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脊柱内固定术

脊柱内固定术

脊柱内固定术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专利文献647811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中国保健营养、护理实践与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脊柱内固定术的相关文献由197位作者贡献,包括任永信、冯国新、刘少喻等。

脊柱内固定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47811 占比:99.99%

总计:647889篇

脊柱内固定术—发文趋势图

脊柱内固定术

-研究学者

  • 任永信
  • 冯国新
  • 刘少喻
  • 卢珠倩
  • 叶桥钦
  • 姚少瑜
  • 张杰
  • 张鹏远
  • 文康彦
  • 文琳钊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王旭; 巩慧妍; 李沐风; 郑晟源; 朱宇航; 朱庆三
    • 摘要: 脊柱内固定术常用于治疗椎管狭窄、脊柱侧弯以及椎体滑脱等各类脊柱疾病。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脊柱内固定术的手术量逐年增加。目前尽管手术无菌条件有了很大进步,但脊柱术后感染仍是脊柱内固定术后影响患者治愈率和生存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脊柱内固定术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及患者身心负担,而且可能导致内固定术的失败,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本文对脊柱内固定术后MRSA感染的治疗及预防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 周波; 韦利川
    •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内固定术后矢状位平衡在预防ASD中的价值。方法将84例脊柱内固定术患者利用术后随访方式分为研究组(发生ASD,n=31)和对照组(未发生ASD,n=53),比较两组PI、TK、LL、SLL、SS、PT指标,同时观察RL(SLL/LL)50 mm、PI-LL≥10°的发生率,分析影响脊柱内固定术后发生ASD的因素。结果两组的PI、TK相比无差异(P>0.05),但研究组LL、SLL、SS低于对照组,但PT高出对照组(P50 mm、PI-LL≥10°上的发生率均高出对照组(P50 mm、PI-LL≥10°均是影响脊柱内固定术后发生ASD的因素。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矢状位平衡在预防ASD中意义重大,一旦矢状位失衡后,可明显提升患者术后发生ASD的风险,应受到临床重点关注,控制矢状位角度,避免其失衡,从而为减低ASD发生提供前提保障。
    • 孔凡国; 王晓博; 周全; 张昌盛; 潘其鹏; 王文举; 高天豪
    • 摘要: 目的回顾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率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对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50例脊柱内固定术后SS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回顾调查,分析患者SSI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150例脊柱手术住院患者中,12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发生率为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性别、出血量、术前其他基础疾病、糖尿病、围手术期输血、血清白蛋白、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手术时间、脑脊液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 h的占比更高,存在脑脊液漏液情况的占比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0岁(OR=0.113,95%CI:0.029~0.442)、手术时间>3 h(OR=0.310,95%CI:0.091~1.056)、有脑脊液漏(OR=0.237,95%CI:0.069~0.821)是脊柱内固定术后SSI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引起术后SSI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手术时间及脑脊液漏,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风险并采取对应控制手段,加强围手术期的预防以减少术后SSI的发生。
    • 谢燕婷
    • 摘要: 目的:分析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的同时采用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20年2月期间于我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的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共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0)与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包括:疼痛护理、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和体位管理等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生理指标、促炎因子水平及护理满意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2.36±5.24)分高于对照组的(60.77±4.58)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在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进行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有效的综合护理,利于改善患者临床指标,降低患者炎症反应,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 付信娟
    • 摘要: 目的观察脊柱内固定术患者康复训练早期依从性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2019年7月-2020年9月收集的62例脊柱内固定术患者为观察对象,调查患者依从性及相关影响因素,并依据依从性情况,将依从性患者设为计划组,不依从性患者设为预设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早期运动训练依从性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脊柱内固定术患者早期运动训练依从性为80.64%;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依从患者比不依从患者≤60岁、有配偶、术后VAS评分≤4分、高中及以上、锲形或凹面性骨折类型、无基础疾病、抑郁≤52分、康复良好、有家庭和社会支持占比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早期运动训练依从性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有无基础疾病、是否有配偶、骨折类型、骨折变形、疼痛程度、抑郁、康复认知及家庭和社会支持(P<0.05)。结论影响脊柱内固定术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较多,需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实行针对性的运动训练方案。
    • 赵海峰; 石道勇
