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228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灾害及其防治、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3722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灾害学、地学前缘、科技与生活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等;自然灾害风险的相关文献由35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继权、本刊编辑部、尹曦辉等。
自然灾害风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3722篇
占比:99.59%
总计:43900篇
自然灾害风险
-研究学者
- 张继权
- 本刊编辑部
- 尹曦辉
- 张恒通
- 石安琪
- 苏桂武
- 赵越超
- 高庆华
- 华威
- 吴凯
- 夏旺民
- 孟科
- 文福拴
- 李力
- 杨婉
- 杨峰
- 杨银国
- 王晓娟
- 王海鹏
- 童紫原
- 罗兆楠
- 罗本壁
- 董朝阳
- 谭嫣
- 赵俊华
- 赵宏卓
- 郑宇
- 陈凯
- 陈夏
- 马金锋
- 冈田宪夫
- 刘敏
- 刘珣
- 刘蓓
- 刘锐
- 周可夫
- 周求宽
- 多多纳裕一
- 孙树红
- 安义
- 尚涛
- 尚银辉
- 张晗
- 徐刚
- 徐岩
- 徐海燕
- 戚沁雅
- 朱安峰
- 李刚
- 李宁
-
-
本刊编辑部
-
-
摘要: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注定成为永恒。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震痛了国人内心,也警醒我们要不断减轻自然灾害风险,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时光无言,这14年记录了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的每一个瞬间,更有每一个中国人可触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融入其中。
-
-
-
-
摘要:
近日,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气象局、能源局、林草局等部门单位召开会商会,对2022年1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分析研判。综合分析认为,2022年1月份,北方和西南等地存在低温雨雪灾害风险,华北、华南等部分地区森林火险等级较高,华中、西南部分地区存在地质灾害风险。春运期间,人员流动增多,交通压力增大,需防范低温雨雪对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同时年末烟花爆竹燃放、祭祀烧纸等传统民俗用火增多,需加强野外火源管控力度。
-
-
粟远和(文/图)
-
-
摘要:
林业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以样地调查为主,主要是调查和采集乔、灌、草、枯死木、枯落物、腐殖质等不同类型可燃物载量等要素,并进行不同类型可燃物样品采集和实验室测定.林业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可摸清森林火灾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森林火灾风险水平,为有效开展森林火灾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森林火灾风险信息及科学决策依据.
-
-
和海霞
-
-
摘要:
当前,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灾害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灾害风险监测、灾害范围监测、灾害损失监测和灾后重建监测等决策支撑业务中。我国在自然灾害风险遥感监测应用方面,经过多年发展也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已有能力与应急工作的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亟需找准业务方向、夯实业务基础、培养专业人才,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遥感监测业务体系。
-
-
郑艳;
庄贵阳
-
-
摘要:
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以来,全国上下非常重视,努力推动相关工作。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出发,实现2060年碳中和远景目标非常必要。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是全球人口和财富最密集、自然灾害风险最高的地区之一。
-
-
无
-
-
摘要: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全面掌握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情况,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经国务院同意,定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开展普查,摸清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
-
-
金晖
-
-
摘要:
丰城市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市县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开展普查是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底数清、情况明,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防范于未然。
-
-
高文静;
孙守杉;
唐明
-
-
摘要:
2022年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收官之年,各地普查办积极推进普查工作,山东省岚山区应急管理局面对全面调查、评估与区划阶段遇到的难题,集中优势、借助科技、加大投入,确保了普查数据精准,风险有效防范、普查保障到位,为成果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进入到全面调查、评估与K划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全国自然灾害风险调查。
-
-
王梦姣
-
-
摘要:
一、风险的演变社会的演变,经济的发展,让社会成员及组织面对的风险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产生的认识随之而变,风险的关注度也同样发生着改变,人类从关注自然灾害风险,逐步发展到关注个人生命及健康的风险,近年来,金融工具的风险开始受到广泛重视。二十世纪六十年开始,人们重点关注的是个人财产方面的风险,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开始认识到汇率风险,由此关注财务风险;原油价格的暴涨,引起连锁反应,使得人们开始注意产业价格的风险.
-
-
徐凯宇;
陈星;
王乃玉
-
-
摘要:
为进一步提升数智防灾与综合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浙江省以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浙江省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将韧性城乡理论引入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研发了浙江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预报引擎,在研发应用试点区县取得初步成效,并积极推动引擎在首批16个试点区县的先行先试,开展积极的本地化、个性化开发,为试点区县今年的防汛防台工作提供支撑,为后续全省推广积累宝贵的经验。
-
-
周云霞;
邱向荣;
周永章
-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07年
-
摘要:
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南缘,南临南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由于地处亚热带,地理环境特殊,自然灾害种类多,是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加强,地质灾害的发生也日益频繁,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仅九五期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7.43亿元,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科学合理地评价地质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学者也在不断的探索相关评价方法,并于取得较大的发展,如马宗晋等对地质灾害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川.但是,一直没有统一的地质灾害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指标体系,并且在已有的评价方法中,没有提出比较详细的建模方法和步骤,给评价工作的发展带来困难。本文基于联合国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提出将地质灾害风险度作为地质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的定量表征;由于地质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客观上是存在灰色性和模糊性的,因此引进了灰色模糊概念,在建立多层次指标递阶结构的基础上,介绍了地质灾害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程度的灰色模糊综合评判建模步骤,以利于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