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厂
给水厂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4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13798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冶金动力、净水技术、建材与装饰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6年年会、2015中国环博会污泥论坛与膜法论坛、2015中国饮用水安全—微污染水源的膜法及其他深度处理综合技术论坛暨第二届城镇水务与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论坛、第十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等;给水厂的相关文献由930位作者贡献,包括裴元生、王昌辉、芮旻等。
给水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798篇
占比:97.43%
总计:14162篇
给水厂
-研究学者
- 裴元生
- 王昌辉
- 芮旻
- 段冬
- 安东
- 张磊
- 徐俊
- 王鑫
- 钱云坤
- 姚娟娟
- 张硕
- 李芳
- 谢敏
- 贺俊兰
- 于再基
- 刘慧
- 刘智晓
- 周秀华
- 安佑婕
- 张亚峰
- 张智
- 徐洋
- 曹春秋
- 朱龙海
- 李圭白
- 李斌
- 李星
- 李玲玲
- 李田
- 李秀青
- 江家登
- 王如华
- 程曦
- 章武首
- 简丽
- 罗惠云
- 胡跃
- 范培震
- 许建华
- 陈义生
- 陈士才
- 陈龙甫
- 黄正策
- Cen Qihang
- Ke Le
- Lin Weijing
- Zheng Xiaolong
- 丁同刚
- 丁韶鑫
- 于晓斐
-
-
-
魏旭;
陈燕波;
邱明;
周畅;
王思尧;
陈心凤
-
-
摘要:
按照雄安新区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优质公共设施的高标准建设要求,将起步区1#供水厂建成一座大型高品质饮用水厂,净水处理工艺采用臭氧预处理+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超滤膜+紫外和次氯酸钠联合消毒的全流程处理工艺。介绍了水厂原水水质及供水水质标准、工艺设计、总平面布置、工程特点及生产运行情况。
-
-
徐彦飞;
戴仲怡
-
-
摘要:
甲子塘水厂现状规模为20万m^(3)/d,分为三期工程建设,均采用常规处理工艺。为加快实施优质饮用水工程,打造全城直饮的城市供水体系,水厂新增臭氧-活性炭工艺进一步提升供水水质。设计采用集约化设计理念,并对传统炭滤池相关设计做了部分优化。本文总结了该工程的设计理念、参数和优化,为其他工程提供借鉴。
-
-
张静;
张晓岚;
蔡佳男;
王敏;
李玉仙;
齐天天
-
-
摘要:
抗生素污染对饮用水水源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文中对近几年给水厂各工艺对抗生素的处理效果和抗生素对给水厂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在传统工艺中,混凝沉淀是去除抗生素的主要工艺,对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抗生素去除率可达到50%~60%,且可通过调节混凝剂投量、添加助凝剂PAM等方式增强混凝效果;紫外与氯消毒联合使用时,对易光解抗生素的去除效率可达到30%~50%。臭氧氧化和活性炭池等深度处理工艺亦会促进抗生素的去除,但受臭氧投量、接触时间等因素影响显著,且抗生素会增强炭滤池和管网中微生物的抗药性及耐氯性;在采用NaClO作为消毒剂时,可能会促进毒性较高的氯代/溴代消毒副产物生成。此外,残留抗生素会消耗管网中余氯,还会促进机会性病原体出现,增加饮用水安全风险。
-
-
刘超然;
张达;
侯宇;
孙文俊
-
-
摘要:
紫外线消毒在我国一些城市的给水厂中已有较大规模的应用.通过对我国北方某给水厂中紫外线消毒设备运行数据分析,确认了流量、灯管输出功率、紫外线透光率与紫外线剂量的关系.紫外线设备剂量需要生物验证,验证曲线考虑了套管结垢、灯管老化等不利因素.设备运行功率超过最小运行功率且实际紫外线剂量大于40 mJ/cm2时,可通过增加单个设备处理水量、减少总运行设备台数、根据水质情况调整紫外线透光率设定值、以及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智慧化管理水平,共同实现节能降耗目的.
-
-
沈小红
-
-
摘要:
浙江某水厂扩建系统建设用地海拔总体高于现有系统且起伏较大,扩建系统原水压力也高于现状系统.为节省工程造价,设计时为扩建系统选择了比现状系统更高的水力流程,并在砂滤池之后设置跌水井,保证扩建系统与原常规处理系统顺利衔接.增设深度处理系统后,考虑超越跌水井,使上游原水能量充分利用.考虑到原水管埋深较深且为利用现有顶管井,采用造价略高的顶管方案作为厂区内原水管敷设形式,在管道单项造价只增加5%的条件,极大的减少了土方外运工程量,并增加了施工安全性.
