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肩撞击综合征

肩撞击综合征

肩撞击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7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专利文献112322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中国农村卫生、中国骨伤、实用医学影像杂志等; 肩撞击综合征的相关文献由307位作者贡献,包括叶真、唐流刚、唐浩琛等。

肩撞击综合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12322 占比:99.93%

总计:112397篇

肩撞击综合征—发文趋势图

肩撞击综合征

-研究学者

  • 叶真
  • 唐流刚
  • 唐浩琛
  • 庞显伦
  • 林章雅
  • 林苏
  • 江昊
  • 王军
  • 王平
  • 王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锐; 唐浩琛; 刘太; 王标; 唐流刚
    • 摘要: 目的:评价筋针联合手法松解治疗肩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纳入82例肩撞击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施以传统针刺联合手法松解治疗,观察组采用筋针联合手法松解治疗,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上肢功能指数量表(UEF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内收、后伸、内旋、外旋)变化、肩肱节律改善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6个月复发率。结果:治疗21 d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37%(P<0.05);两组UEF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1 d后,两组前屈、外展、内收、后伸、内旋、外旋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21 d后,观察组肩肱节律改善率为82.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41%(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复发率为2.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07%(P<0.05)。结论:筋针联合手法松解治疗肩撞击综合征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减少复发。
    • 翟天军; 张增乔; 宋永嘉; 冯伟
    • 摘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是肩关节病变中最为常见的疾患。目前治疗SIS的方法主要分为手术与非手术两大类,因手术具有创伤性,非手术疗法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但临床上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该病时,大多重视对肩袖肌群和后侧肩胛带肌的治疗,而忽略了对肩胛骨前方喙突区域的治疗,这可能是导致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易复发的原因之一。喙突上附着的3块肌肉和4条韧带出现异常,都可能会影响肱骨、肩胛骨和锁骨的正常运动,从而导致SIS的发生。本文就附着于喙突的肌肉和韧带对SIS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旨在引起临床医生对喙突区域的重视。
    • 朱迎春; 贾学文; 宓云峰; 朱玉峰; 金占萍; 夏冬冬; 顾春晓; 张继红; 王毳
    • 摘要: 目的:提出一种肩峰撞击理论以及肩关节Rockwood位片的肩峰形态分型法,探讨该分型法在肩袖损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肩峰撞击症或肩袖撕裂行肩关节镜手术的101例患者,其中男34例,女67例;年龄34~76(56.31±9.63)岁;病程2~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三位片”,包括肩关节前后位、Rockwood位以及冈上肌Outlet位。基于肩峰撞击理论以及Rockwood位片将肩峰形态分为3型:Ⅰ型(平坦型)、Ⅱ型(隆起型)、Ⅲ型(撞击型)。两位观察者分别对101例患者的肩关节Rockwood位片按照新分型法、对冈上肌Outlet位片按照传统肩峰形态分型法进行分类统计;冈上肌腱损伤依据关节镜下所见分为无撕裂、部分撕裂、全层撕裂。分别对新分型法、传统分型法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采用秩和检验比较新肩峰分型法3种肩峰形态的平均肩肱距(acromiohumeral distance,AHD),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以及Gamma法分析比较新肩峰分型法与冈上肌腱撕裂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新肩峰分型法优于传统肩峰分型法(0.827vs 0.278),观察者内一致性检验新肩峰分型法均优于传统肩峰分型法(0.921 vs 0.448,0.890 vs 0.539)。新的肩峰形态分型法3种肩峰形态的AH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186,P>0.05)。所有101例患者撞击型肩峰占比最高为45.5%,隆起型肩峰次之36.6%,平坦型肩峰占17.8%。其中撞击型肩峰患者冈上肌腱撕裂发生率为95.7%,新的肩峰分型法与冈上肌腱撕裂程度存在Spearman秩相关(rs=0.719,P<0.001)。结论:肩关节Rockwood位片可以很好的显示肩峰前外侧骨赘,基于Rockwood位片新肩峰分型法可信度高,可重复性良好,其中撞击型肩峰与冈上肌腱撕裂存在密切关联。新分型法相比传统分型以及AHD对肩袖损伤更具诊疗价值。
