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二届中国文房四宝高层论坛
第二届中国文房四宝高层论坛

第二届中国文房四宝高层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合肥
  • 出版时间: 2012-10-06

主办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收藏家学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中国文房四宝高层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如果说徽商统治明清时期而称雄商界三百多年,代表徽州形象,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在徽州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滋育历时持续长达六七百年,且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徽州三雕",更是徽商荣归故里,流芳百世所赖以显现的基石.正如国画大师黄宾虹认为,徽州雕刻"多奇杰异能之士",并且"一技一能,具有偏长者莫不争为第一流人".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徽商现象赋予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绚丽丰富的民间文化.徽州三雕,便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徽州三雕中,石雕艺术早在宋、元就已十分成熟,而木雕、砖雕艺术则鼎盛于明、清,遍布在徽州大地数以万计的古民宅、古祠堂、古牌坊和古水口园林中,是徽州三雕艺术的主要载体。“一宇之上,三雕骈美”,沧桑的徽州孕育着古老的灿烂文化。徽州三雕也只是徽文化中的一枝奇葩。除徽州典型建筑上的石雕、砖雕、木雕外,徽州篆刻、徽州碑刻、及新安文房四宝(徽墨、款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文房系列中的竹刻、书刻、和木模刻等都是徽文化雕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值得人们去传承,开发与研究。拥有内容广博、深邃,整体系列性强等特点的徽文化,被誉为是与敦煌学和藏学并列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 摘要:人物雕刻,是砚雕作品里非常难表现的一个题材,它所涵盖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它赋予了作品强大的生命力,其表现手法也很多,一方好的人物砚,呈现于观赏者面前的不仅要有人物的形象美、动态美、表现手法美,还有更重要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物形象背后所蕴涵的深刻思想的表达.作者从事砚雕创作三十年,主要以雕刻人物题材为主,从艺时间愈久,感触愈多、心得愈多.早期的人物创作大都很少有人物背景的交待,没有具体的内容和历史典故,所以作品的内涵也就比较少,尽管在刀法上、布局上下了很多功夫,可品读之处却并不太多.渐渐地加进了一些内容后,却又大都局限在有限的几个题材上,表现手法也较单一,仍嫌新意不够,让人有"一目了然"之感。
  • 摘要:"镜须秦汉,砚必宋唐"是明代学者,书画家陈继儒在《妮古录》中提出的观点.的确,我国的砚文化从新石器时代研磨器开始历经二汉,魏晋,隋唐的发展演变,宋代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无论实用性到美观性,从选材,造型到雕刻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蝉形砚就是宋人创制的一种新型仿生砚式.砚台的仿生,指外观轮廓仿生物形状。作者所收藏的三方蝉形砚主要有:蛇形足蝉形歙砚、蜻蜓花边蝉形抄手砚、双乳足蝉形歙砚。并重点分析了三方蝉形砚石材,年代,以及型制。
  • 摘要:砚外形取圈形,壁堂略高,四周绕以砚池,形似辟雍,故名.辟雍为周朝贵族子弟开设的学校,四周有水,形如辟环状为名.工艺美和造型美是作者融入生活与艺术为一体的广义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的形象写照,弘扬传统文化中轴线应以古砚为筋脉。明代初期,宜兴制作的陶器主要有缸、罐、瓮之类的实用器皿,只有湖滏金沙寺的和尚,能做紫砂陶茶具,兼而文房器物。寺僧所制的作品,在明清的茗壶著作里都未见记载,且方法也比较简单,所制式样似乎只有一种,据说常以“指螺纹”为标识。这是断定此砚文化的唯一见证。在此砚山处清晰见到手工捏制的“指螺纹”痕迹,所以断为明代僧制陶用砚。
  • 摘要:砚雕艺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门类.它是以天然砚石为创作原料,赋予艺术表现题材和形式,使其从砚材自然美走向富有内涵人文美的雕刻艺术,体现出创作者对自然天地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感悟.砚石的形状、色泽和纹理都是自然天成的,其创作思路、艺术风格与砚石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歙砚雕刻过程中必须结合石材的形、色、纹,因势象形,巧借天工,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砚石自然材质相互融合,才能达到与石共鸣、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创造出具有人文气息的砚雕艺术精品.
