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错位

空间错位

空间错位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1360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市场、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二十三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等;空间错位的相关文献由260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悦、吕波、周仲鸿等。

空间错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1360 占比:99.89%

总计:81452篇

空间错位—发文趋势图

空间错位

-研究学者

  • 何悦
  • 吕波
  • 周仲鸿
  • 王凯
  • 王辉
  • 翁钢民
  • 贺小荣
  • 赖成军
  • 陈辉龙
  • 余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小龙; 米文宝; 李陇堂; 宋永永; 赵亚楠; 余国良
    • 摘要: 为了研究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空间错位程度,定量分析其空间错位关系,以宁夏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错位理论与模型,综合利用熵权法、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模型、重力模型以及ArcGIS空间可视化表达方法对研究区2011-2018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8年宁夏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分别由0.2868和0.2395增加至0.4716和0.3525,旅游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从重心转移来看,旅游经济系统重心转移差异不大,而生态环境由南向北发生转移趋势,且两者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从空间错位程度来看,研究区各地市空间错位程度均较高,且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整体来看,宁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主要是因旅游区位和旅游资源差异造成的,各地市应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资源优势,挖掘潜力,通过采取差异化的空间矫正策略达到区域旅游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吴佳倚; 陈亚颦; 焦敏; 杨强
    • 摘要: 入境旅游能够反映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根据空间错位理论,以云南省16个地市州为研究单元,借助重力模型及二维矩阵分析方法,探究了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之间的空间错位问题。结果表明:(1)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之间存在空间错位,二者重心错位0.11个经度,0.31个纬度。(2)云南省68.5%的地市州发生明显空间错位,集中连片分布呈东西向条带状贯穿整个省区,25%未发生明显错位的地市州呈团块状集中在云南省南部,东北部的昭通市未发生空间错位。(3)按照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与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组合划分的五种具体错位类型中,西双版纳州、红河州为双高区,普洱市、玉溪市、昭通市为双低区,昆明市、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楚雄州为顺向错位,怒江州、德宏州、临沧市、曲靖市、文山州为逆向错位;无中等错位州市。基于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提升云南省入境旅游发展质量、促进云南省旅游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 黄志毅; 张鑫雨
    • 摘要: 以湖北省17个市(州)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全省A级景区的数量、旅游收入及交通条件,选取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旅游收入指数和旅游区位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运用重力模型、二维组合矩阵等定量方法对湖北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匹配关系将其划分为:同步-双高区、同步-中间区、同步-双低区、错位-正向偏离区、错位-反向偏离区.通过研究发现:(1)湖北省17个市(州)的旅游资源重心为(112.71°E,30.96°N)、旅游收入重心为(113.04°E,30.84°N)、旅游区位重心为(112.48°E,30.97°N).(2)旅游资源、旅游收入和旅游区位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错位.综合二维组合矩阵的分析结果来看,武汉旅游业发展最好,与宜昌、襄阳、十堰、恩施、咸宁、荆州属于同步-双高区;鄂州、仙桃、天门、潜江属于同步-双低区;属于错位区的主要有荆门、黄石、随州、黄冈、孝感和神农架.通过挖掘湖北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的原因,从双高区、错位区出发,针对性地提出矫正建议,为湖北省旅游业发展提供策略参考.
    • 崔连平
    • 摘要: 以“错位”为话题,从“空间错位”“时间错位”“认知错位”三个视角分别解读《乡愁》《十五从军征》与《我的叔叔于勒》,发现其内在巨大的审美空间。继而以“从错位走向平衡”还是“从错位走向错位”的文学选择切入,揭示一流文学作品的价值追求,让学生感受这份“永远无法愈合的精神创伤”,从而促使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
    • 王玮芹; 汪聪聪; 王益澄; 马仁锋
