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紫椴

紫椴

紫椴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2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064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现代园艺、防护林科技、经济林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6年中国木材保护行业年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木材保护技术(产品)交流会、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纳米材料会议等;紫椴的相关文献由488位作者贡献,包括穆立蔷、林士杰、范春楠等。

紫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6 占比:3.3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5064 占比:96.57%

总计:5244篇

紫椴—发文趋势图

紫椴

-研究学者

  • 穆立蔷
  • 林士杰
  • 范春楠
  • 勾天兵
  • 朱红波
  • 王丽丽
  • 王梓默
  • 祁永会
  • 罗也
  • 郭忠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学燕; 杨奇; 高铭蔚; 巩佳琦; 董慧; 张骁
    • 摘要: 本文利用大石头林业有限公司森林资源复位调查样地数据库,对天然紫椴种群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平结构上阔叶混交林中紫椴种群属于典型的增长型群落,纯林和针阔混交林中紫椴种群属于稳定型群落。种群幼树中阔叶混交林个体数量所占百分比最大,中龄树中纯林个体数量所占百分比最大,成龄树中针阔混交林个体数量所占百分比最大。在垂直结构上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中紫椴种群是典型单层林分,纯林中紫椴种群垂直结构较复杂。种群下层中阔叶混交林个体数量所占百分比最大,中层中纯林个体数量所占百分比最大,上层中针阔混交林个体数量所占百分比最大。
    • 李庆华; 王因花; 孔雨光; 姚俊修; 鲁仪增; 燕丽萍; 吴德军; 任飞; 葛文华
    • 摘要: 为探索建立紫椴组织培养快速繁育体系,以紫椴种子为材料,探讨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配比对紫椴组培快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殖培养基以1/2MS培养基最适宜,添加0.05 mg/L 6-BA和0.03 mg/L IBA后,增殖系数可达13.5;MS培养基最适宜做壮苗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最佳壮苗培养基为MS+0.1 mg/L6-BA+0.1 mg/L IBA+0.03 mg/LGA_(3),平均苗高达5.15 cm;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1.0 mg/L6-BA+0.05 mg/L NAA,生根率达93.3%,生根数达5.7根。
    • 高凡; 蔡蕾; 段朝悦; 郭家选
    • 摘要: 【目的】揭示北京山区紫椴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状况。【方法】在北京火焰山设置有代表性的紫椴样方(20 m×20 m)9个,采用区系分析、生活型谱分析、物种多样性等方法对其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火焰山样地维管束植物共计29科38属46种,植物属区系主要以北温带(62.2%)占优势,表现出典型的温带区系特征。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54.4%),其次是地面芽植物(21.7%),反映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特点。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为乔木层小于灌木层和草本层。紫椴种群中树阶段个体占全部的58.4%,而幼树仅占0.4%。【结论】北京火焰山紫椴群落林下紫椴幼苗天然更新极弱,但群落内具有相对较高的珍稀野生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需加强对紫椴群落幼苗抚育和珍稀植物物种的保护管理。
    • 张春雷
    • 摘要: 辽西地区自然气候干旱,为掌握本地区紫椴、蒙古栎群落的种群数量特征,并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技术人员对该天然群落进行了专项调查,依据群落特性和自然演替中的优势种、伴生种关系,采取人工辅助更新措施,加快自然演替进程,促进林分及早郁闭,增强天然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张金峰; 葛树森; 梁金花; 李俊清
    • 摘要: 紫椴(Tilia amurensis)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内的紫椴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计算数量动态指数并引入生存函数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定量描绘其结构与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种群年龄结构呈不规则金字塔形,幼龄阶段(Ⅰ—Ⅳ龄级)个体数之和占个体总数的67.26%。2)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表明植株在幼龄阶段死亡率高。3)总体数量动态变化指数V_(pi)>V′_(pi)>0,表明紫椴种群为增长型,但V′_(pi)趋近于0,结合死亡率(qx)和消失率(Kx)曲线呈现出连续性先增后降的复杂动态变化趋势,可知该种群不稳定且在干扰情况下增长趋势不明显。4)生存函数分析显示,种群在Ⅲ—Ⅳ龄级间达到平衡状态,尔后进入衰退期且从第Ⅷ龄级开始进入生理衰退。5)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2、3、4、5、6、7、8、9、10龄级时间后,紫椴幼龄个体数逐渐减小,而中、成和老龄个体数量将逐渐增加,说明未来紫椴种群的增长主要依靠后者。生物学特性和生境是限制紫椴种群增长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幼苗抚育工作,提高幼苗和小树的存活率,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紫椴种群的自然更新和恢复。