  • 摘要:歙砚因产于歙州(州府即今安徽歙县)而得名.唐开元年间已有生产,南唐时形成一定规模.歙砚石具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金声而玉德"等优点.砚石所出龙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由于自然条件和水流等因素,在歙砚中有部分精良砚材在溪水中经过千万年的冲刷,形成了具有自然包浆和艳丽石皮金晕的子石形态。其中包括济源子石,史料中鲜有记载。济源子石具有更温,更润,更坚,更致的优点,而且一般有皮色艳丽透亮,色彩多样,包浆自然,质地优于普通山料,造型古朴大方等特点。在雕刻上其优点首先突出在更有利于设计上,由于其本身的自然形态具有多样性和个体的唯一性,济源子石的作品也更具有收藏和赏玩的双重价值。由于古代在砚的形制上大多追求规整,以实用为主。而当代的砚雕创作,在其保留本应具有的基本实用功能之外,更多的是注重砚雕家的思想和传统文化因素的融入。一方好的砚雕作品,首先需要具备三点:优良的材质,砚雕家精心的设计和精湛的雕工。在诗书画印相互结合的同时,力求达到以刀代笔,书画入砚的境界,所以在目前市场高标准的收藏和审美需求下,济源子石的形态是具备融入这些因素的最好载体。
  • 摘要:自然界中的岩石因地壳运动,岩石风化或崩塌,以及其它外力作用下,在河流中被河水长期浸润、冲刷,又在砂石间反复翻滚、摩擦、搬运等,最终形成一枚枚晶莹剔透、颜色丰富、光滑少棱的卵石.与其它种类优质的砚石相比较,歙砚的石质因其“坚润”而独领风骚,而子石除了继承“坚润”的优秀品质外,又有了“柔润”的一面,达到刚柔相济的完美境界。其得天独厚的优异石质、完美的使用功效,屡屡在与其它优质砚石的直接对比中胜出,成为现代砚石中最高品质的代表。因此,砚石自身品质的优劣,入水时间的长短,砚石表面的自然染色、沁色及结晶程度,至于砚石卵化程度以及敲打之下所发出的声音,因个体之间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些都决定了歙砚子石品质的优劣。当人们未寻找到砚坑并进行开采前,砚石脱离砚坑并进入山脚下的泥土或溪流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也不能绝对排除。而人们开采砚坑的行为使砚石被河流卵化的机遇大增,这是歙砚子石的原材料来源之一。而形成子石的原材料来源之二为古人采石、制砚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与废料,形成子石的原材料来源之三为石质不纯净者。然而,随着一批批优质子石特别是芙蓉溪眉纹子石的面世,子石古朴的造型、斑斓的色彩、卓绝的石质,最终引起歙砚界有识之士的重视,由此带来了歙砚制作技艺一系列的重大改变:子石外形千变万化、大小不一,又不能随意破坏其完整性,于是精心设计、量身定制成为必然,随形砚的设计水平随之更上层楼。
  • 摘要:中国四大名砚中的歙砚,其砚材产在婺源龙尾山的芙蓉溪两边,而大量的歙砚卵石就来自芙蓉溪.通过分析歙砚卵石的形成和特色,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歙砚卵石,歙砚卵石是否是最精华的?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矿中的精品石,石质和纹理都好,只因为当时未被发现而遗弃于河中,再经过自然的再造,刚好显出石的精美之处,这类卵石应该说是歙石中最精华的。不过,可称得上“精华”的歙砚卵石,在整个歙石的比例中,也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而绝大部分卵石都是一般的卵石,就不能算作精华,因为它除了外形圆滑一些,表皮苍老一些,其内中的石质和纹理却不会因流水、砂石摩擦而改变,仍然是普通石材,还是不能和优质的矿材相媲美,不能算作精华。
  • 摘要:微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墨的发明是我国文化乃至世界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书画家至赖的信物,以前的文字和书信都少不了微墨,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介绍徽墨的起源,主要品种和特点,而制墨原料是碳氢化合物不完全燃烧的粉末状物质,松烟,是用松树燃烧炼制出来的烟称松烟,油烟是用桐油燃烧炼制出来的烟称油烟。香料有麝香、大梅片、丁香、冰片等。还有常见的添加剂有金箔,银箔、珍珠粉等,主要起增光助色作用。古代制墨分造窑、发火、燃烧、取烟、和剂、雕刻墨模,制墨、入灰、出灰、试磨十道工序,现代制墨首先制作模具,然后雕模具,还有炼烟、和料、柞打、制墨、成型、晾墨、打磨、洗水、描金、包装等十二道工序。徽墨是用松烟和油烟加上胶和香料,还有十余种中药配制而成。墨要合理保管,不能晒到太阳,也不能贴到水,空调间里太干燥不要正放在吹风的地方,还要十天或半个月翻个面,以便长时间不动而变形,影响美观,在太潮湿的地方容易发霉。所以一块好的徽墨需要精心保管才能保存长久,才有真正的收藏价值。
