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任
网络信任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9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贸易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26683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伦理学研究、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现代商贸工业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8年中国计算机信息防护年会暨信息防护体系建设研讨会、第三届中美电子商务高级论坛、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保密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等;网络信任的相关文献由31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洋、万江文、乔阔远等。
网络信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26683篇
占比:99.97%
总计:326786篇
网络信任
-研究学者
- 刘洋
- 万江文
- 乔阔远
- 于宁
- 冯仁剑
- 南晓斐
- 向菲
- 吴银锋
- 张志勇
- 李玉祥
- 涂自然
- 牛丹梅
- 王剑
- 赵长伟
- 何宇
- 江金芳
- 王皓
- 韩光洁
- 庞川
- 房卫东
- 邓志强
- 陈骋
- 万抒
- 不公告发明人
- 严则明
- 何道敬
- 傅晨波
- 冯光升
- 刘晋丽
- 刘祖浩
- 刘雪峰
- 卜佳俊
- 叶阿勇
- 吕宏武
- 吴启武
- 周宏
- 周翔
- 喻莉
- 姜灵芝
- 孔栋
- 孙向阳
- 季新生
- 宋晓宇
- 宣琦
- 张学锋
- 张宏
- 张平新
- 张武雄
- 张汝云
- 张琪
-
-
姜涛;
张伟峰
-
-
摘要: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期望确认理论的网络信任影响机制研究模型。使用423份微博用户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偏最小二乘法验证了研究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发现:(1)微博用户的网络信任主要受到持续使用意愿和满意度的正向影响;(2)用户体验和感知价值正向影响满意度,感知价值和满意度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愿;(3)用户体验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持续使用意愿和满意度在感知价值与网络信任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揭示了微博用户网络信任的影响机制,解释了微博用户从使用体验到网络信任的形成过程。
-
-
张兆曙;
高远欣
-
-
摘要:
“刷单炒信”所表征的网络失信行为是平台自我妥协和变通的结果,其根源在于平台双重属性之间的内在张力。新市场、新秩序对合法性的强烈需求,促使平台构建了“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控制体系,将内部市场的信任生产纳入强制度范式的轨道。强制度范式保证了内部市场的实际活动与信任生产的控制体系及其正式结构保持高度一致,相互耦合。但是,平台还是一个私利性的企业。为了赢得同业市场上的规模竞争,平台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快速扩张的技术性策略。效率取向的技术性策略动摇了合法性机制对内部市场的控制,导致信任生产的实际活动与控制体系之间的技术性脱耦,使平台市场脱离强制度范式下的信任生产逻辑,进入弱制度范式下“好评数据”的生产逻辑,从而为网络信任的刷单式生产提供了可乘之机。质言之,网络失信的本质是平台基于外部市场规模竞争的需要而发生于内部市场注意力竞争的技术性脱耦。
-
-
李彦平
-
-
摘要:
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社交媒体成为人们社交的重要工具,但是因为网络自身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现场等特征,社交媒体中的信任建立有其自身的特点,为了更深入地探讨社交媒体上人际信任的传播机制,本文构建了社交媒体信任构建的机制模型图,分析了社交媒体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于社交媒体信任的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
-
-
韩璇;
刘岵
-
-
摘要: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不断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如何在网络实体间建立信任关系,是信息安全领域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作为网络安全的基石,网络信任体系衍生出公钥基础设施、标识密码等多种技术.当前,区块链技术以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可追溯等特点备受各界关注,在金融、政务、司法等领域广泛应用,也为网络信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深入分析区块链技术在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潜力,有望为新一代网络信任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
-
-
李慢;
张跃先
-
-
摘要:
网络服务场景是在线顾客和企业交互的第一线,也是网络商店吸引顾客和保留顾客的重要营销手段。从顾客信任的视角,构建非递归模型揭示网络服务场景对顾客契合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实验法收集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服务场景中的审美诉求、功能布局和财务安全因素均有助于促进顾客契合和网络信任,但是审美诉求对顾客契合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其主要通过网络信任间接作用于顾客契合;网络服务场景因素刺激下的顾客契合和网络信任之间呈非递归关系;顾客经验对网络服务场景和顾客契合,以及网络服务场景和网络信任之间的关系均具有调节作用。
-
-
-
邓志强
-
-
摘要:
青年是网民的主要构成群体,研究青年网络信任可窥全貌。基于网络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总体而言,青年的网络信任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而言,网络人际信任存在“差序格局”;网络社区信任存在“结构特征”;网络制度信任存在“水平滞后”。网络人际信任的发生机制是现实人际关系的维系和强化,网络言行的持续互动,受信者对施信者的情感认同。
-
-
-
-
邓志强
-
-
摘要:
网络信任是指网民对网络空间的人、事、物、组织、制度等可靠性的预期。青年是网民的主要构成群体,研究青年网络信任可窥全貌。基于网络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总体而言,青年的网络信任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而言,网络人际信任存在"差序格局";网络社区信任存在"结构特征";网络制度信任存在"水平滞后"。网络人际信任的发生机制是现实人际关系的维系和强化,网络言行的持续互动,受信者对施信者的情感认同。网络社区信任的发生机制是第三方专业信息和知识的传递,网络有序参与程度和频率的提高,使用网络时间和经验的累积。网络制度信任的发生机制是网络空间规制更加规范,网络失范行为受到威慑,网络媒介素养不断提高。
-
-
- 《2008年中国计算机信息防护年会暨信息防护体系建设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全面加快,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网络信任体系在电子政务安全体系中的地位,阐述了密码算法基础知识,分析了PKI体系,对我国电子政务信任体系提出了相关的建设。
-
-
-
骆欣庆;
李健;
高然
- 《第三届中美电子商务高级论坛》
| 2006年
-
摘要:
本文以CtoC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变得日益频繁.与传统的BtoC电子商务不同,对CtoC的交易模式来说,交易双方缺乏诸如商家信誉之类的基本信息,这就使得网络交易主体间的信任建立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比较了两种常用的CtoC互联网信任评估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于交易金额的信任评估模型,从而解决了不同金额交易具有相同信用权重的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