-
-
温琳苹;
孙海波;
徐进
-
-
摘要:
针对给水厂无人/少人值守的需求,采用当今先进的电气自控设备,提出面向21世纪初建设的地表水厂监控中心的电气自控系统改造设计方案。通过升级电气设备,构建中央控制室及各深井子站的数据通讯系统,实现给水厂与水源深井间的遥信、遥测、遥控,便于建立水源井—中央控制室(可监可控)—集团总调度(可监)三级监控管理通讯的网络架构,最终达到安全可靠运行、节省日常运行费用、节省人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
-
-
黄懿华;
徐宏梅;
张钰;
许锦
-
-
摘要:
分析了苏州某给水厂絮凝反应沉淀池、砂滤池、臭氧接触池和生物活性炭滤池各工艺段出水中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的变化趋势,探究了降低COD_(Mn)的有效手段。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对比了调节加矾量、臭氧投加量和反冲洗周期等措施强化去除COD_(Mn)的效果。综合对比结果表明,调节加矾量以提高常规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为最佳强化去除COD_(Mn)措施。
-
-
芮旻;
李博文;
叶宇兵;
段冬
-
-
摘要:
在大型市政给水厂超滤膜系统设计中,完善可靠的超滤膜维护性清洗和恢复性清洗系统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将直接影响超滤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对超滤膜辅助化学清洗系统的药剂使用、循环清洗、废液中和排放、清洗间布置等设计细节进行总结。维护性清洗为正常反冲洗的同时,在反冲洗管道上投加次氯酸钠溶液或者碱溶液等药剂,系统设计相对简单。恢复性清洗系统设计较为复杂,有溶液箱式化学清洗系统和在线循环式化学清洗系统两种不同的做法。
-
-
刘洪波;
黄剑虹;
张国荣;
吴燕;
刘丽梅
-
-
摘要:
选取华东地区某给水厂生产中积累的数据建立加药量预测模型,以求在给水厂中实现混凝剂的智能投加。在数据清洗时,针对水厂运行实际情况,结合局部离群因子(LOF)算法、K最近邻插补(KNN)算法与平滑滤波算法对随机误差进行处理。同时在建模前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估了各原水指标与混凝剂加药量的联系,对联系较为紧密的原水指标进行混凝机理的分析。模型选用BP神经网络,并使用贝叶斯优化算法对模型的参数寻优,建立了多个模型进行评估,其中最优模型在测试集6万个样本上的平均绝对误差为3.66 L/h,结果表明最优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混凝剂加药量。在此基础上,展望将建立的智能投加模型应用于水厂加药系统中,帮助水厂加药系统的智能化改造方案的实施。
-
-
-
马远萍;
刘建广;
张向阳;
贾祥凤;
王逸群;
李芳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6年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研究选用红霉素((D)TM,大环内脂类)、磺胺甲基异恶唑(SMX,磺胺类)、磺胺嘧啶(SMZ,磺胺类)、四环素(TC,四环素类)和土霉素(OTC,四环素类)等(0)种典型抗生素为目标抗生素,检测分析了某给水厂进出水抗生素的含量,并对抗生素在该水厂工艺流程中的去除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次样品采集中,水厂进水均含有(0)种抗生素,最高浓度达(0)0.(4)0n(g)/L.水厂出水抗生素的含量明显降低,有两种抗生素未检出,其余三种抗生素浓度均在7ng/L以下.由此可知,水厂整体工艺对目标抗生素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总去除率达80.0%,其中臭氧氧化和生物活性炭处理单元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明显,总绝对去除率分别达到71.2%和13.1%.
-
-
杨力;
王胜军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7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澄清池集混凝、絮凝和泥水分离功能于一体,采用接触絮凝方式,可以形成比重较大的絮体,加大絮粒沉降速度,从而提高了沉淀区表面负荷,使沉淀效率显著提高.本文阐述和归纳了高密度沉淀池、微砂加重絮凝高效沉淀池和上向流炭吸附澄清池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介绍了主要设计参数,分析了原水水质、出水指标、整体工艺流程特点和现场条件等各种因素对澄清技术选择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澄清技术的适用性,提出了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
-
邵世云;
刘平;
崔孝光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6年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给水深度处理技术文献资料的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并结合近年来给水厂深度处理工程的设计体会和经验,提出了臭氧活性炭技术在给水厂设计应用中的容易忽视的若干问题,并对适宜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臭氧氧化活性炭附工艺是目前常用的深度处理技术,可有效去除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改善色嗅味等感官指标,降低管网内可同化有机碳(AOC)的生物风险和加氯产生的消毒副产物风险,为提高工艺处理效果,在臭氧活性炭工艺的基础上一般还采用臭氧预氧化和粉末活性炭投加等措施。
-
-
-
-
-
-
-
-
-
-
-
-
-
-
-
- 周永生
- 公开公告日期:1999-04-14
-
摘要:
一种给水厂高效给水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由固定反向涡旋筒式混合器,变距变孔径网格式反应装置及带翼缘密肋斜板沉淀设备构成,筒式混合器内安装有反向涡旋元件,并设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本实用新型可使各种地表水的给水厂增加120%的产水量,且水质有大幅度提高,成本大幅度降低,可以节约大量的投资费用和日常运行费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