  • 摘要:我国的石砚种类很多,与木材有着相似之处。作为一个砚种,其档次的高低与砚石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一方具体的砚来说,其档次的高低就不仅仅在于砚石还有制作工艺,而就一方名砚来说,首先应该是砚石的精良。因此,无论是一个名砚种,还是一方名砚,都是基于其所采用的名石之上而形成的。歙砚之所以成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成为历代朝廷的贡品,则取决于所采用的材质——龙尾石。龙尾石结构坚紧、纹理镇密、石肤温润、发墨如砥,具有“坚润“之美。而这种美,是人的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则来自于人们的眼和手对龙尾石的感触。龙尾石的天然纹理多种多样,美妙异常,为龙尾石的一大特征。根据古人对龙尾石天然纹理的赋名和现存的实物,两者对照,可将龙尾石的纹理归纳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等五大类。
  • 摘要:歙砚与端砚、洮河砚、澄泥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而歙砚以其温润如玉的肌肤让世人赞叹,爱不释手;其砚石内在的天然纹理又是那样妩媚,千姿百态,启人遐想;各式各样的造型和恰到好处的雕饰,无不展示出刻砚者的智慧与才华.作者从1982年开始接触歙砚石,爱石、刻石,不知不觉地就走过了30年.作者就从歙砚石的优点,纹理进行了研究,指出歙砚的雕刻是所有石砚中最典雅、最精致、最富有艺术性的。
  • 摘要:中国的文化传统渊远流长。是中国砚自始至终、不离不弃地伴随它走过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漫长历程。五千年来,帝皇将相、文人雅士、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一不与之相亲相傍。砚是他们心灵的家园、理想的阶梯、耕耘的田地、手中的武器。说到中国文化传统,应该说影响最大的还是“释、道、儒”三家。这“三家”多年前曾一度被批判、丢弃过,近年来又像橄榄核一样重新抬了起来,其中“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还被奉为国策。不可想象,如果离开了这“三家”文化传统,一个泱泱大国的五千年文化传统将如何继承和光大!如“礼、乐、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天文、地理、文韬、武略、医学、算学”等等。为了探求中国砚与传统文化之情缘,古人曾作过不少努力,为后人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说砚“形、质、文”三大要素是最佳切入点。形者,砚制(纹饰)也。质者,砚“声、色(纹理)、肤”也。文者,砚之文藻(铭)也。
  • 摘要:砚,为中华"文房四宝"之一.我国用砚历史悠久,按北宋苏易简所著《文房四谱》记载,早在三国魏铜雀台遗址中,就见有古瓦所作之砚,并有用"澄泥作砚法"制作的陶砚.延至唐代,砚的开发生产已形成规模,精雕细刻并由上品石材制成的石砚,越陶砚、瓷砚、漆砚、玉砚、金属砚等而出,逐步占居主位.其中,龙尾砚为其一也.通过介绍龙尾砚的诞生与开发,兴盛与发展,衰微与复兴,重点研究了龙尾砚石、砚品及进行了评介。总之,龙尾砚自传世以来,不仅历代被选为贡物名重天下,且受文人学士推崇备至为之题诗、作记、写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龙尾“歙砚制作技艺”今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砚品生产也进入了发展史中的辉煌时世。可以相信,保护与发展、承续与弘扬龙尾砚的传统文化,定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 摘要:砚台,作为文房之珍,以其独有的使用功能和赏玩亮点,与文人墨客们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典籍,关于文人同砚的故事很多,甚至可以说,砚,就是文人的生产工具,是雅客们的喜铭乐赋的钟情之物.