    • 摘要: 目的 分析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本院就诊的120例脊柱内固定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筛选出可能影响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因素,随后将所得的结果经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20例患者,其中感染者15例,未感染者10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未规范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术后在ICU进行抢救、脑脊液漏出、大小便失禁、糖尿病、术中使用激素、手术伤口污染的患者占比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未规范使用预防性抗生素、脑脊液漏出、糖尿病、手术伤口污染是影响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未规范使用预防性抗生素、脑脊液漏出、糖尿病、手术伤口污染,临床医师需更注意预防存在上述因素的患者发生术后感染.
    • 祝茂松; 龚俊; 周礼兵; 夏进先
    • 摘要: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相关性及病原菌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湖北省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脊柱内固定术且伴随HBV感染的患者184例作为HBV感染组,选取同期行脊柱内固定术的非HBV感染患者184例作为非HBV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部感染发生情况及其病原菌分布情况,采取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分析HBV感染患者术后发生深部感染、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结果HBV感染组患者术后深部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非HBV感染组[19.57%(36/184)比9.24%(17/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深部感染的病原菌均以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手术时间≥3 h、术中出血量≥1 000 ml、CD4+/CD8+<1.4、总淋巴细胞计数<0.7×109/L、术前肝功能异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0 U/L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0 U/L]、术前HBV-DNA(+)的HBV感染患者术后深部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升高[27.16%(22/81)比 13.59%(14/103)、28.77%(21/73)比 13.51%(15/111)、31.15%(19/61)比 13.82%(17/123)、29.69%(19/64)比 14.17%(17/120)、27.78%(20/72)比 14.29%(16/112)、7/18比 17.47%(29/166)、30.43%(21/69)比 13.04%(15/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1 000 ml)、CD4+/CD8+(<1.4)、总淋巴细胞计数(<0.7×109/L)、术前HBV-DNA(+)是HBV感染患者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0.05).年龄≥65岁、手术时间≥3 h、术中出血量≥1 000 ml、术前肝功能异常、术前HBV-DNA(+)、术后深部感染患者HBV再激活发生率显著升高[(33.33%(27/81)比18.45%(19/103)、34.25%(25/73)比 18.92%(21/111)、34.43%(21/61)比20.33%(25/123)、8/18比22.89%(38/166)、34.78%(24/69)比 19.13%(22/115)、41.67%(15/36)比20.95%(31/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1 000ml)、术前HBV-DNA(+)、术后深部感染是HBV感染患者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 HBV感染显著增加脊柱固定术后深部感染发生率,其独立危险因素为术中出血量(≥1 000ml)、CD4+/CD8+(<1.4)、总淋巴细胞计数(<0.7×109/L)、术前HBV-DNA(+).脊柱内固定术可引起HBV再激活,其独立危险因素为术中出血量(≥1 000 ml)、术前HBV-DNA(+)、术后深部感染.
    • 李昶荣; 叶桥钦; 文康彦
    • 摘要: 目的 了解CT影像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术后器械性脊柱感染(PISI)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怀疑患有PISI并接受CT检查的4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后超过12周进行CT检查,从医疗记录中收集血液检验结果及MRI结果,分析CT扫描及结合CRP诊断PIS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49例中,确诊PISI 22例(PISI组),未确诊为PISI 27例(非PISI组).与非PISI组相比,PISI组中性粒细胞、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或0.05).CT扫描诊断PIS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4%、81.5%、79.2%和88.0%.结合阳性CT和CRP≥60 mg/L评价PIS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87.8%、82.9%、91.3%.结论 CT可用于诊断植入材料引起的慢性脊柱感染,临床医生在评估复杂病例中应同时考虑CT和CRP的结果.
    • 李昶荣; 叶桥钦; 文康彦
    • 摘要: 目的了解CT影像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术后器械性脊柱感染(PIS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怀疑患有PISI并接受CT检查的4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后超过12周进行CT检查,从医疗记录中收集血液检验结果及MRI结果,分析CT扫描及结合CRP诊断PIS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49例中,确诊PISI 22例(PISI组),未确诊为PISI 27例(非PISI组)。与非PISI组相比,PISI组中性粒细胞、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或0.05)。CT扫描诊断PIS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4%、81.5%、79.2%和88.0%。结合阳性CT和CRP≥60 mg/L评价PIS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87.8%、82.9%、91.3%。结论CT可用于诊断植入材料引起的慢性脊柱感染,临床医生在评估复杂病例中应同时考虑CT和CRP的结果。
    • 严燕
    • 摘要: 目的 探讨脊柱内固定术患者早期运动训练依从性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脊柱内固定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自制的早期运动训练依从性调查表和影响因素调查表对患者进行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调查,并依据依从性调查结果将其分为依从组和不依从组.采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法确定脊柱内固定术患者早期运动训练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178)、疼痛程度(OR=2.904)、抑郁(OR=1.895)、康复认知(OR=1.673)以及家庭和社会支持(OR=1.582)是脊柱内固定术患者早期运动训练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结论 诸多因素会影响脊柱内固定术患者早期运动训练依从性,依据个体差异,实施不同的运动训练方案,加强医患沟通与宣教,有助于提高其依从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