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部分切除术
脾部分切除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专利文献709045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腹腔镜外科杂志、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等;
脾部分切除术的相关文献由277位作者贡献,包括夏振龙、鞠新华、严志龙等。
脾部分切除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09045篇
占比:99.99%
总计:709143篇
脾部分切除术
-研究学者
- 夏振龙
- 鞠新华
- 严志龙
- 何威
- 刘丙木
- 刘清波
- 刘玉宾
- 吴烨
- 安东来
- 张伟
- 张宇
- 张惠卿
- 张松海
- 张运栋
- 彭彬
- 折占飞
- 李海青
- 林杰
- 毛永贤
- 王之章
- 王俊霞
- 王卫东
- 王永康
- 秦薇
- 蒋红媛
- 贾守洪
- 迟岳峰
- 陈兴丽
- 陈坚平
- 陈学敏
- 陈飞
- 韩小云
- 鲁旭
- 黄义明
- 严希宽
- 乔成钢
- 仇芳信
- 付大伟
- 仲明惟
- 任光圆
- 任培土
- 何学积
- 何文真
- 余浩
- 侯红波
- 关思源
- 冯保会
- 冯剑平
- 凌幸发
- 凌长春
-
-
陈冠宇;
许粤明;
陈吉彬;
周少飞
-
-
摘要:
1病例介绍患者男,54岁,因“发现降结肠占位10天”入院,既往13年前因外伤于当地医院行脾部分切除术,家族中无同类患者。10 d前因下腹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见降结肠距肛门30 cm一直径约3.5 cm分叶状黏膜隆起,未取病理;升结肠一息肉,大小约0.3 cm×0.2 cm×0.2 cm,病理诊断考虑管状腺瘤。为行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示CA72-4为9.49 U/mL。下腹部增强CT:结肠肝曲壁厚,降结肠局部见直径约14 mm结节灶,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
-
-
彭正;
陈之强;
刘海洋;
杨琦
-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LPS)在脾脏良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脾脏良性病变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腹腔镜全脾切除术(LTS)治疗,观察组接受LPS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领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LPS治疗脾脏良性病变能缩短患者术后排气、排便及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免疫功能损害,减少并发症发生,加快患者生活质量恢复。
-
-
邬迪;
张悦;
安勇;
陈学敏;
陈卫波
-
-
摘要:
目的 比较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LPS)与腹腔镜全脾切除术(LTS)在脾良性占位性病变中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差异.方法 52例患者根据病灶部位分别行LPS(脾占位位于脾的两极,22例)和LTS(病灶位于脾的中间或靠近脾门,30例).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率.结果 与LPS组相比,LTS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减少(P0.05).LPS组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较LTS组延长(P0.05).2组均无术后输血病例.LPS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期间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均较LTS组下降(P<0.05).结论 对于病灶位于脾边缘的患者,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成熟的治疗方法,能够降低术后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率.
-
-
-
蒙喜云;
谢海川
-
-
摘要:
目的:探究在脾脏实性肿瘤治疗中采取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脾脏实性肿瘤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分别使用传统开腹脾切除手术治疗以及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脾脏实性肿瘤疾病治疗中,使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
-
-
饶汉庆;
方长合;
梅海强
-
-
摘要: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的临床资料,脾动脉结扎3例,动脉结扎+修补1例,缝合修补34例,脾部分切除2例,脾部分切除+修补2例,脾半切除2例,脾片移植5例.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无继续出血,达到了止血,保脾的目的.结论::::对部分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运用保脾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
-
秦峰;
张占国;
张磊;
项帅;
张必翔;
刘飞龙;
张万广
-
-
摘要:
目的 初步分析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部分切除)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6例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部分切除)病人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了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部分切除),手术时间为(327±68) min,术中出血量为(447±147) ml.术后拔管时间为(7±2)d,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5±0.5)d,住院时间为(9±2)d.术后5例脾功能亢进消失,1例较前缓解.复查胃镜均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较前减轻.术后1例发生门静脉血栓,1例发生胸腔积液,1例出现发热,无出血、胰漏、腹腔感染、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部分切除)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初步分析效果较满意.
-
-
李毅
-
-
摘要:
目的:探讨脾门血管精细解剖+超声刀钳夹法应用于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2013年3月至2016年12月为17例患者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包括外伤性脾破裂11例,脾脏良性肿瘤6例(脾脏错构瘤2例,脾脏血管瘤1例,脾脏淋巴管瘤1例,脾囊肿1例,脾脏炎性肉芽肿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6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1例改为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时间平均(85.2±45.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85.5±67.0)mL;术后引流2~5 d,平均(3.0±1.2)d,引流量10~290 mL,平均(50.7±36.4)mL.术后均无活动性出血、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行增强CT,见保留血管支通畅,脾周少量积液,脾脏边缘少部分缺血坏死,无脾脓肿、脾周脓肿形成,所保留的脾脏与术前相比有血供的区域大于30%.术后随访22个月,残余脾脏血供良好,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结论: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中应用脾门血管精细解剖+超声刀钳夹法安全、可行.
-
-
-
卢桂江
-
-
摘要:
目的 比较脾全切除术与部分切除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82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脾全切组以及脾部分切除组,各41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免疫球蛋白指标(IgA、IgG、IgM)、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①脾部分切除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脾全切组(P<0.05),但脾部分切除组手术出血、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脾全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出院时两组IgA、IgG、CD3+、CD4+均明显下降,但脾部分切除组明显高于脾全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IgM、CD8+明显上升,但脾部分切除组明显低于脾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脾全切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95%,明显高于脾部分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在情况允许下,尽量采用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全脾切除术,术后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