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骨肌孔
耻骨肌孔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19年内共计6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篇、专利文献152474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中国卫生产业、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山东医药等;
耻骨肌孔的相关文献由18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亮、乔峰、何少武等。
耻骨肌孔—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2474篇
占比:99.96%
总计:152534篇
耻骨肌孔
-研究学者
- 李亮
- 乔峰
- 何少武
- 孙佳程
- 康俊升
- 张其润
- 张波
- 朱晓强
- 李明
- 王焱
- 穆宇
- 聂磊
- 邱福轩
- 陈胤
- 陈鹏
- 顾岩
- 丁纪伟
- 仁真尼布
- 何代玉
- 党宝宝
- 刘书强
- 刘学停
- 刘捷
- 刘林勋
- 刘祖明
- 刘繁荣
- 刘铮
- 华伟
- 吕国庆
- 吕海
- 吕金利
- 吴勇
- 吴团结
- 吴新民
- 吴礼果
- 吴钢
- 周上军
- 周健
- 周卫华
- 周学鲁
- 周扬
- 周文静
- 周苏君
- 周远航
- 夏云展
- 奚拥军
- 奚海林
- 姜丽梅
- 孙德利
- 孙登群
-
-
耿兴隆;
戴勇;
赵亮;
秦伟;
党宝宝;
韩云
-
-
摘要:
目的 利用3D成像技术进行人体耻骨肌孔的长度、耻骨肌孔的上区宽度、下区宽度、总宽度以及耻骨肌孔上下区域所成角度的测量.方法 对该院2018年1月-2018年4月105例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术前薄层CT扫描,扫描后导出DICOM文件,并利用Mimics Research 19.0软件进行后期3D成像,建立盆腔3D模型,最后进一步精确测量耻骨肌孔的大小,包括耻骨肌孔的长度、上区域宽度、下区域宽度、总宽度以及上下区域所成角度.结果 耻骨肌孔的长度为(7.4±0.3)cm,耻骨肌孔上区域宽度为(5.3±0.4)cm,耻骨肌孔下区域宽度为(2.7±0.2)cm,耻骨肌孔的总宽度为(7.9±0.4)cm,耻骨肌孔上下区域所成角度为(123.1±3.7)°,内镜下补片放置成功率100%,半年内复发率为0%.结论 腹股沟疝用折叠型补片修补耻骨肌孔是相对适宜的,上片覆盖不小于7.4 cm(长)×5.3 cm(高)的三角扇形区域,下片覆盖不小于7.4 cm(长)×2.7(高)cm的三角扇形区域,上下区域所成角度约123.1°,该研究数据能够更精确地测量耻骨肌孔尺寸,为内镜下腹股沟疝腹膜前间隙修补手术提供理论数据基础,为补片设计及裁剪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微创内镜以后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铺垫.
-
-
崔智超;
王永为;
李金辉;
敖凤敏;
姜丽梅;
张丽敏;
顾少光
-
-
摘要:
目的:于骨科视角出发对耻骨肌孔下区解剖结构予以重新了解,并为髂腹股沟下入路术后股疝防范提供思路.方法:将临床髂腹股沟下入路作为参考,将同耻骨肌孔下区相关结构行分离,以量角器及游标卡尺对角度、长度行测量.对骨盆大小及耻骨肌孔下区四边长度同半骨盆横径与骨盆纵径相关性行比对,并对耻骨上支表面结构予以分析.结果:经数据分析,标本左右侧间数据并未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四边长度同骨盆纵径间不具备相关性,P>0.05.结论:对髂腹股沟下入路耻骨肌孔局部区行解剖学分析发现,耻骨肌孔下区难以完整分离,易产生股疝,因此行手术时应将损伤降至较低,或强化术后重建.
-
-
杨春文;
奚海林;
周卫华;
罗文全;
柴磊
-
-
摘要: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耻骨肌孔空间分离在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7月汉中市勉县医院进行TEP手术的90例腹股沟疝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实施腹腔镜下结合耻骨肌孔的空间分离解剖法行TEP,对照组实施单纯腹腔镜TEP,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析试验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中的表达和血清中的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组织中Ⅰ、Ⅲ型胶原含量.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后的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12、4.601、12.306、5.235,均P<0.001);试验组术后慢性疼痛、感觉神经异常、阴囊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2、1.523、4.987,P=0.017、0.016、0.041);两组均无切口感染;试验组患者手术疗效为优的百分比和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6,P=0.019).直疝型MMP-2表达较斜疝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斜疝型相比,直疝型Ⅲ型胶原含量增加,Ⅰ型胶原含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1、4.936、5.374,P=0.041、0.021、0.031).结论 腹腔镜下观察TEP手术空间解剖结构,在耻骨肌孔区域建立4个空间,临床手术疗效好、恢复快、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广泛推广.MMP-2对成人腹股沟疝患者胶原的降解作用与成人腹股沟疝的形成有关联.
