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肌筋膜触发点

肌筋膜触发点

肌筋膜触发点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7977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当代体育科技、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上海针灸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七届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二〇〇九年度学术会议等;肌筋膜触发点的相关文献由281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强民、吴宗辉、刘琳等。

肌筋膜触发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7977 占比:99.63%

总计:28080篇

肌筋膜触发点—发文趋势图

肌筋膜触发点

-研究学者

  • 黄强民
  • 吴宗辉
  • 刘琳
  • 庄小强
  • 谭树生
  • 郑兵
  • 冯强
  • 刘庆广
  • 朱江
  • 李丽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豪; 李媛; 王健
    • 摘要: 该文从颈椎病的病因病机、颈椎病的案例治疗两方面分析浮针论治颈椎病,并讨论浮针的作用机制。浮针以肌筋膜触发点理论为基础,通过仔细辨别肌筋膜触发点的位置,在疼痛部位周围或其上肢皮下进行扫散,可迅速改善肌肉缺氧损伤状态,促进肌肉的自我修复,同时配合相应的再灌注活动,可加快气血流通,促进恢复。
    • 曾雪琴; 孙银娣; 史达; 董博; 王宝辉; 刘华剑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肌筋膜触发点(MTrPs)理论的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康复医院中医骨科住院的98例KO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基于MTrPs理论的ESW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膝关节疼痛程度、局部压痛程度、膝关节活动度(ROM)、Lequesne指数评分、临床疗效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程度和局部压痛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大,Lequesne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TrPs理论的ESWT治疗KOA能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郑兵; 朱江; 吴雪莲; 黄强民; 吴宗辉
    • 摘要: 疼痛的诊疗思路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导致疼痛的因素较多,且疼痛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随着不断的学术争鸣和研究的深入,目前主要是1965年由Ronald Melzack和Patrick Wall提出的闸门控制学说和特异性学说。王群等[1]认为两个学说应该不是"非你即我"的关系,特异性学说强调的是正常生理性疼痛的感知和传递系统,而闸门控制学说更适合解释病理状态下中枢敏化的过程。相信随着研究不断的深入,临床疼痛诊疗技术也会得到较好发展。
    • 曹阳; 王超一; 吕震; 仲劼怡; 吴政; 陈丽; 蔡卿; 钱之平
    •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肌筋膜触发点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试验组采用电针结合肌筋膜触发点穴位埋线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电针方法治疗,治疗周期为1个月。治疗前、每次治疗后及治疗完成后2个月使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进行评估。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第1、2、3、4次治疗及治疗后2个月的JOA评分和VAS评分比较,使用t检验进行两组患者组治疗前、第1、2、3、4次治疗及治疗后2个月的JOA评分和VAS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术前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7;两组术前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3;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术前和第1、2次治疗后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所有组内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所有组内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结合肌筋膜埋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较单用电针能更快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和活动不适,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电针治疗,适合临床使用与推广。
    • 俞孝勇; 周瑾; 宋尚道
    • 摘要: 目的:探讨关节牵伸联合肌筋膜触发点按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肌筋膜触发点按压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关节牵伸,2组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颈部功能不良指数(NDI)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疼痛情况及颈部功能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ND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ND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牵伸联合肌筋膜触发点按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有效缓解颈部疼痛,改善颈部功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陈聪; 倪乐宜; 倪菲菲; 陈育梅
    • 摘要: 目的:构建预测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MFPP)发生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产后6~12周来温州市人民医院随访女性,根据MFPP诊断标准分为MFPP组和非MFPP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变量和盆底肌电评估数据变量采用Lasso回归筛选并对盆底肌电评估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筛选变量结合临床常用的盆底肌电评估数据构建产后MFPP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绘制校准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列线图模型的稳定性及预测效能,绘制临床决策曲线分析在产后MFPP队列中量化不同阈值概率下的净获益率确定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共收集到300例产后随访女性(MFPP组150例,非MFPP组150例)。孕次、产次、分娩方式、新生儿体质量与产后MFPP发生相关,产后MFPP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C-index为0.706,有一定预测能力。当患者接受诊断阈值概率为23%~72%时可使模型的净获益率增加。结论:产后MFPP风险预测模型能有效地预测产后女性MFPP,为临床评估工作提供指导。
    • 王任胜; 罗光会; 王莹
    • 摘要: 目的:观察恢刺肌筋膜触发点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就诊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运动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恢刺患侧下肢肌筋膜触发点,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针刺。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对比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VAS)、膝关节主动屈膝关节活动度(AROM)、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膝关节AROM、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VAS评分、膝关节AROM、Lysholm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恢刺肌筋膜触发点可有效缓解PFPS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关节功能。
    • 尹丹; 赵琦
    • 摘要: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较为常见,发病率高达70%,且逐年上升[1]。CSR的手术治疗风险高及易复发,因此保守治疗是主要手段,而单一的保守治疗方法很难完全缓解症状,临床一般采取综合治疗法[2]。近年来,肌筋膜触发点(MTrPs)的研究为慢性骨骼肌肉疼痛的治疗带来新的方向传统针灸联合MTrPs是一种新兴的缓解骨骼肌肉疼痛的手段,目前报道中均取得较好效果[3]。
    • 陈兴利; 乔亚芬; 孙明雨; 钟元亨; 刘刚; 黄强民; 吴殷; 江容安; 田石榴
    • 摘要: 目的:探究一次腹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和一次牵伸运动练习对原发性痛经女性在经期时的即刻镇痛效果。方法:共54例原发性痛经女性参与试验,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肌筋膜触发点组(20例)、运动组(18例)和空白对照组(16例),肌筋膜触发点组在经期第一天痛感最强时接受一次腹部触发点针刺治疗,运动组在经期第一天痛感最强时接受一次时长为30-45min的牵伸运动练习,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在干预前后采集压痛阈值、Mc Gill疼痛评分和痛经症状评分。结果:即刻治疗后,组内比较时,肌筋膜触发点组在各个部位的压痛阈值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时,肌筋膜触发点组与对照组之间仅在腕背部右侧、斜方肌右侧、下腹直肌左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期时,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可以立即降低机体的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强度,以及缓解痛经相关症状,而即刻的牵伸运动可能提高机体的疼痛敏感性。
    • 王任胜; 王莹; 续龙
    • 摘要: 目的:观察恢刺肌筋膜触发点辅治脑卒中足下垂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针刺,观察组用恢刺患侧下肢肌筋膜触发点。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降低,踝关节背屈ROM、FMA评分均升高(P<0.05)。观察组踝关节背屈ROM、MAS、FMA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恢刺肌筋膜触发点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