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破碎化

破碎化

破碎化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林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18883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资源科学、四川动物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会议、麋鹿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研讨会等;破碎化的相关文献由450位作者贡献,包括关学彬、刘延国、刘桂林等。

破碎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18883 占比:99.98%

总计:619030篇

破碎化—发文趋势图

破碎化

-研究学者

  • 关学彬
  • 刘延国
  • 刘桂林
  • 刘玉
  • 刘相波
  • 吕宪国
  • 吴玲
  • 周晓峰
  • 周艳兵
  • 唐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管超毅; 陈智; 黄乘明; 周岐海
    • 摘要: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仅分布于喀斯特石山生境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由于非法捕杀和人类活动干扰,其种群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同时,随着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的加速,其栖息地严重破碎化。因此,了解栖息地破碎化对黑叶猴种群的影响对于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以及黑叶猴种群调查数据,通过Fragstats软件开展广西黑叶猴栖息地景观破碎化分析,并通过相关性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景观格局对广西黑叶猴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西黑叶猴栖息地呈现破碎化严峻、斑块形状复杂化、斑块团聚程度较弱且分散化的现象;栖息地以林地景观占据重要优势,但人为景观的干扰十分强烈;在不同地区中,生境破碎化程度、人为干扰强度以及景观配置均呈现不同的特征,其中扶绥地区人为干扰最为强烈,德保地区的景观块数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而龙州地区的人为干扰程度最小,其森林景观最为聚集。(2)蔓延度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指数、林地面积、林地斑块大小、裸岩面积和裸岩面积比重等景观指数与黑叶猴种群数量有显著正向关系,Shannon多样性指数则是显著负向关系;而耕地面积、耕地面积占比、居民地面积以及居民地面积占比等具有人为干扰性质的景观指数对黑叶猴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相关性。(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林地面积的大小是影响广西黑叶猴种群数量关键因子,其次是平均斑块分维指数。因此,在保护规划工作中应该根据黑叶猴分布区的森林覆盖率、破碎化程度、生境连通度以及景观配置情况进行生态恢复,同时也应结合保护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毛靓; 贾京默
    • 摘要: 为掌握黑龙江省县域农林用地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萝北县2000—2020年Landsat(美国NASA的陆地卫星)TM/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遥感影像及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Fragstats4.0软件,及CA(Cellular Automaton,元胞自动机)、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人工神经网络)、MC(Markov Chain,马尔科夫链)等相关模拟软件,研究萝北县2000—2020年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对2030年景观格局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萝北县2000—2020年期间,耕地面积减少0.462 km^(2),森林面积减少25.03 km^(2),景观格局整体变化不大,但景观破碎化程度一直加剧,生态系统功能减弱;模拟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耕地面积预计增加0.34 km^(2),森林面积预计增加0.005 4 km^(2)。从而得到结论,该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为城镇化背景下人为活动导致的农林用地构成发生变化,可通过优化利用土地结构来保障生态及粮食安全。
    • 彭兴松; 马娟
    • 摘要: 会泽县作为长江中上游金沙江流域城市代表,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对区域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会泽县2006年和2020年林地利用矢量数据作为基础,利用Arcgis、Envi和Fragsats软件分析了该地区2006~2020年间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6~2020年间,从景观类型变化上看,有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多,农地、宜林地、草地面积减少;建设地、灌木林、宜林地斑块变化速度较快,农地、林地、草地和水域相对稳定。从景观格局特征上看,景观的聚集程度、延展性和连通性减弱,分布离散性增加,将不利于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发挥。
    • 贾京默; 孙钊; 桂心如; 毛靓
    • 摘要: 选择黑龙江省鹤岗市作为研究区,基于其2000年、2010年和2020年这3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及DEM数据,采用Fragstats 4.0软件,利用Ann-CA-Markov耦合模型研究该市农林用地2000—2020年景观格局的变化,并对2030年景观格局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鹤岗市2000—2020年期间,耕地面积减少197.982 4km^(2),森林面积减少52.725 2 km^(2);模拟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耕地面积预计增加1.036 8 km^(2),森林面积预计减少0.064 8 km^(2);并计算相关景观格局指数。鹤岗市农林用地破碎化程度较低,但受到外界干扰较强,应通过进一步优化调整景观格局,持续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保障粮食及生态安全。
    • 王庆孝; 栗云召; 曲芷程; 于君宝; 王雪宏; 周迪; 王书文