-
-
吴团结;
李辉
-
-
摘要:
目的 探讨耻骨肌孔的空间分离解剖运用于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江阴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TEP疝修补术患者84例,所有患者按照入院编号分为2组,单号42例纳入对照组,行TEP疝修补术;双号42例纳入观察组,行TEP疝修补术联合耻骨肌孔的空间分离解剖.观察并记录2组治疗优良率、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并分析观察组四个空间解剖标志.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5.24%,相比于对照组的73.81%较高;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相比于对照组的30.95%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及各恢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耻骨肌孔的空间分离解剖运用于TEP疝修补术中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临床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patial dissection of myopectineal orifice for laparoscopic total extraperitoneal hernia repair (TEP).Methods 8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EP repair in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6 were enrolled.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number.42 cases with odd numbers were treated with ordinary TEP repair,and 42 cases with even number were includ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 receive combined TEP repair and spatial dissection of myopectineal orifice.The excellent treatment rate,clinical indicators,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ate were observed,and four spatial anatomical landmark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corded.Results The excellent treatment rate was 95.24%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3.81%);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7.14%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30.95%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the operation time and the recovery indicator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 The spatial dissection of myopectineal orifice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improve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It is safe and reliable,worthy of promotion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
-
孙艳军;
龚仁华;
钟兴国;
蔡军;
刘学停;
范育林;
杨柳生;
孙登群
-
-
摘要:
目的 探讨耻骨肌孔(myopectineal orifice,MPO)解剖结构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6至2016-06收治的96例经腹腔镜修补术腹股沟疝患者的病例资料,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手术组54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TEP)手术组42例,对引起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6例共进行122侧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tic,TEP)或腹腔镜腹膜前修补术,包括经腹腔腹膜外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prosthesis,TAPP),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平均时间(45±12) min,术中出血10 ~ 50 ml.术后阴囊、精索血清肿3例.术后随访6~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掌握耻骨肌孔的解剖结构特点是成功开展腹腔镜疝修补手术的关键,合理的手术操作可有效避免术中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
-
-
王丕;
齐建华;
曹玉平;
陈俊平;
年文博;
马福军
-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内环口下方2cm弧型凹面向上改良腹膜切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完成的48例改良腹膜切口TAPP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35~95 min,单侧平均(50.25±9.43)min,双侧平均(70.25±9.43)min.术中无输精管、内脏损伤,术后患者住院2~5 d,平均(3±0.43)d,术后VAS疼痛评分为(1.46±0.50)分,术后无阴囊血肿、血清肿、尿潴留,均未使用镇痛剂.术后第1、3、6个月电话随访无腹股沟慢性疼痛、粘连性肠梗阻及复发患者.结论 改良腹膜切口更容易剥离疝囊,壁化精索,减少精索血管输精管的损伤.镜下缝合腹膜切口更容易操作.切口接近盆底腹膜反折处,降低腹腔粘连几率.应用于TAPP治疗,术中安全有效.
-
-
-
孟宁;
李明;
高鹏志;
张振铎;
王利伟
-
-
摘要:
目的 对比Modified Kugel (M-K)术和Lichtenstein术在成人腹股沟疝修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280例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临床资料,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分别采用M-K术(148例)和Lichtenstein术(132例),比较二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M-K组在术后异物感、慢性神经疼痛及术后复发率方面均优于Lichtenstein组(x2=4.582、4.493、5.383,P=0.026、0.035、0.023),而二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皮下血肿及阴囊积液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0.278、0.511、x2=1.264、0.013,P=0.442、0.358、0.269、0.645).结论 M-K术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手术安全有效易于掌握,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
-
吴礼果;
王徐
-
-
摘要:
目的 总结采用聚丙烯补片修补股疝的意义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1年7月重庆市南岸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股疝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时间顺序平均分为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修补,试验组采用聚丙烯补片修补,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复发率等情况.结果 二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并发症对照组(牵拉疼痛32例,肺部感染6例,排尿困难4例,下肢水肿2例)多于试验组(牵拉疼痛0例,肺部感染2例,排尿困难2例,下肢水肿0例);术后3年随访对照组复发5例,试验组无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传统的股疝修补方法存在固定缺陷.采用聚丙烯补片修补股疝的方式,临床效果好,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降低术后疝复发率.
-
-
聂彬;
彭珂;
王金波
-
-
摘要:
目的 比较超普疝装置(USH)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腹股沟疝手术治疗患者共556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愈后等信息.录入电脑,采用x2检验、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采用USH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时间长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两种术式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切口浆液肿发生率、异物感、复发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尿渚留发生率、阴囊水肿及血肿发生率、术后疼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SH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疗效比较,前者更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