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秘密窃取

秘密窃取

秘密窃取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专利文献1243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法学、法制与社会、人民检察等; 秘密窃取的相关文献由17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明祥、刘洋、宋盈盈等。

秘密窃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 占比:11.34%

专利文献>

论文:1243 占比:88.66%

总计:1402篇

秘密窃取—发文趋势图

秘密窃取

-研究学者

  • 刘明祥
  • 刘洋
  • 宋盈盈
  • 张俊华
  • 张磊
  • 徐洋洋
  • 易青林
  • 林志钗
  • 范振远
  • 丁婧歆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材
    • 摘要: 在我国法律中,有关盗窃罪行为方式的解读包含两种:秘密窃取和平和窃取,即秘密窃取和公开窃取,其中秘密窃取比较常见,但公开窃取并不常见且也被法律所否认.实际上,公开窃取与秘密窃取之间是存在矛盾的,特别是公开窃取在司法环境与刑事立法方面兼容度不高,对于司法实践的指导价值意义不高.本文中专门探讨了秘密窃取与平和窃取两种关键法律学说,思考、比较二者内容,然后重点讨论盗窃罪中的公开窃取内容.
    • 朱虹
    • 摘要: 刑法上认定“占有”应同时考虑占有意思与占有行为,二者缺一不可.实际存款人以他人名义办理银行卡存人现金时,卡内存款归银行占有,实际存款人占有该存款所对应的债权.当名义存款人以实际存款人身份到银行通过挂失方式冒领卡内存款时,其行为符合“秘密窃取”财物特征,应以盗窃罪论处.
    • 许桂敏; 常笑笑
    • 摘要: 近期针对偷换商家二维码的行为如何定性学者争议不断,主要为诈骗罪和盗窃罪两大阵营.行为人偷换二维码在顾客支付货款时取代商户地位获得财产,商户并没有向行为人处分财物的意思和行为,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顾客没有处分商户财产的权限,不成立三角诈骗.行为人获取财物的行为事实上是秘密方式的窃取,顾客扫描二维码进行付款,财产脱离顾客的一瞬间属于商户所有,却被行为人采取不知情的方式窃取,成立盗窃罪.
    • 周佳熹
    •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犯罪行为,对传统犯罪的认定产生挑战,尤其是财产类犯罪.盗骗抢交织行为的认定一直是司法实践的难点,存在法律适用的混乱.通过"借打手机案"进一步明确对此类行为的认定标准,坚持以财产犯罪传统通说区分各财产犯罪.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区分在于财产处分行为,认定诈骗罪不仅须要有转移占有的交付行为,主观上须有处分意识;而盗窃罪与抢夺罪的区分在于转移财产行为的"秘密性"与"公开性",对"和平窃取说"持保留意见.
    • 周详; 范睿彬
    • 摘要: "公开盗窃说"的观点虽然得到部分学者的支持,但是该观点主张的区分标准在逻辑上无法自洽,原有的通说观点面对公开盗窃说的批判也略显无力,两种观点均缺乏对被害人视角的观察.刑法长期以来根据"犯罪人—国家"的框架对犯罪进行分析,忽略了被害人应有的地位.对于有被害人的犯罪,从被害人视角出发厘清犯罪的界限是一条有效的路径.抢夺罪在立法上和观念上都重于盗窃罪,面对被害人公开夺取财物的行为给被害人带来的影响和威胁也重于未面对被害人而秘密侵害财产的行为,因此应当从被害人的视角出发,将公开面对被害人夺取财物的行为认定为抢夺罪,未面对被害人的窃取行为认定为盗窃罪.
    • 范思哲
    • 摘要: 一、盗窃罪构成论一般意义上认为盗窃的行为体现为“秘密窃取”,是指没有经过被害人同意,将其财物转移至自己或第三人占有的行为,但近些年来“公然窃取”也可构成盗窃罪对传统观点有所冲击,公然窃取的认定为盗窃有助于较为轻易地区分盗窃罪与抢夺罪,如此一来盗窃与抢夺的却分标准便限于是否采取强制性手段。
    • 谭健强; 梅贵友
    • 摘要: 我国刑法通说认为秘密窃取财物是盗窃罪的主要特性.近年来,传统学说遭受到新理论的质疑与挑战.新理论学者对于传统盗窃罪的行为方式所阐述的观点值得商榷.纵观目前各国关于盗窃罪的立法,我国现有盗窃罪的立法模式,更好地体现出我国罪名设置的逻辑性以及展现刑法结构的严谨.从传统历史文化看,秉承盗窃罪具有秘密性,能更好地发挥中华文化地自觉与自信,很好地迎合司法实践,使司法实践和理论相契合.
    • 刘明祥
    • 摘要: 按我国传统的通说,盗窃与抢夺的区别在于是秘密窃取还是公然(或公开)夺取他人财物,这是由"盗窃"和"抢夺"的字面含义得出的当然结论,具有科学合理性.不从字面含义理解"盗窃"与"抢夺"的"新说",认为盗窃与抢夺的区别在于对象是否属于他人紧密占有的财物,行为是否构成对物暴力.这种主张不仅无法合理说明,为何不能采取通说却要采用这样的标准来区分盗窃与抢夺,而且增添了区分的难度,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掌握执行.
    • 刘郝梦
    • 摘要: 现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纵观全局,从全球的犯罪结构来看财产犯罪的发生频率较高,而作为财产犯罪中的"佼佼者"—盗窃罪具有很强的高发性和普遍性,在财产犯罪之中占有较高的比例.盗窃罪也"与时俱进",牵扯到更多的行为人和财产自由的相关问,不论是从利益角度还是社会角度来看,对盗窃罪的客观要件的反思和调整,都是对我国法律法规和法治社会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