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探测器
粒子探测器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11篇,主要集中在原子能技术、航天(宇宙航行)、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2950287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现代物理知识、科学24小时、科学生活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4`全国半导体器件产业发展、创新产品和新技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国微纳电子技术交流与学术研讨会、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粒子探测器的相关文献由462位作者贡献,包括卜令兵、黄兴友、杨海波等。
粒子探测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950287篇
占比:100.00%
总计:2950393篇
粒子探测器
-研究学者
- 卜令兵
- 黄兴友
- 杨海波
- 余玉洪
- 千奕
- 唐述文
- 孙志宇
- 张永杰
- 方芳
- 朱光武
- 赵红赟
- 孔洁
- 孙志朋
- 苏弘
- 邹积清
- 任琼英
- 安恒
- 宗秋刚
- 张焕新
- 荆涛
- 薛玉雄
- 邵传芬
- 邹鸿
- 陈鸿飞
- V·舒尔茨
- 于向前
- 于海军
- 全林
- 史常忻
- 吴月
- 周曦
- 唐振宇
- 夏义本
- 孙越强
- 张云龙
- 张明龙
- 把得东
- 施伟红
- 李存惠
- 李宇舟
- 李昊
- 李涛
- 李翔宇
- 梁金宝
- 樊瑞睿
- 殷树娟
- 毛俊程
- 沈国红
- 王俊峰
- 王林军
-
-
-
-
摘要:
叶铭汉(1925—),民盟盟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高能实验物理学家、粒子探测技术专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叶铭汉院士在低能加速器发展、核物理实验及高能物理探测技术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国内核物理研究领域近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参与建造了中国第一、第二台带电粒子加速器,后率先研制多种粒子探测器,开展了我国第一批低能核物理实验,取得了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主持开展多个高能物理实验常用的粒子探测器的研制工作,并在国内首先实现多丝正比室计算机在线数据获取。
-
-
-
武蕊;
范东海;
康阳;
万鑫;
郭晨;
魏登科;
陈冬雷;
王涛;
查钢强
-
-
摘要: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辐射探测技术快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影像、安检安防、工业无损检测、核安全监测、资源勘探、基础科学和空间科学等诸多领域。从探测材料和工作原理划分,辐射探测器主要可分为气体探测器、闪烁体探测器和半导体探测器。本文从各类射线与半导体材料的相互作用以及半导体探测器工作原理和信号处理过程入手,探讨了不同辐射类型、不同应用需求对半导体辐射探测器的性能要求以及探测器设计要点,并按照元素族序的顺序对半导体材料在辐射探测领域的性能表现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
胡安宁;
朱景雨;
施健
-
-
摘要:
A French physicist,Georges Charpak,invented a novel X-ray detector in 1992,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OS 2D/3D imaging system.The X-ray detector is an ultra low-dose X-ray device.The principle of scanning is performing simultaneously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whole body linear scan for patients in weight-bearing position,obtaining two 2D images of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positions.Bone landmarks in 2D images are recognized for 3D reeonstruetion.Over 100 clinically relevant osteoarticular measurements are automatically calculated from 3D models (including the data of spine,pelvic,and lowlimb).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ecision medicine,the evaluation based on EOS imaging,which shows a high accuracy,avoiding artificial errors and satisfying the clinical needs of spinal surgery and orthopedic department,may become a novel evaluation standard in osteoarticular radiology filed.%1992年法国物理学家乔治·夏帕克发明了一款新型X线探测器,并促进了EOS 2D/3D影像采集系统的发展.这是一款超低剂量的X线影像设备,扫描原理是在患者负重位下同时进行人体正侧位全身线性扫描,同时获得正侧位两张2D影像,根据2D图像骨骼标志的识别进行3D建模,超过100个临床骨骼数据自动生成(包括脊柱,骨盆和下肢),精准度高,避免人为测量误差,极大地满足了脊柱外科与骨科临床需求,在精准医疗的发展过程中,或将成为骨放射领域新的评价标准.
-
-
雷瑞庭;
胡胜;
李君;
余炽业
-
-
摘要:
设计了一种分布式粒子探测器集群高压电源系统,阐述了系统总体构架,重点介绍高压电源控制柜的设计方案.分析了多个模块设计的关键技术环节.该系统基于Nios Ⅱ和ARM双核控制,设计了AC/DC变换器、高压电源阵列、CAN路由器、触摸屏及集群电源主控制器等模块,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功率因数高、精度高、纹波小、实时性好、设备的兼容性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A sort of design technique of 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distributed particle detector cluster was presented.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system was expounded.Design scheme of 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 control cabinet was introduced.Key techniques for many modules design were analyzed.This system was based on Nios Ⅱ and ARM control,AC/DC converter,high voltage power array,CAN router,touch screen and cluster power supply controller module.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is system had advantages of high power factor,high precision,small ripple,good real-time,strong compatibility of the equipment and anti-interference capability.
-
-
-
-
左路
-
-
摘要:
1962年,秘鲁首都利马附近的杰卡马尔卡射电天文台发射的无线电信号遇到物体发生了反射,地面接收器接收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奇怪回波信号。这些神秘回波的源头出现在海拔130千米至160千米的高空位置,在这么高的空中能有什么东西反射无线电波呢?独特的雷达回波为了了解在如此高的大气层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研究人员向该高空区域发射了装配有天线和粒子探测器的火箭,火箭上的这些设备能够很好地探测雷达波。
-
-
谢克强
-
-
摘要:
能量中性原子(Energetic Neutral Atoms,ENA,简称能原子)是指在日球层内外空间,拥有>0.1 keV动能的原子.在此空间领域并没有温度> 106 K的中性气体,但却充满动能> 0.1 keV的正离子.因此能原子A应该是A+离子与原地稀薄气体B原子或分子交换电荷所产生的,即A++B→A+B+.电荷交换涉及极小的动能变化,新生的能原子A和离子B+基本上各自保持原有动能.离子B+随即被当地磁场俘获,能原子A则脱离磁场约束并携带其原属离子群的成分和能量信息而直线运动,成为遥测空间等离子体的有效媒介.美国人造卫星IBEX (Interstellar Boundary Explorer)直接探测得到来自日球层以外星际空间的能原子,大幅延伸了利用能原子遥测空间等离子体的领域.本文据此论述了空间能原子的发现,综述了探测空间能原子的基本概念与实例、取得的主要成果、仪器设计和研制进展以及未来空间利用能原子遥测的发展趋势.
-
-
-
-
朱兴鸿;
王建冈;
袁仕耿
- 《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存在于地球空间内辐射环境,会对航天器的材料、电子器件以致航天员的安全等各个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使用粒子探测器对空间辐射环境进行探测,对粒子的运动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文章基于卫星工具包(STK)、MATLAB软件和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模型,对粒子探测器在低轨卫星任务中的投掷角测量范围进行了仿真,并给出了其探测器的星上布局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粒子探测器的星上布局选择与任务的探测目标相关。如果探测目标是束缚在磁场中作弹跳运动的粒子,应将探测器在朝向卫星轨道坐标系±Y轴的基础上向卫星的前进方向偏转;如果探测目标是处于损失锥中的沉降粒子,应将探测器在朝向卫星轨道坐标系-Y轴的基础上向天顶方向偏转。研究提出的投掷角测量范围分析与优化方法,可推广到各种轨道高度的粒子探测卫星总体设计中,为提升卫星的总体分析设计水平提供支持。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