    • 唐浩琛; 胡锐; 唐流刚; 王标; 程远东; 康慧敏
    • 摘要: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电针治疗Ⅰ型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选取收治的82例Ⅰ型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女18例,男23例;年龄20~52(39.31±5.80)岁;左侧12例,右侧29例;病程3.2~35.4个月;采用肌内效贴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19~53(40.67±6.13)岁;左侧11例,右侧30例;病程3.0~36.0个月;采用单纯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电针治疗,3次/周,连续性治疗3周。治疗组每次电针治疗后,立即贴扎肌贴并保留2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1、3、8周后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1例在治疗1周后因对肌贴胶布过敏拒绝治疗,对照组1例在治疗1周后因对金属针过敏而拒绝治疗,其余80例完成全部治疗及随访。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1、3、8周后治疗组VAS评分分别为(2.06±1.03)、(2.74±1.66)、(3.28±1.04)、(3.90±0.12)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86.41±3.52)、(82.44±3.14)、(80.46±2.54)、(76.97±2.01)分;对照组的VAS评分分别为(3.35±0.41)、(3.08±0.92)、(3.77±0.67)、(3.96±1.04)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75.82±2.73)、(74.72±1.53)、(73.66±1.53)、(70.68±1.95)分;两组治疗后即刻VAS、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Ⅰ型肩峰撞击综合征采用肌内效贴联合电针治疗,能够减轻局部疼痛,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患者运动时配合肌贴的保护,运动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改善,具有良好的即时效应,而且无创伤,患者愿意接受,是一种即时有效的治疗方法。
    • 王芳莉; 余静; 魏袁晔; 刘小平; 陈飞宇; 楚佳梅; 包烨华
    • 摘要: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改良卧位拉伸运动及肩部肌力训练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采用温针灸联合改良卧位拉伸运动及肩部肌力训练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27~71岁,中位数49岁。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测量肩关节内旋和外旋活动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肩部疼痛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治疗结束时,肩关节内旋活动度、肩关节外旋活动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均大于治疗前[47.42°±10.26°,67.53°±7.81°,t=9.424,P=0.000;62.80°±8.08°,75.34°±6.68°,t=10.835,P=0.000;(47.77±10.44)分,(67.54±7.81)分,t=12.994,P=0.000],肩部疼痛VAS评分小于治疗前[(5.89±1.28)分,(2.58±1.14)分,t=17.382,P=0.000]。结论:采用温针灸联合改良卧位拉伸运动及肩部肌力训练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能够缓解肩部疼痛、增加肩关节内外旋活动度、改善肩关节功能。
    • 杨泽政; 许苑晶; 柳毅浩; 李涛; 刘至原; 江川; 王金武; 戴尅戎
    • 摘要: 目的 探讨肩袖间隙滑移调整最佳肩袖张力下缝合结合术后渐进式康复锻炼力学刺激治疗巨大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24例巨大肩袖损伤患者,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43~69岁,平均57.9岁.在肩峰成形、肩袖间隙松解滑移术后,于肩外展位行调整最佳肩袖张力下缝合肩袖,术后在可调式肩关节外展架保护下进行渐进式康复锻炼.术后6个月和24个月记录肩关节活动范围、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术后僵硬和再撕裂情况.建立肩关节几何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结果 术前肩关节前举、外展、外旋分别是85~160°、75~130°、25~55°,Constant评分、ASES评分分别为25~72分、26~65分.术后6个月肩关节前举、外展、外旋分别是125~170°、105~180°、35~80°,Constant评分、ASES评分分别为50~88分、59~91分.术后24个月肩关节前举、外展、外旋分别是130~180°、110~180°、45-80°,Constant评分、ASES评分分别为65~94分、63~93分.以上指标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上指标术后6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24个月较术后6个月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肩袖发生再撕裂,再撕裂率12.5%;1例患者术后发生肩关节僵硬.根据肩关节模型得出外展角度与肩袖牵拉延长量之间的负相关性公式.结论 采用肩袖间隙滑移调整最佳肩袖张力下缝合结合术后渐进式康复锻炼力学刺激治疗巨大肩袖损伤,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改善肩关节功能、减轻患侧疼痛,且术后再撕裂和僵硬发生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患者满意度高.符合基于几何模型的力学分析结果,是巨大肩袖损伤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陈雯; 袁慧书
