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精神困惑

精神困惑

精神困惑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专利文献5533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党政论坛、名作欣赏、时代文学等; 精神困惑的相关文献由13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嘉平、周立民、张景忠等。

精神困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 占比:2.23%

专利文献>

论文:5533 占比:97.77%

总计:5659篇

精神困惑—发文趋势图

精神困惑

-研究学者

  • 吴嘉平
  • 周立民
  • 张景忠
  • 汪正平
  • 洪玉兰
  • 王一方
  • 王楠
  • 秦凤云
  • 税海模
  • 贺一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继群; 李卓馨
    • 摘要: 新疆散文作家王族的《狩猎秘籍》讲述了九种消失或者不再使用的猎具以及猎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通过书写动物对人的反抗与复仇,剖析人性的善恶,反思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展现主体追求生命平等的话题;猎人于禁猎后产生的精神困惑,王族以蕴含深意的话语予以解答,并进一步触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与人类精神出路的探寻。
    • 林沛
    • 摘要: 当"出山"造成的身体疲惫,转化为"进城"带来的精神困惑,《进城记》便拥有了一股暗流涌动却依然动人心魄的底色。白岩松和敬一丹是《进城记》的艺术总监。2018年初,同样展现贵州遵义脱贫攻坚进程的纪录电影《出山记》上映。首映式上,受邀嘉宾白岩松表示,《出山记》无论拍摄谁,用的都是一种平视态度,难能可贵,"让人们看到数字背后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脱贫故事,这面镜子照得是如此生动。"说完,他还给总导演焦波留了个"新题目",建议他拍摄农民们出山后的生活,"他们怎么改变"。
    • 梁晶栋
    • 摘要: 在当今都市影像纵横的影坛,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在银幕中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逐梦之地.贾樟柯的电影始终将目光放在小城之中,在电影中呈现小城的发展和小城人的遭遇.影片中根据小城独特的表现形象和美学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小城镇作品体系.文章从贾樟柯电影中的小城形象出发,阐释小城之中个体的"离开"与"回归",以独特的方式对中国的现实进行反思,形成具有中国底色的"小城江湖".
    • 马佩仪
    • 摘要: 中篇小说《人生》发表后,由路遥亲自改编的剧本经吴天明导演拍摄为同名电影上映,叙述主体从小说到电影由"高加林"个人转变为"高家村"村庄共同体.个人主体到空间主体的不自觉置换,使得高加林对高家村从精神疏离倾向于情感认同.路遥对高加林之于高家村态度的暧昧犹豫和吴天明对乡土社会的深情怀恋,通过不同的艺术载体,共同剥离出高加林与高家村的深层隐喻——农村知识青年与土地(乡土社会)之关系.对这一现实难题的表达体现出一代人面对文化冲击、现代与传统相矛盾之时的价值选择焦虑和精神困惑.
    • 汪晓彤
    • 摘要: 英国作家查尔斯· 狄更斯与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在小说《双城记》(A Tale ofTwo Cities)和《太古和其他时间》(Prawiek i Inne Czasy)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大量的古典文化原型.他们通过对这些古典原型进行灵活的艺术移位,使读者感受到了18世纪法国阶级社会的黑暗动荡和20世纪世界大战背景下波兰人民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生存危机,从而使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文章拟采用诺斯罗普·弗莱原型批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两部作品中共有的古典文学原型,旨在使更多读者透过远古的丰富历史文化图景,捕捉并思考两部小说叙事文本下共同潜藏的人类精神困惑.
    • 徐伟
    • 摘要: 精神困惑是指个体存在着的意识或无意识层面的内在困境,并向外呈现出的一种疑惑状态.青年的精神困惑主要表现为"空心病""佛系""愤青"等状态,这些状态下的青年对生命的意义及自我价值产生了消极或极端的认知,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而青年精神困惑本质是心理过程的认知、情感、行为呈现的不和谐的状态,所以要打通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任督二脉",通过注重知识的意义建构,加强对情绪特征的把握,强调挫折的系统科学教育帮助青年人走出精神困惑.
    • 黄丁; 黄卓
    • 摘要: 针对将伯格曼的 《第七封印》 诠释为对时代危机的影像化,对存在主义思潮的艺术化和以影像的方式阐释对伊壁鸠鲁式生活之向往等的观点,本文将 《第七封印》 置于伯格曼所秉持的"电影如果不是一种记录,就是一种梦幻"电影哲学视域下进行考察,从而得出 《第七封印》 是一部深深植根于伯格曼早年的家庭生活和西方文化传统,以个体寻求"上帝之面"为主线,以五种寻求进路依次展开为背景,以揭示现代人身处"不确定性"时代的宗教困惑为内容,以探索现代社会中的宗教存在样态为目的的艺术作品的结论.
    • 马小朝
    • 摘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治疗俄国普遍流行的“民族疾患”的思考体现了欧洲文化与斯拉夫文化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终在西方历史理性主义与俄国东正教信仰、历史与人伦、革命与人道、善与恶的精神困惑中徘徊.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把俄国东正教信仰作为治疗俄国普遍流行的“民族疾惠”的良方,既没有对接受东正教信仰的下层社会贫民,也没有对宣扬东正教信仰的上层社会贵族寄寓改变社会的希望.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没有把西方历史理性主义作为治疗俄国普遍流行的“民族疾患”的良方,尤其怀疑西方历史理性主义孕育出的各种社会思潮,完全否定西方历史理性主义中孕育而出的社会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俄国普遍流行的“民族疾患”的痛苦思考,是当时俄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必然使命;陀思妥耶夫斯基痛苦思考的心灵矛盾、精神困惑,是当时俄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
    • 梁建军
    • 摘要: 《雪山的话语》的是康巴作家泽仁达娃的代表作。作品以康巴复仇现象为书写对象,展开了对康巴社会的历史想象和精神重构,既体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挚爱和宣扬,也体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记忆的重新审视和剖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