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差剔除
粗差剔除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5466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测绘工程、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一届全国激光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2009年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论坛(CPGPS 2009)等;粗差剔除的相关文献由24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金海、卢晓春、张睿等。
粗差剔除—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5466篇
占比:99.84%
总计:45539篇
粗差剔除
-研究学者
- 刘金海
- 卢晓春
- 张睿
- 张鹏飞
- 毛亚纯
- 洪菊
- 涂锐
- 王星星
- 范丽红
- 韩军强
- 花胜强
- 郑健兵
- 高磊
- 乔龙雷
- 于洪涛
- 余有胜
- 倪金生
- 冯慧阳
- 刘国良
- 刘文静
- 刘松林
- 占亮亮
- 吴先球
- 吴子敬
- 姜三
- 孙向东
- 宋力杰
- 宫雨生
- 张丽萍
- 张伟
- 张盛永
- 李传广
- 李宁宁
- 李德仁
- 李昌勇
- 杨博
- 杨志强
- 杨润书
- 柳小波
- 潘树国
- 王勇
- 王密
- 王开锋
- 王旭
- 王昶
- 王红燕
- 石震
- 简淼夫
- 纪菁
- 肖冬
-
-
贾俊涛;
申家双;
王俊森;
金绍华;
陈长林;
高莉
-
-
摘要:
多波束测深数据剔除粗差同时应保留海底地形信息,而保留海底地形信息的多少取决于自动滤波算法CUBE(combined uncertainty and bathymetry estimator)推估得到的CUBE曲面表征海底地形信息的能力。主要验证固定网格的CUBE曲面表征海底地形的能力,通过向海底地形数据中添加水下特征物,使用CUBE自动滤波算法处理后对比分析。试验得到以下结论:CUBE曲面可以较好地反映真实海底地形,但存在着水下特征物位置偏移、特征物浅点水深增加的情况。CUBE曲面变形情况不影响其作为多波束测深数据粗差剔除的参考曲面。
-
-
王民顿;
尚俊娜
-
-
摘要:
针对GNSS形变监测的传统粗差探测算法性能受限于数据长度的问题,提出基于小波分析的一阶导数粗差剔除法。首先使用新算法对原始信号进行粗差剔除,再利用广义延拓插值补充残缺点。实测算例结果表明,新算法执行时间是3倍中误差法(3σ法)的0.01倍,插值后与真实值偏离仅0.03 mm,远优于其他传统粗差探测手段。
-
-
毕元
-
-
摘要:
城市地铁建设过程中,测量隧道断面并进行椭圆拟合,可得到断面中心坐标和收敛数据,进一步指导施工.隧道施工现场具有干扰多、遮挡多的特点,导致测量数据易出现粗差和数据缺失,进而影响椭圆拟合的准确性.针对隧道断面拟合的难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参数约束的抗差拟合方法:通过最小平方中值方法剔除数据粗差,再利用附带参数约束的最小二乘拟合方法进行计算.本文以模拟数据和上海14号线地铁项目数据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解决了隧道断面拟合计算的难点问题.
-
-
舒颖
-
-
摘要:
为了更加有效地探测和剔除GPS台站位移序列的粗差,对几种常见的GPS坐标时间序列粗差剔除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分别采用GPS坐标时间序列中常用的粗差探测方法如5倍中误差法(5σ)、3倍中误差法(3σ)、中位数绝对偏差法、四分位距法对GPS坐标时间序列进行粗差处理分析;并以40个GPS基准站坐标序列为对象进行粗差剔除比较;最后对去除粗差后的GPS坐标序列进行噪声模型分析,总结粗差剔除前后坐标时间序列的最佳噪声模型.实验结果表明,4种粗差探测和剔除方法都能检测出时间序列中的粗差,且以四分位距法的效果最为明显.
-
-
汪文琪;
李宗春;
程志峰;
冯其强;
张冠宇
-
-
摘要:
针对传统天线测量数据处理中粗差剔除和定权不合理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粗差剔除和一次范数最小法定权的天线反射面多仰角测量数据处理方法.首先,根据反射面自重变形的特点,通过构造统计量对粗差点予以剔除,提高了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其次,顾及测量点的变形特点,引入了抗差估计中的一次范数最小法对不同变形点进行定权,解决了等权最小二乘拟合的"虚假面型"问题.经过某口径13m天线反射面测量数据的实例计算,对比其他方法,新方法拟合结果能够合理、准确地反映出反射面的实际变形偏差,更适用于天线反射面自重变形数据的处理.
-
-
-
朱永兴;
谭述森;
杜兰;
贾小林
-
-
摘要:
针对克里格电离层插值方法受粗差数据影响和全球适用性问题,基于克里金插值的变异函数,构造电离层插值的粗差剔除统计量,实现插值过程自动化粗差剔除.采用全球电离层总电子含量格网产品进行试验验证,得出以下结论:①粗差剔除统计量能有效剔除粗差,保证插值精度与样本精度相当;②基于2014年太阳活动高年样本,克里金插值的精度RMS为1.0~5.0 TECU(total electron content unit).
-
-
-
-
吴子敬;
邓非
-
-
摘要:
提出了基于平面透视投影的倾斜影像匹配算法。首先,算法利用倾斜影像的粗略外方位元素和内方位元素,将倾斜影像通过透视投影到测区内的平均高程面上,获得近似的正射影像;然后,利用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算法对近似正射影像进行匹配,并对匹配结果进行基于基础矩阵和单应矩阵双重约束的粗差剔除;最后,将获得的匹配点通过逆透视变换至原始影像上,获得原始影像的匹配结果。选取玉树倾斜影像进行匹配实验,并同SIFT算法和ASIFT(affine-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匹配性能明显优于其他两种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