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生产率

碳生产率

碳生产率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85677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管理现代化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产业转型升级与产能过剩治理”研讨会、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第七届软科学国际研讨会等;碳生产率的相关文献由29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成、李小平、武义青等。

碳生产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85677 占比:99.98%

总计:1085849篇

碳生产率—发文趋势图

碳生产率

-研究学者

  • 张成
  • 李小平
  • 武义青
  • 苏方林
  • 沈飞
  • 黎文勇
  • 刘国平
  • 刘林奇
  • 张丽峰
  • 李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段世霞; 靳杨柳
    • 摘要: 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 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技术创新对碳生产率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同时检验了地方政府竞争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2011~2020年我国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碳生产率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绿色技术创新对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碳生产率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竞争对绿色技术创新和本省域的碳生产率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绿色技术创新和相邻省域的碳生产率的溢出效应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 王丽
    • 摘要: 文章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了碳生产率,以中国30个省区市2003—2018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动态面板GMM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碳生产率提升具有直接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同时,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间接促进碳生产率的提升。控制变量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是影响碳生产率的显著正相关因素,能源结构的改善有利于碳生产率的提升,外商直接投资与碳生产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分地区样本的实证检验中,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更大。
    • 吴怀广; 邓水云; 冯晓岚; 田时嫣
    • 摘要: 金融是我国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保证,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不一致,从金融发展视角深入探讨我国碳生产率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我国30个省份的历史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金融发展影响碳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并进一步挖掘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溢出效应的异质性,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崔春山; 郑海燕
    • 摘要: 文章通过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2009—202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技术溢出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显著推动碳生产率提升;同时,技术溢出在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影响中具有正向杠杆效应。就产业异质性而言,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提升效能大于高技术服务业,但技术溢出对高技术服务业的调节作用大于高技术制造业。就地区异质性而言,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高于东、中部地区。因此,应当推进高技术产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区域高技术产业资源配置、打造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园区,着力推进高技术产业绿色发展。
    • 马见闻; 高广阔
    • 摘要: 文章在系统梳理民间投资影响碳生产率的内在机理基础上,通过测算和分析2005-2019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碳生产率,对民间投资影响碳生产率的具体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民间投资能够有效促进碳生产率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东部省份,民间投资对中西部省份碳生产率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在考虑空间因素的情况下,民间投资也能够对碳生产率起到促进作用,且各省份之间的碳生产率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技术创新是民间投资影响碳生产率的有效途径。
    • 鄢哲明; 杜克锐; 张宁
    • 摘要: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是中国实现气候和环境目标的关键动力,但不同地区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能力和方式可能依赖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基于部分线性函数型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市1997—2015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地区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只有当收入达到既定水平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碳减排效应;在此之后,其边际减排效应随着收入增长而提升。进一步,由于碳减排具体机制的收入临界值条件有别,不同省份在不同年份的碳减排机制存在差异:在样本末期,所有省份都能利用可再生能源比重提升渠道机制,但仅有不到一半的样本省份能够利用碳生产率提升渠道机制。基于部分线性函数型系数模型的新实证框架,本文发现经济发展差异下不同省份之间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异质性碳减排机制,有助于充分评估不同省份的碳减排能力和潜力,促进区域间合理分解和制定气候政策目标。
    • 梁圣蓉; 罗良文
    • 摘要: 选取2007—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使用地理相邻空间权重矩阵,建立静态和动态的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从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视角分析技术创新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碳生产率呈现一种高值聚集与低值聚集相结合的空间聚集模式,空间因素是影响区域碳生产率分布的主要因素。首次溢出、二次溢出和总溢出效应显示,技术创新对碳生产率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但空间溢出存在“损人利己”效应,即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本地区碳生产率的增长,但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十分明显地降低了相邻地区碳生产率的增长,可能的原因是相邻地区政府之间存在资源的无序竞争关系。偏重的产业结构削弱了技术创新对碳生产率的拉动作用。当前我国区域间贸易整体上不利于碳减排。我国碳生产率空间外溢效应明显,且存在累积循环效应,说明碳生产率存在动态连续性,即前一期碳生产率对当期碳生产率水平有明显影响。基于此,我国应保证碳生产率的累积循环效应,完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机制,提高中国碳生产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占比,走低碳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技术有效流动。
    • 余姗; 樊秀峰; 蒋皓文
    • 摘要: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是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引擎。通过建立两部门框架下数字经济发展多渠道影响碳生产率的理论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生产率提升的内在机理。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普及程度、数字信息资源、数字经济商务化四个维度构建省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效应,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碳生产率提高的影响机制,并通过空间面板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碳生产率,在利用滞后一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解释变量替换及“宽带中国”战略前后进行区分时间段回归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对中西部地区的碳生产率提升作用大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通过推动区域技术创新与优化产业结构两条传导渠道进而对碳生产率产生影响,间接效应分别为0.0716和0.4473,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5.94%和42.13%;数字经济发展对碳生产率变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在东部地区和全国范围来看并未发挥正向外部效应。因此,中国政府应继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优化相关制度的顶层设计,采取动态化、差异化发展策略,为经济的绿色发展赋能,实现数字化和低碳化的共同发展。
    • 刘海英; 杨明; 王殿武
    • 摘要: 探究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对行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集聚性及溢出效应。选取2000—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运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剖析绿色技术创新通过工业结构升级、循环农业发展和交通运输替代3个中介变量对碳生产率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各省份碳生产率空间自相关,且有“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2)绿色技术创新对本地碳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溢出效应不显著;(3)3个中介变量占总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工业结构升级>交通运输替代>循环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发展与交通运输替代、工业结构升级产生的中介作用不同,但交通运输替代与工业结构升级二者的中介作用不存在差异。
    • 黎新伍; 黎宁; 谢云飞
    • 摘要: 在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与碳生产率之间的作用关系及传导机制,结合2011-2019年省级层面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对碳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对数字经济与碳生产率之间的正向关系具有中介传导作用。(3)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正向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4)制造业集聚对数字经济与碳生产率之间的正向关系存在非线性调节作用,即当制造业集聚水平低于门槛值时,有利于增强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正向作用;当制造业集聚水平高于门槛值时,则会削减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为我国经济低碳发展提供了一定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