所谓文人砚,一是指赏砚群体中,以文人书家居多,这是历史上文房使用功能的延续,所表述出文人和砚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状态。如戴复古所言:“以文为业,砚为田”。二是指文人具有很好的鉴赏水平,对砚的材质、造型、品味有着独到的审美需求,从而奠定了文人砚的产生和发展。受古代官砚的影响,早期文人砚的形制有以下两大特点:其一是以方直端庄的大冠式、玉堂式长方素砚居多,正方形以井田、四水为代表。二是略带修饰的仿古纹式。随着时代变迁,书写工具的更替,砚台的欣赏性淡化了使用功能。还有一类是借助石品纹色,探寻古雅意境的写实小品,无需过多纹饰画传神。
  • 摘要: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事物,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其名称往往来自于事物的发源地.例如红山文化、龙尾砚、徽剧、和田玉、普洱茶、茅台酒,等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事物的名称也在改变,因此,就出现了同一物多个称谓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常常给人们带来的却是一些不解和困惑.比如:龙尾砚和歙州砚就是一例.龙尾砚、婺源砚和歙州砚,咋一听,好像是三种不同的砚,其实,是同一砚种的三个不同的称谓。而这三个不同的称谓又是怎么来的呢?一是来自于砚产地的山名,二是来自于砚产地的县名,三是来自于砚产地的州名。如果按时间早晚来排列,那就是龙尾砚,婺源砚,歙州砚。如果从事物的本质而论,婺源砚、歙州砚都是从龙尾砚衍生出来的新的称谓。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龙尾砚,就没有婺源砚和歙州砚。歙砚并不是指歙州产的所有之砚,更不是产自歙县。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无疑指的是产自婺源的龙尾砚。
  • 摘要:唐诗人姚合,宰相姚崇曾孙,官终秘书监,善侍,名重一时.其《拾得古砚诗》云:"僻性爱古物,终岁求不获.昨朝得古砚,黄河滩之侧.念此黄河中,应有昔人宅.宅亦作流水,斯砚未变易.波澜所激触,背面生罅隙.质状朴且丑,今人作不得.捧持且惊叹,不敢施笔墨.或恐先圣人,尝用修六籍.置之洁净室,一日三磨拭.大喜豪贵嫌,久长得保惜."从长篇诗文看,唐诗人姚合所惜之砚应为一方唐代的澄泥砚四大名砚中端歙澄洮属文房国粹,其中只有澄泥砚属手工烧制,其余坑口现均可通过先进科技手段开采复元,而只有澄泥古砚原手工艺不可再生。现今所制只是新兴工艺品,从质、品、型均难与古澄泥砚媲美。唐代鉴真东渡带去三船经济文化产物,其中必少不了文房四宝,所以东渡日本时端砚与澄泥砚应位列其中。而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与经济必然用到笔墨纸砚,回国整理研究其中重点要通过笔墨纸砚的运用才能将思想文化经济加以整理才能延续下去。朴实无华的学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崇,以及中日民间文化的帮交力度加大了日本学者的研究,值得敬佩。
  • 摘要:歙砚历史悠久,闻名天下,其主要生产制作地和成名地在古歙州(唐宋时歙州下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诸县,俗称"一府六县",与其最接近的是2008年成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范围包括安徽省黄山市的全境、宣城市的绩溪县,江西省上饶市的婺源县)故称歙砚.歙砚起源众说纷纭,据现代考古发现,早在汉、晋时期已有歙砚实物出土;目前所知有关歙砚最早的文献资料是宋人唐积所著的《歙州砚谱》.因此,现在是歙砚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期,但也存在着问题,为此,提出产业化程度要提升,创新意识需加强。,加强经费保障机制,强化扶持政策等可行性建议。
  • 摘要:"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又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宣纸从此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国门,唱响世界.保护"人类遗产",弘扬"国宝宣纸",这不仅是宣纸人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更是宣纸人对历史所承担的一项神圣使命.为此,不仅要加强对宣纸“古迹遗物”的保护,还要努力营造宣纸技工世代相传的社会氛围,并且丰富中国宣纸文化园项目内容,尽快恢复“中国宣纸博物馆”对外开放,组建“中国宣纸研究院”,确保宣纸传统技艺的不断传承和创新,制定宣纸产业发展“非遗”保护奖励基金,以及杜绝将宣纸技艺“窃为己有“的不良行为。
