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肠外瘘

肠外瘘

肠外瘘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0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2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248种,包括护理学杂志、国际外科学杂志、岭南现代临床外科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华护理学会第9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十一届全军普通外科学术会议暨外科新理念论坛、第七届江西省肿瘤学术会议等;肠外瘘的相关文献由1047位作者贡献,包括黎介寿、任建安、王革非等。

肠外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2 占比:95.63%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2.98%

专利文献>

论文:7 占比:1.39%

总计:504篇

肠外瘘—发文趋势图

肠外瘘

-研究学者

  • 黎介寿
  • 任建安
  • 王革非
  • 王新波
  • 李宁
  • 姜军
  • 顾军
  • 周娟娟
  • 王建忠
  • 范朝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长玲; 傅亚红; 王璐璐; 万鹏夏
    • 摘要: 总结丁基胶盖联合微凸底盘应用于1例肠外瘘患者的护理经验。针对患者肠外瘘口周围组织形态不规则,瘘口周围不断渗漏,予充分清洁瘘口周围皮肤,使用造口粉与液体敷料保护皮肤,再使用丁基胶盖联合微凸底盘+造口袋进行护理。7 d后,患者肠外瘘口周围无明显渗漏且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愈合,造口袋更换频次由平均2 h 1次延长至96 h 1次,顺利出院。
    • 孙双丹; 李文侠
    • 摘要: 目的分析成人腹股沟疝(IH)疝修补术后发生肠外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柘城中医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309例成人I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接受疝修补术7 d后肠外瘘发生情况。整理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成人IH患者疝修补术后发生肠外瘘的影响因素。结果309例IH患者接受疝修补术7 d后40例(12.94%)发生肠外瘘;发生组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斜疝、网塞-平片修补术、肠切除术占比高于未发生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斜疝、网塞-平片修补术、肠切除术是成人IH患者疝修补术后发生肠外瘘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成人IH患者疝修补术后发生肠外瘘受BMI、斜疝、网塞-平片修补术、肠切除术的影响。
    • 柳永亮; 冯驰; 徐凯
    • 摘要: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并发肠外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2—2021-02于平舆县人民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术的8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肠外瘘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总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并发肠外瘘的影响因素。结果84例患者中18例术后发生肠外瘘(21.43%)。发生组患者中分破肠壁及引流管过硬的比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破肠壁、引流管过硬是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并发肠外瘘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并发肠外瘘与分破肠壁、引流管过硬有关。但尚需进一步开展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予以证实。
    • 韩尚志
    • 摘要: 肠外瘘是腹外科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临床多采用液体复苏、抗感染、营养支持、控制瘘出量、保护瘘口周围组织等非手术手段与手术治疗该病患者。近年来,随着内镜与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肠外瘘的治疗方法不断更新,包括胶堵法、瘘道塞法、真空辅助闭合法、外置内镜夹(OTSC)吻合夹、支架、内镜下缝合法等。该研究对肠外瘘内镜与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 贠建蔚; 金晶; 高峰鸿; 刘子燕; 黄晓俊; 王祥; 张德奎
    • 摘要: 目的 分析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并发肠外瘘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例CD并发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的病史特点和诊疗经过有很多相似之处:7例中5例在起病初期因被怀疑为"急性阑尾炎"而在基层医院切除阑尾;7例累计发生肠外瘘11次,经类克、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愈3次,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治愈8次;病程最长的2例(14年和8年)在初次肠外瘘治愈后均有复发,且出现肛瘘、腰大肌脓肿等并发症;7例中4例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轻度升高.结论 应该充分重视肠镜检查在CD早期诊断过程中的价值,避免盲目切除阑尾;加强对CD患者的宣教和随访,通过规范治疗尽量避免可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的肠外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复发;重视CD并发肠外瘘患者药物和手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 黄骞