    • 摘要: 基于2009—2019年浙江省89个县(市、区)旅游与文化资源相关数据,构建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评判模型,分析其空间错位情况,并通过扩展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定量探究该省县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机制。结果表明:(1)浙江省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明显,依据空间错位指数绝对值将各县域划分为高、中、低3类错位区。其中,高错位区包括下城、永嘉、南浔等20个县(市、区),中错位区包括乐清、德清、江北等25个县(市、区),低错位区包括武义、江平、桐庐等44个县(市、区)。(2)文化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交通可达性和旅游接待设施是影响浙江省旅游空间错位的重要因素,对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其次是市场规模和文化资源,旅游接待设施和交通可达性的影响较小。
    • 吕波; 王辉; 何悦; 周仲鸿
    • 摘要: 探究我国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关系,对于区域旅游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31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利用重力模型、二维组合矩阵等地理数学方法,研究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现象。结果表明:(1)从全国角度来看,我国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存在空间错位现象,3个重心均偏向东南方向;(2)从省(市、区)角度来看,在旅游景区与游客接待量的组合矩阵中,同步发展型和偏离错位型数量基本相当,在旅游景区与旅游收入的组合矩阵中,偏离错位型数量明显多于同步发展型,在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收入的组合矩阵中,两种类型数量基本一致。
    • 李如友; 石张宇
    • 摘要: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分析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空间特征及错位关系,并揭示空间错位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呈集聚分布态势,二者集聚分布区域的空间重叠度较低,表现出较强的相互独立性;2)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错位特征,且空间错位强度存在地区差异性,传统村落优势分布区域集中在长江以南,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分布区域集中在长江以北经济相对发达省份;3)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空间错位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动力,城镇化进程是核心动力,现代文化冲击是直接动力,政府保护机制是外在动力。研究结果有助于明确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现实关系及机理,可为区域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 王凯; 李娴; 甘畅
    • 摘要: 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进而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在空间错位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改进的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重力模型和空间错位模型等模型方法,对中国2005—2020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的空间错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1)文旅产业融合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大体呈现“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特点;(2)空间错位现象的凸显使得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与区域经济的重心具体落点、迁移距离、路径和趋势均有所差异,表现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3)大多数省份的空间错位指数呈现波浪式的曲折下降趋势,整体处于中低错位状态,且我国文旅产业融合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步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少数省份所造成的,即少数省份占据了较高的错位贡献比例。通过本研究,以期为我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提供科学参考。
    • 梁改童; 高敏华; 白洋
    • 摘要: 以西北五省A级景区资源价值与旅游收入匹配为研究对象,选取五省各自A级景区数量和2019年国内、入境旅游收入指标,利用旅游空间错位指数、重力模型及二维矩阵模型分析西北地区A级景区与旅游收入空间错位现象.结果 表明:A级景区重心为(96.35°E,38.66°N),国内旅游收入重心为(102.15°E,37.81°N),入境旅游收入重心为(105.17°E,35.38°N),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现象.经两两空间错位分析,陕西属正向错位区、双高区、I区——强同步区,整体上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相匹配发展;新疆属负向错位区、中间区、Ⅳ区——负错位区,入境旅游发展缓慢;甘肃属无明显错位区、负错位区、Ⅲ区——弱同步区,资源价值与旅游收入呈负相关;青海属无明显错位区、双低区、Ⅲ区——弱同步区,旅游业发展滞后;宁夏属负向错位区、双低区、Ⅲ区——弱同步区,旅游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 王玉玲
    • 摘要: 文章采用旅游资源丰度指数、空间错位指数及重力模型等方法,以湖南省14个地市(州)为研究对象,选取A级景区数量、国内外旅游总收入、旅游客流量为评价指标,研究湖南省及其各市州旅游资源、旅游客流、旅游收入三者间是否存在空间错位现象.结果 表明,旅游业发展存在着空间错位现象;地区空间错位程度并不相同且各具特征,表明湖南省大部分地州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集聚当地优质旅游资源、打造当地特色的旅游品牌和文化、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等建议,以期为协调湖南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