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砚台

砚台

砚台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6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26篇;相关期刊215种,包括今日上海、老人天地、文物世界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二届中国文房四宝高层论坛、第二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第二届中国收藏文化论坛等;砚台的相关文献由675位作者贡献,包括温生康、乔静兵、胡海涌等。

砚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6 占比:50.81%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1.32%

专利文献>

论文:326 占比:47.87%

总计:681篇

砚台—发文趋势图

砚台

-研究学者

  • 温生康
  • 乔静兵
  • 胡海涌
  • 瑞霖
  • 闻继尧
  • 曹定芬
  • 胡秋生
  • 何坚强
  • 刘川
  • 刘鸿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健国
    • 摘要: 挖掘成语意象中的设计因子,研究成语意象设计因子应用于产品设计的可行性。构建了基于成语意象的设计因子提取及应用流程。首先,通过成语的筛选条件选定合适的成语,搜集整理成语意象的感性词汇,筛选可用于设计中的形态、图案、色彩词汇,进行设计因子的可视化表达;其次,基于层次分析法,对设计因子进行优选;最后,以成语高山流水为例,进行具体设计实践。通过数次迭代设计,最终设计出一方高山流水砚台,验证了该设计流程的可行性。挖掘成语意象中的优选设计因子应用于产品设计,产品内敛了成语的传统文化底蕴,其产品外观和使用体验令人耳目一新,突显出成语文创的独创性,彰显了成语文化的文化传承和文化革新。
    • 梅雪莹
    • 摘要: 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各个朝代的采矿业、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不同以及文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各个时期的砚台各具特色。烟台市博物馆馆藏砚台数百方,不论是砚台的材质、种类、数量,还是年代跨度皆颇具代表性。本文意图通过烟台市博物馆馆藏精品砚台赏析,展示各个时期砚台之美。
    • 陈静
    • 摘要: 传统的砚台在形态开发设计时通常是凭借手工艺者的直觉判断进行创作,导致砚台产品不能很好地迎合市场用户的偏好。为了使砚台造型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引入感性工学的理念与方法,在质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的模式下探索消费群体的心理感性意象,获取砚台产品物理性的设计要素及细节。借助用户对砚台产品的意象偏好预设将其转化为系列的物理要素。对用户的感性需求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确定构成砚台要素的风格特征、工艺及其包含的感性信息,并得到全新的设计方案。将产品的美学属性上升到对人性尊重的高度并体现其新的价值。
    • 关爱和
    • 摘要: 环县地处陇东,现隶属甘肃省庆阳市,地理位置在宁夏、陕西、甘肃三省交界之域。环县属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年降水量不足200mm,现在人口30万。庆阳直线距离与西安为近。西安至银川的高铁2020年开通,途经庆阳。西安至庆阳需75分钟。兰州至庆阳的高铁预计今年年底通车,通车后用时约4个小时。解志熙所著《砚台的记念》,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其所勾勒的生活记忆,隐然以成长为主题。环县是解志熙的家乡。作者的身体、心智、情感、学术的成长,又以在环县和走出环县为分界线。
    • 朱千华
    • 摘要: 砚之由来:从研磨器到砚台笔墨纸砚,俗称文房四宝,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笔、墨、纸保存不易,惟砚台性质坚固,恒久流传。1972年,考古者在陕西临潼姜寨村出土了一组珍贵的研磨石器,有石砚、砚盖、石磨棒等。这是一套完整的彩绘工具,其中,石砚长8厘米,宽6.4厘米,砚面略呈方形,一角残缺。出土时,砚面上仍留有红色痕迹,经碳14测定,距今6000多年。
    • 王卫东
    • 摘要: 砚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瑰宝,它最原始的作用就是将墨色及颜料研磨至细,以利书写。汉代至两晋有圆形三足砚,北朝盛行方形四足砚,隋唐则多龟形、箕形及山峰多足式等各种式样的砚。唐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书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文人雅士们对文房用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追求书斋佳品、寻求雅趣古意成为当时普遍的风尚。唐宋以前的砚台主要有石、陶、瓷、漆等类别,这些砚台均存在发墨功能欠佳的不足,不能适应和满足使用者的更高要求。因此,人们通过不断探寻发现了新的更优良的砚材品种,即端、歙、洮和澄泥。它们除了具有坚实、温润、细腻、易发墨的特点外,其石质还具有各种耐人寻味的纹理,自成天趣。同时砚石之上又开始装饰龙凤、花鸟、山水、人物等多种图案,使原来由单一的书写用具发展衍变为集绘画、书法、诗文、雕刻于一体的艺术欣赏品,成为具有极高文物价值的艺术品。明清时期,赏砚、藏砚、刻砚之风盛行。书写刻制,因人而择;砚面构图,因形而异;古朴精雅,砚铭相得,和而不同。砚台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
    • 杨葭伊
    • 摘要: 凛冬的城披上一场新雪,窗外的事物变得妖娆、浪漫,窗内暖气氤氲,新研的墨似不及霜结砚台的浪漫。毛毡上墨迹斑斑,依然看得出纯白的底色,笔舔浓墨,横竖撇捺的汉字在毛边纸上洇出来,如次第绽开的墨梅,散发着一缕独特的香氛。与其说,这室内的宁静怡然与窗外的喧嚣纷扰有几分违和,毋宁说是一种相映成趣。冬日的早晨,偶尔听得见鸟鸣,余下的寂静漫长,缱绻着日益变短的白天。
    • 林清玄
    • 摘要: 朋友买来纸笔砚台,请我题几个字让它挂在新居客厅补壁。这使我感到有些为难,因为我自知字写得不好看,何况已经有很多年没写书法了。朋友说:"怕什么?挂你的字我感到很光荣,我都不怕了,你怕什么?"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纸、磨墨,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朋友说:"这是什么意思?"我说:"意思是说我字写得不好,你看到这幅字,请多多包涵,多想一二件我的好处。
    • 刘潇
    • 摘要: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200多件古砖,描画出干年前河西人民耕作、狩猎、宴饮、烤串等真实生活鲁迅痴迷于收藏,在北京居住时,常常在琉璃厂流连忘返。他涉猎广泛,古籍善本、碑拓、版画、汉画像拓片、古铜器、古砖等,统统收入。其中有一块砚台,被他视作珍宝。当年,因与弟弟周作人不合,离开他们共同居住的八道湾胡同11号前,他带走了为数不多的物品,其中就有这块砚台砚台由古砖制作而成,侧身刻有“大同十一年”字样,另两侧分别刻有花纹。
    • 胡旭
    • 摘要: 据传,有一年郑板桥到位于山东莱州的云峰山观看郑公碑,晚间借宿于山下一老者家。老者自称是荒村野叟、糊涂之人。郑板桥觉得对方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与其交谈得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很大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者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之上。郑板桥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并盖上自己的印章,章上刻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字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