    • 摘要: 复杂肠外瘘病人常经历2次以上腹部手术,且瘘发生后多有严重的腹腔感染,以及重要器官的功能损害.复杂肠外瘘手术常涉及全腹部多个脏器,剥离面大、手术应激反应重、手术时间长,且常对原有手术部位再次手术,更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因此,肠外瘘手术与一般腹部外科操作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复杂肠外瘘的围手术期处理要求明显高于一般腹部外科手术.如果准备不足,轻则出现切口感染、吻合口瘘,重则发生腹腔脓毒症和腹腔大出血危及生命.近年来提出的围手术期外科之家是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以病人为中心,贯穿围手术期的所有阶段,综合多学科的系统集成模式.围手术期外科之家的发展是当代外科的进步,其目的 包括保障病人生命安全、提高手术质量和促进早期康复,这种理念对于复杂肠外瘘的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徐慧海; 李亚斋; 苏宏伟; 齐海亮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结核术后肠外瘘发生的原因及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20年1月腹腔结核术后发生肠瘘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入组患者术前疾病种类、手术方式,以及术后肠外瘘发生的时间、症状、类型、治疗方法,以及疾病转归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早期瘘13例,晚期瘘23例,发生时间3~11 d,平均(7.95±3.21)d.低流量瘘22例,高流量瘘14例,瘘液量50~630 ml,平均(488±255)ml.行非手术治疗25例,治愈24例,死亡1例,死因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行确定性手术治疗11例,治愈10例,死亡1例,死因为感染性休克.除2例死亡患者外,其余患者随访情况良好,无肠外瘘复发.结论 腹腔结核术后肠外瘘发生率高,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并经充分引流、抗结核、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后,腹腔结核术后肠外瘘可以治愈.
    • 王胜利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肠外瘘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15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均接受常规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随访6个月,将发生肠外瘘的患者纳入发生组,将未发生肠外瘘的患者纳入未发生组,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发生肠外瘘的影响因素.结果 215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发生肠外瘘20例,占9.30%;未发生肠外瘘195例,占90.70%;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发生肠外瘘与性别、疝囊大小、麻醉方式、腹部手术史、疝部位、是否合并糖尿病无关(P>0.05);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发生肠外瘘与体重指数、疝环粘连程度有关(P1,P<0.05).结论 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肠外瘘发生率较高,其中体重指数及疝环粘连程度是导致肠外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前可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指数,从而降低肠外瘘发生率.
    • 张珊珊; 徐慧海; 齐海亮; 肖玉兰; 李亚斋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结核术后肠外瘘患者的护理经验与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胸科医院2008年1月-2020年1月腹腔结核术后出现肠外瘘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入组患者术前疾病种类、手术方式,以及术后肠外瘘诊治情况,综合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体位与活动、胃肠减压护理、中心静脉导管护理、造瘘口护理、合并肺结核护理,总结分析其护理方法及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早期瘘11例,晚期瘘25例,发生时间3~11 d,平均(7.95±3.21)d.低流量瘘24例,高流量瘘12例,瘘液量为50~630 mL,平均(488±255)mL.行非手术治疗25例,治愈24例,死亡1例.行确定性手术治疗11例,治愈10例,死亡1例.除2例死亡患者外,其余入组患者肠外瘘均治愈,随访情况良好,无肠外瘘复发.结论 通过积极治疗、综合护理,腹腔结核术后肠外瘘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王建忠; 王江; 余年发
    •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肠外瘘合并腹腔感染(IAI)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对该类病人抗感染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肠外瘘合并IAI病例62例,其中普通腹腔感组(A组)35例和严重腹腔感染组(B组)27例,分析两组病例血清PCT、CRP、WBC、NEU%、APACHEⅡ评分等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及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初次诊断时各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在初次诊断及抗感染治疗第3天,B组血清PCT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64±17.59 vs.29.73±19.91)μg/L;P=0.000],[(2.95±9.01 vs.19.84±20.95)μg/L;P=0.000];血清PCT、CRP、WBC、NEU%与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其中血清PCT相关性较强(r=0.610),其它指标为中度相关;初次诊断时的APACHEⅡ评分、血清PCT、NEU%、CRP、WB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下降,但均大于0.5,APACHEⅡ评分与血清PCT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的临界值取9.87μg/L可得到最佳预测效能;两组病例在抗感染治疗3d血清PCT值较初次诊断时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CT与肠外瘘合并IAI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较其他指标能更准确地体现病情轻重;血清PCT值有助于预测严重腹腔感染(sIAI),在初次诊断时预测sIAI的最佳临界值为9.87μg/L,且其预测效能与APACHEⅡ评分相近,较其它指标更具优势;血清PCT对肠外瘘合并IAI病人的抗生素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