    • 摘要: 构建生态网络能够有效连接破碎的生境,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口为研究区域,利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和重力模型构建黄河口湿地“三横两竖”的生态网络框架,并基于景观连通性指数法、廊道土地利用类型分析法和网络结构分析法对黄河口湿地生态网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构建生态网络,生境源地的的IIC和PC分别提高到之前的4.5倍和8.6倍,各生境源地的斑块重要性较为均衡。(2)不同生境源地之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随着距离和面积的变化存在差异。(3)黄河口湿地生态网络的α指数为0.4396,β指数为1.8125,γ指数为0.6304,具有较大优化提升空间。(4)草本沼泽和灌丛湿地是生境源地主要景观组成,盐沼湿地、草本沼泽和灌丛湿地是构成生态廊道的优势景观,分别占生态网络景观组成的31.23%、23.86%和17.30%。黄河口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对黄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和保护区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孙健龙; 田呈明; 康峰峰; 王彬力
    • 摘要: 开展森林景观格局与植食性昆虫危害关系的研究,是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实现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重要理论依据.在额河河谷林区开展实地调查获取杨树植食性昆虫危害数据,基于遥感数据提取景观格局相关指数,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分别从景观水平和景观类型水平上分析了林区景观格局与林地、耕地、草地和荒地的景观格局对两种植食性昆虫危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额河河谷林区中,景观破碎化是造成两种植食性昆虫危害加重的关键,但食叶率和潜叶蛾虫口密度对景观格局的响应不完全一致;景观水平下,景观丰富度和景观连接度越高,食叶率越高,平均斑块面积与潜叶蛾虫口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景观类型水平下,林地的斑块数量越多,额河河谷林区受到的植食性昆虫危害越严重,耕地面积的增加导致潜叶蛾虫口密度上升,荒地的景观凝聚力指数和草地的平均斑块分维数与食叶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优化景观格局时,合理规划景观组成并减少景观破碎化有助于维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 黄建涛; 郑伟; 万年新; 路景钫; 李捷
    • 摘要: 基于莱州湾滨海湿地特征以及野外实地观测数据,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手段,揭示1990—2018年莱州湾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结合景观指数分析莱州湾滨海湿地异质性.结果表明,1990—2018年间,莱州湾滨海湿地呈现人工滨海湿地面积增加而天然滨海湿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截至2018年莱州湾滨海湿地面积总计1954 km2,其中天然滨海湿地面积约811 km2,人工滨海湿地面积约1143 km2,分别占42%和58%,滨海湿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的趋势明显.斑块数量(NP)、景观形状指数(LSI)等景观指数值逐年增加,表明莱州湾景观格局变化明显且破碎化程度加重.莱州湾滨海湿地不同岸段之间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不完全一样,造成其破碎化程度加重的自然驱动力有河口冲淤、降水量变化等;人工驱动力主要为城市建设、港口码头、集约用海区建设、养殖业和制盐业的开发利用等.以期对莱州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合理利用和优化土地空间布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及恢复滨海湿地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 沈润; 史正涛; 何光熊; 林燕华
    • 摘要: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栖息地的重要基础,但频繁的人类活动干扰导致自然保护区内生物栖息地斑块破碎化的问题依然存在,景观连接度定量评价对于保护区生物栖息地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以纳板河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图论的指数方法利用2014年和2018年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对保护区栖息地的景观连接度指数的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4—2018年的景观连接度指数中整体性连接度指数(ⅡC)、概率连接度指数(PC)都呈现下降趋势,ⅡC和PC指数分别下降0.29和0.53,指示保护区内栖息地破碎化加剧;2)最大斑块的重要性指数从85.14减少到84.19,重要性前十的斑块时空变化表明了自然保护区栖息地斑块面积不断减小,中部、中西部地区破碎化显著;3)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景观连接度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橡胶林、耕地、水库、茶园4类土地利用增加是栖息地破碎化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纳板河自然保护区栖息地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邵大伟; 吴殿鸣
    • 摘要: 非建设用地破碎化是土地开发建设强度的关键表征,也制约着城乡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自然生态效益.文章利用多时相Landsat TM/ETM影像数据,开展对苏州市域1995—2015年5个时间节点非建设用地破碎化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非建设用地缩减强度和破碎化阶段性突出,2005—2010年最为剧烈,之后趋势有所放缓;2)耕地流失是非建设用地破碎化的根源;3)破碎化空间相关性逐渐下降,呈现随机、均衡化趋势;4)破碎化表现为中心城区—东西横向蔓延式—南北纵向跳跃式的发展规律.
    • 周鹤树
    • 摘要: 景观生态呈现着资源分布、组合及各种生态过程[1],然而,景观生态及其量化评估还缺乏更多实证研究,尤其在地方和区域尺度[2].因此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析、讨论景观生态的环境意涵.结果表明,高海拔冷杉、铁杉、云杉缀块呈现破碎化、单纯化、离散化趋势;中海拔桧木缀块呈现破碎化、规则化、分散化趋势;低海拔阔叶林、松类,与分布广泛的玉山箭竹、高山芒缀块呈现破碎化、分散化、单纯化趋势,对其环境发展有不利影响.而高海拔松类、中海拔松类缀块形状复杂化、核心增大且密度增加、凝聚化趋势,则对其环境发展有些帮助.本研究初步解析出玉山国家公园景观生态的环境意涵:多样、复杂、破碎与动态,未来环境发展需注意这四种特性.其次,本研究观察出,比较稳定的景观生态似乎呈现着"集聚间有离析"的形态,除具有景观生态学所认知的较优景观生态型态,更具有永续发展的环境潜力,并遵循着更大尺度的环境生态发展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