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秸秆直接还田

秸秆直接还田

秸秆直接还田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专利文献68748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致富天地、中国农技推广、农机科技推广等; 秸秆直接还田的相关文献由255位作者贡献,包括产焰坤、何传龙、关兴照等。

秸秆直接还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68748 占比:99.83%

总计:68867篇

秸秆直接还田—发文趋势图

秸秆直接还田

-研究学者

  • 产焰坤
  • 何传龙
  • 关兴照
  • 刘枫
  • 吴敬民
  • 张培增
  • 徐世林
  • 曹承富
  • 李帆
  • 李成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针对南方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改善红壤酸化效果不佳等问题进行研究,揭示通过镁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可实现红壤改良和固碳减排。据张会民研究员介绍,由于大量氮肥不合理投人、淋溶作用强等因素导致红壤酸化问题日益加剧,而在农业生产中水稻桔秆直接还田对红壤酸化的改良效果往往不理想,但镁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可以提升改良效果,提高土壤pH值、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有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 马超; 王玉宝; 邬刚; 王泓; 汪建飞; 朱林; 李佳佳; 马晓静; 柴如山
    • 摘要: 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农民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秸秆利用方式。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同时也是秸秆产出大省,近年来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并在相关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系统总结了2011年以来安徽省在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和产量、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重要进展,以期为全面和深入开展秸秆还田研究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分析显示,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工作近10年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从秸秆还田方式和化肥配施运筹等方面对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进行了优化;(2)拓宽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的研究范畴,开始关注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等;(3)开始探究秸秆还田对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影响,并日益重视秸秆还田在农田氮磷流失、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环境效应。综上,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呈现出从以关注作物生产为主延伸到兼顾农田生态环境效应的发展趋向。今后,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应该在补齐区域短板、拓展研究内容、探明环境效应及深化机理探究等方面重点推进。
    • 房晓君
    • 摘要: 近几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与上级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密切合作,开展农业科技创新。2018~2022年我县与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开展了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的研究和示范推广。2020年到现在推广面积达到140万亩以上,在省农业科学院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东北中部春玉米、粳稻改土抗逆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项目中,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承担了项目子课题“伊通县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丰产高效技术模式构建与示范”,项目连续实施3年,在秸秆直接还田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科学数据,完成了项目科研和推广工作,并参与制定了“东北春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技术规程”和“东北春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规程”。
    • 姚远; 马泉; 郑国利; 李春燕; 丁锦峰; 朱敏; 郭文善; 朱新开
    • 摘要: 为了探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扬麦25为材料,于2018-2019年度和2019-2020年度设计水稻秸秆直接还田、草木灰还田和秸秆不还田(对照)3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稻茬冬小麦产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氮素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试验年度草木灰还田处理的土壤氮素含量在0~20 cm土层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和秸秆不还田处理,其土壤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均显著提高,同时草木灰还田处理下0~6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活性也显著提高;两个试验年度秸秆直接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20 cm土层显著高于草木灰还田处理和秸秆不还田处理,同时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下0~4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也显著提高。两个试验年度草木灰还田处理对冬小麦的增产效果最佳,分别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增产13.65%和6.70%,主要原因在于穗数的增加。综上,草木灰还田对土壤养分与生理活性的提高以及冬小麦增产有明显作用。
    • 侯建勋; 张水梅; 袁静超; 程松; 刘剑钊; 刘松涛; 梁尧; 任军; 蔡红光
