、经营品种等情况,分析其产品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问题与困境,进而提出拓展产品实用范围的建议,为花瑶挑花产品的传承创新探索新出路.
-
-
-
刘丹悦
-
-
摘要:
花瑶人有语言无文字,肢体语言的表达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他们能歌善舞,常年傍山而居,受环境和先辈流传的风俗影响,花瑶人形成了勤劳、勇敢、朴实、洒脱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形成了花瑶舞蹈特有的风格动律,且每一个舞蹈动律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本文分析了湘西南花瑶舞蹈类型,对花瑶舞蹈动律进行梳理,同时探索动律成因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