    • 摘要: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是引起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的常见病因之一.广义的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包括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喙突下撞击综合征和内撞击综合征,以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最为常见.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可能的病因和评估撞击造成的损伤情况.熟悉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更好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庄加川; 张振伟; 张成; 刘剑宏; 周钰健; 孟庆森; 李征; 齐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肩部调衡法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方法 自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我们对36例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通过松解颈、胸、肩、上臂部相应肌肉及筋膜,调整肌肉张力,抗阻强化相关肌肉,纠正肱骨头向下移位,减缓肩峰下间隙内压力和减轻肩部周围软组织张力,达到筋骨平衡,治疗肩峰撞击导致的疼痛.结果 采用目前广泛应用的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评价患者肩关节整体功能,结合常见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评定:36例患者治愈8例,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有效率91.7%.结论 肩部调衡法是一种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 吴增志; 曾国琼; 赖茂松; 熊浩; 罗鹏刚; 钟思龙
    • 摘要: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与肩峰形态及肩峰下间隙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骨科采用肱骨近端钛板治疗的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40例,女22例;年龄35 ~71岁,平均53.5岁;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38例,四部分24例.根据Nikolaus提出的标准判定患者术后SIS的发生情况,并将其分为SIS组和Non-SIS组,在术后X线片上观察肩峰形态并测量肩峰下间隙[肩峰-大结节间距(AGI)、肩峰-钛板间距(API)],并分析其与发生SIS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及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SIS组患者18例,Non-SIS组患者44例;SIS组中Ⅰ型肩峰3例,Ⅱ、Ⅲ型肩峰15例;Non-SIS组中Ⅰ型肩峰20例,Ⅱ、Ⅲ型肩峰24例.SIS组中Ⅱ、Ⅲ型肩峰患者比例(15/18)显著高于Non-SIS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S组患者的AGI及API分别为(11.6±2.1)、(14.2±2.4) mm,明显小于Non-SIS组患者的(15.7±2.8)、(18.5 ±3.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S是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肩峰形态异常(Ⅱ、Ⅲ型肩峰)、骨折复位欠佳(AGI变小)、钛板放置过高(API变小)等均为术后发生SIS的重要诱发因素.
    • 胡健; 丁惠锋; 姜新华; 易诚青; 刘丙立
    • 摘要: 目的 探讨层裂的肩袖损伤相关因素及疗效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2月至2019年7月在上海市浦东医院骨科治疗的共计155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致伤原因、病程时间、是否存在肩袖层裂、裂口大小、层裂分型及手术前后Constant评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法.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平均(15±5)个月,155例患者中73例伴有层裂,82例不伴有层裂.肩袖撕裂口小于1 cm患者有41.2%合并肩袖层裂,而大于3 cm的患者中高达77.1%(P=0.003);伴有肩峰下撞击的患者中60.6%合并肩袖层裂,非肩峰撞击的患者中为35.7%(P=0.002);层裂与裂口大小、撞击均呈明显正相关(r=0.679、0.603,均为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较好疗效,Constant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t=30.047,P<0.01).结论 肩袖损伤中发生层裂的机率较高,层裂的发生与撕裂大小及是否伴有肩峰撞击有相关性;层裂与外伤及病程无相关性;对伴有层裂的肩袖损伤,采用合理的手术技术治疗,可以得到比较好的疗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