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咨询
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34052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社会心理科学、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经济研究导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工作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浙江省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等;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文献由213位作者贡献,包括贾晓明、姜巧玲、张永红等。
网络心理咨询—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4052篇
占比:99.95%
总计:334210篇
网络心理咨询
-研究学者
- 贾晓明
- 姜巧玲
- 张永红
- 简霜
- 佟硕
- 吴吉惠
- 孙倩倩
- 孙炳海
- 孙远
- 尹海兰
- 崔丽霞
- 张林英
- 曾伟楠
- 曾金霞
- 王伟
- 王小凤
- 王翔
- 薄金丽
- 邓太萍
- 邱芬
- 郑日昌
- Asher
- 丁彦华
- 丁梅君
- 万玲
- 中腊梅
- 乌兰
- 何杰
- 何珍妮
- 余林
- 余欣欣
- 刘亚菲
- 刘宏程
- 刘希庆
- 刘建平
- 刘志芬
- 刘晓静
- 刘晶
- 卢昆
- 吉希莹
- 吕函泽
- 吴宏
- 吴岚
- 吴彩云
- 周岚
- 周明
- 周梅
- 周玥n
- 周莉
- 周贤
-
-
靳宇倡;
张政;
郑佩璇;
安俊秀
-
-
摘要:
远程心理服务(Telepsychology)是利用远程通讯技术提供心理服务的新兴心理服务方式,虽然在COVID-19疫情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缺乏相关行业应用规范及专业培训体系。现有的远程心理服务三维模型以应用环境、应用领域、应用方式为服务框架,结合九个应用领域开展远程心理服务。我们根据已有研究提出了以咨询师、治疗方法、远程技术手段为主要因素、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远程心理服务应用模型。人工智能在远程心理服务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机器学习与人工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与情感分析、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目前,远程心理服务正以蓬勃的态势极速发展:其在提高心理服务督导效率、减少服务成本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同时在心理服务从业人员对远程心理服务的接受度、来访者的适应性、重视程度方面也面临着挑战。未来远程心理服务可以在监管体系、从业者培训、远程应用技术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
-
杨健美;
吴彩云
-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下,M高校网络心理咨询蓬勃发展。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对M高校疫情期间网络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动机、咨询师技术、咨询过程、咨询关系、咨询效果,对网络心理咨询的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发现来访动机较强、咨询师技术使用偏少、咨询关系建立良好、双方都对网络心理咨询发展持乐观态度。通过分析,把网络心理咨询来访者划分为四个类型,它们分别是网络聊天型、理性合作型、情感投入型、隔离疏远型。最后,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
-
李龙
-
-
摘要: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13名大学生进行访谈,探讨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的适用性,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作用、形式、服务提供者与适用人群、适用问题的认识趋于准确,但对咨询的效果仍心存质疑。为此,建议高校开发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咨询模式,从而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
-
游宁宁
-
-
摘要: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各类有通讯功能的手机APP的发展和完善,网络心理咨询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即时的文字网络心理咨询已经成为中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的主流.本文结合丰富的中学生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通过对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的概念、中学生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以及适用的多种咨询方法的探讨,为中学生的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
-
何珍妮;
陈振华
-
-
摘要:
网络心理咨询是咨询师以网络为媒介为求助者提供的远程心理咨询服务,因其方便快捷、随时随地、匿名性等优势而受到人们的欢迎,为那些缺乏心理咨询条件或病耻感严重的求助者提供了新的选择。然而,网络心理咨询也存在着退出率高、缺乏非言语信息等缺陷,其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受到了部分学者和咨询师的质疑。网络心理咨询作为新事物,缺乏成熟的理论研究、培训机制和从业规范。未来研究应着力于网络心理咨询对特定病症、特定疗法的实证研究,结合网络心理咨询的独有特点,探索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有效迁移和创新。
-
-
姜巧玲;
王小凤
-
-
摘要:
通过调查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认知和需求,结合当前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实施情况分析发现,高校网络心理咨询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的需求强烈而高校提供的服务不足.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未来的发展,一要融入互联网技术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网络心理咨询需求;二要通过理论研究提升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实际效果;三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协同推进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创新发展.
-
-
-
汤悦翊
-
-
摘要:
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存在失眠、抑郁、焦虑等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问题,因此心理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大。网络的普及化衍生出了新的咨询形式——网络心理咨询,它为咨询者带来了便捷,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但是也涌现出了许多伦理问题,如咨询者不能充分了解咨询师的资质问题,咨询者的隐私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等,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对这些伦理问题进行解决,注意加强心理咨询师的能力素养,健全网络咨询体系等。
-
-
苏君丽
-
-
摘要:
大学生常常因为环境改变和情感受挫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心理咨询的兴起,使心理咨询资源获取更便捷、咨询形式更多样、咨询服务更广泛、资料管理更科学高效.与此同时,也存在诸如大学生对网络保密性和安全性的担忧,对网络心理咨询从业者专业性的质疑,相关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可通过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组建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队伍,建设高效稳定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法律和网络道德意识教育等途径得以解决.
-
-
-
-
刘希庆
- 《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2009年年会》
| 2009年
-
摘要:
网络心理咨询已经成为大学生所接受的咨询方式.本文首先对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到2008年的160条网络心理咨询留言进行了分析,然后试图通过对传统心理咨询和网络心理咨询的比较,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利弊进行分析,从而为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
毕玉芳
- 《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目前,高校心理咨询伦理建设才刚刚起步,尤其在咨询关系、保密原则、网络心理咨询等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高校心理咨询伦理建设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灵活运用现有伦理规范,谨慎评估潜在的伦理选择;不断加强督导培训,努力提升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伦理水平;全面推动网络平台建设,积极促进高校心理咨询多元化;深入开展本土化理论研究,逐步完善高校心理咨询伦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