    • 摘要: [目的]研究以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制备的不同类型有机物料对东北黑土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黑土地保护和秸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定位试验连续进行了5年.试验设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秸秆(NPK+ST)、化肥配施生物炭(NPK+BR)以及化肥配施堆肥(NPK+CP)5个处理,各有机物料每年均为等碳量投入(C 3200 kg/hm2).5年后,采集耕层(0—20 cm)和亚耕层(20—4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LOC)、速效养分与酶活性,并结合年际间玉米产量变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NPK相比,NPK+BR处理显著增加了耕层及亚耕层SOC含量,增幅分别为28.2%和11.2%;NPK+CP和NPK+ST处理增加了耕层SOC含量,增幅分别为15.5%和7.6%,对亚耕层SOC含量影响不显著;配施有机物料处理显著增加了0—40 cm土层LOC含量,且NPK+CP和NPK+ST处理LOC含量在0—20 cm土层显著高于NPK+BR,增幅分别为13.2%和8.7%,各种有机物料处理LOC含量在20—40 cm土层差异不显著;3个配施有机物料处理均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仅NPK+CP和NPK+BR处理显著提高了20—4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配施有机物料处理对0—4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影响均不显著,但配施堆肥处理0—2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高于配施秸秆和生物炭处理.配施有机物料处理比NPK处理显著增加了0—40 cm土层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NPK+ST和NPK+BR处理比NPK+CP处理更利于提高耕层纤维素酶活性,NPK+ST处理耕层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NPK+BR和NPK+CP处理;配施有机物料处理亚耕层土壤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NPK+ST和NPK+CP处理较NPK+BR处理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土壤磷酸酶活性.不同处理玉米产量在年际间波动变化,配施有机物料处理玉米产量高于NPK处理,NPK+CP和NPK+ST处理对玉米产量的提升在第一年即有明显效果,而NPK+BR处理对玉米产量的积极效果在4年后才表现出来.各处理平均玉米产量的高低表现为NPK+CP>NPK+ST>NPK+BR>NPK>CK.[结论]化肥配施生物炭对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作用最突出,而配施秸秆和堆肥更利于提升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配施堆肥0—2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高于配施秸秆和生物炭处理,三者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但配施堆肥和生物炭20—4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配施秸秆处理.配施秸秆或生物炭增强了0—40 cm土层土壤纤维素酶活性,而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以配施秸秆和堆肥处理为最高.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配施有机物料处理促进了玉米产量的提升,以配施堆肥处理对玉米平均产量的增加幅度最高.因此,对于基础肥力较高的黑土而言,生物炭还田可实现黑土有机碳的快速提升,而堆肥和秸秆直接还田对玉米产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 穆阳芬; 炼晨
    • 摘要: "将秸秆直接还田变为‘收储-炭化-产品化-还田’的技术链条,以炭化技术为基础,通过炭基农业投入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实现农田土壤碳封存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秸秆全量化利用和耕地质量提升……"日前,秸秆炭化还田固碳减排技术入选2021年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
    • 黄连喜; 王钰静; 黄庆; 魏岚; 李翔; 陈伟盛; 黄玉芬; 刘忠珍
    • 摘要: [目的]探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及炭化处理后还田两种农艺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玉米生长及品质提升的效果.[方法]设置对照(CK)、玉米秸秆还田(T1)、玉米秸秆炭化还田(T2)3个处理,在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连续进行两茬甜玉米田间小区试验.[结果]T1、T2处理可提高玉米土壤pH值、土壤有效态氮磷钾及有机碳含量,显著提升玉米粒维生素C和可溶糖含量,但对玉米的产量无显著影响.第1茬玉米试验中,T1、T2处理对玉米粒维生素C含量的提升效果分别为16.5%及25.9%,对可溶糖含量的提升效果分别为20.7%及22.3%,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升10.3%及10.0%,对土壤有效态氮磷钾含量、土壤pH值及玉米株高均没有显著影响.第2茬玉米试验中,T1、T2处理分别显著提升玉米粒维生素C含量10.3%及1.7%,可溶糖含量24.7%及10.6%,显著提升土壤pH值0.33、0.23个单位,显著提升土壤速效钾含量16.8%及36.0%,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1.7%及显著提升有机碳含量3.6%,分别提升玉米株高0.3%及4.59%.[结论]秸秆炭化后还田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生长的提升效果强于秸秆直接还田处理.玉米秸秆炭化还田对玉米品质的提升速度快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但效果的持续性则为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优于炭化还田处理,两种玉米秸秆还田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均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体现.
    • 刘凡渝
    • 摘要: 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冬小麦收获后一般要种植夏玉米,此时实施两茬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既能省工省力不误农时,又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田地蓄水率,防止伏季"卡脖子"旱,还能避免因秸秆焚烧还田造成的环境污染。目前,生产中应用的冬小麦—夏玉米两茬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主要包括3种模式。
    • 姜国明
    • 摘要: 由于秸秆焚烧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秸秆综合利用刻不容缓,秸秆直接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释放出氮、磷、钾等养分,是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培肥地力的有效办法,还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具有减少风蚀、水蚀、保水、保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