    • 陈佳刚
    • 摘要: 利用梅河口市国有林总场森林资源调查复位样地数据,分析了天然次生林中紫椴的种群发展动态。结果表明:紫椴的龄级结构近似呈倒J形分布,种群中幼苗和幼树的数量较多;随着径级增大,存活个体的数量逐渐减少;紫椴种群的生命期望随龄级波动较大,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相较于Deevey-Ⅲ,紫椴的种群存活曲线更趋近于Deevey-Ⅱ型曲线,存在3个死亡峰值,分别位于第Ⅰ、第Ⅳ和第Ⅸ龄级,死亡率分别为46.7%、71.1%和28.6%。
    • 廖宇翔; 于浩然; 刘剑; 张骁; 吕雪燕
    • 摘要: 本研究利用梅河口市国有林总场森林资源调查复位样地数据,分析了天然次生林中紫椴的种群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种群结构近似呈倒“J”型分布,属于增长型种群;种群中林冠下层和上层个体数量较多,中层个体数量较少,是典型单层林分特征。种群分布格局随径级增加逐渐从聚集分布转为随机分布。
    • 郭忠玲; 宋雪婷; 范春楠; 刘丹; 郭梦媛; 张永鑫
    • 摘要: 为了解集安市清河镇紫椴天然母树林保护区天然紫椴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生存结构特征,开展样地调查,分析紫椴种群径级结构、空间格局、静态生命表.结果表明:调查区域紫椴种群径级分布呈正偏山状分布,属于衰退型种群;紫椴种群在0~14 m空间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14~50 m空间尺度上呈随机分布.通过对紫椴种群构造的静态生命表发现,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均随径级增大直线上升,生命期望值逐渐减小,种群生存能力逐渐降低;紫椴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Ⅱ型,存活率随径级增大直线下降,死亡率直线上升.
    • 郑金萍; 范春楠; 于舒洋; 王丽丽
    • 摘要: 以集安市林业局热闹林场天然落叶阔叶林为对象,运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分析27块样地121根紫椴树芯样本数据,了解地形条件对不同年龄紫椴胸径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调查范围内,以800~900 m海拔紫椴胸径生长过程占优势,各海拔区内的紫椴胸径连年生长量均随年龄的增加表现为先快速降低后缓慢下降的趋势;缓坡紫椴胸径生长量最大,斜坡紫椴胸径连年生长最稳定;不同坡度间紫椴胸径生长在10 a后开始出现差异;前45 a紫椴胸径生长量以阳坡最佳,其次为半阴坡、半阳坡、阴坡,不同坡向间的影响差异出现在10~40 a和50~70 a;坡中、坡下紫椴生长优于坡上,不同坡位间的紫椴胸径连年生长量差异表现在20 a后.
    • 刘月; 董灵波; 及利; 许丽颖; 张德鹏; 杨立学
    • 摘要: [目的]通过了解不同干扰类型下紫椴次生林林分的结构特征,探讨不同干扰类型对林分结构及优势种群结构的影响,为退化的天然次生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黑龙江省尚志市次生林小九林场林区长期未经人为干扰的林分(未择伐林分)和经过择伐经营后恢复的紫椴次生林林分(择伐林分)为例,对其物种组成、径阶结构、林分结构、优势种群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1)两个林分优势树种组成有一定差异,未择伐林分中重要值在前三位的为紫椴、色木槭和蒙古栎,而择伐林分中为紫椴、色木槭和槺椴.稍耐荫树种槺椴代替先锋树种蒙古栎的优势地位,因此择伐经营促进了林分的演替进程;2)优势种群径阶结构两个林分差异较大,未择伐林分中,紫椴、色木槭和蒙古栎q值分别为1.207、1.271和1.066,紫椴、色木槭在林分中径阶分布合理,蒙古栎径阶分布不合理.择伐林分中紫椴、色木槭和槺椴q值分别为1.191、1.211和1.066.色木槭径阶分布合理,而紫椴和糠椴q值较小径阶分布不合理;3)通过结构参数三元分布可知,两个林分中呈随机分布、极强混交且优势状态的林木最多,分别占总林木株数的3.89%和5.62%.择伐经营的林分林分空间结构更加合理.4)两个林分优势种群空间结构差异明显,紫椴在未择伐林分中处于中度混交、均匀分布且优势状态的林木较多,比例为4.7%,在择伐林分中处在高度混交、随机分布及优势状态的林木株数比例最大,为6.3%,紫椴在择伐林分中种群空间结构更合理.色木槭在未择伐林分中处于中度混交、均匀分布且劣势的林木较多,比例为5.1%,在择伐林分中处在中度混交、随机分布及劣势状态的林木株数比例最大,为9.2%,色木槭在未择伐林分中种群空间结构更合理.未择伐林分中蒙古栎处于随机分布、极强混交且劣势的林木较多,其分布频率为0.12.择伐林分中糠椴处在弱度混交且均匀分布和极强混交且随机分布状态林木最多,其各优劣势林木株数大致相同.[结论]未择伐林分林分及种群结构是自然演替的结果,择伐经营措施对择伐林分有一定影响,其不仅促进了次生林演替的变化,而且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整体林分的空间结构,但对于不同优势树种的影响却有所不同.结构参数三元分布对林分空间特征具有更直观、精细的表达.由于两个林分中优势种群存在空间结构不合理和径阶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应采取适当的人工经营措施,促使林分向合理的方向进行演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