  • 摘要:砚,从问世至今已有四、五千年,辞书有文记载:"砚与文字同兴,于黄帝之代也".自唐开元以来现世的歙砚作为文明古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对人类的文明也起到了重大贡献,更是对中国书画及其他方面都起到了独特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历代骚人墨客对歙砚刻意追求、百般迷恋,将名砚作为传家之宝的不在少数,以名砚殉葬者不胜枚举.在近代甚至连日本前外相都曾说过:"从每方砚台都可以体会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作者作为同民族的书法爱好者更感到无限的亲近".从清末明初到五四以来,中国文化的断代现象造成了今天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浅薄,从开始开拓歙砚这个市场至今,很多人问:“砚台这样一直用会不会越变越薄?”还有甚者会问:“出墨的是砚还是墨?”就个人而言,收藏歙砚第一不能在对歙砚完全不懂的情况下抱着广撒网的心。态去选购。第二当自己的理论知识足够强大的同时要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再去触及古砚收藏的领域。第三要有自己的兴趣方向,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追求高档的款砚藏品,要有坚持主见的能力和魄力。第四千万不能有“大师”情结,就歙砚这一领域从国家级大师到省级高工人才辈出,大家在收藏歙砚的时候不能因为雕刻家的资历就否定了一些的确精美的藏品。歙石做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断断续续开采了一千年后,已面临枯竭的危险,珍贵的砚石已经禁不起大量的低价位的消耗,就是说继续大量生产低档次的砚已得不偿失,当今社会随着书写绘画的方式和工具的日渐丰富,砚作为曾经是唯一和必备的“文化用品”,其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小,纵然还有需要“笔墨伺候”的。只有让自己从最简单的靠经营歙砚谋生,升华为对历史、美学的理解和研究,让自己的收藏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这才是一个歙砚雕刻家要做的。
  • 摘要:庙前青,歙砚的一个著名石品.专业上讲,石品是天然伴生于砚石中的、形状、色泽独具的品类.石品出现在砚石中,以点、线、面为主要形式.因形态独立,色泽各异,又因为总是少出、稀珍,时有时无,寻觅不见,石品的出现,总带有太多的神秘色彩.一直以来,庙前青受到爱砚家,制砚者,收藏家的追捧,抬爱。在歙砚恢复产出后的数十年间,尽管时而出现找到庙前青的传闻,但,庙前青多是只闻其名,难见其实。庙前青,若现在市面上的就是真的,其品色就如古人描述的青色歙石那样绝美,会如何呢?其一,和其它石品一样,庙前青仍是一石品。其二,从砚艺角度看,好砚之造就,从来不惟在石品。泊于以石品优劣论高下的初级层次,在砚的评介体系不健全时,好砚,是可以一时、一度好在石品,好在庙前青。伴随着鉴赏家,收藏家,砚雕家,爱砚在砚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好砚事实上已不可能只好在石品,好在庙前青。
  • 摘要:砚者,古称研,历来被视为文房重器,颇受文人士夫的钟爱.苏东坡"我生无田食破砚"一语道破天机.我国制作和使用砚台的历史悠久.歙砚,作为“四大名砚”之一,以其精美的石品,典雅的造型和悠久的历史,历来倍受青睐。而究竟是唐积的“开元说”正确,还是苏轼的“汉武说”正确?作为学术研究,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观点,以事实说话。因此,寻找实物依据则成为“本案”的关键。纵观此砚材质、形制和纹饰,寓精于粗,有魏晋放达洒脱之风,上承西汉之雄浑,下开明清之精细,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典型的六朝辟雍砚,是歙砚在我国制砚史第一个高峰时期留下的仅存实物(目前尚未发现同期的端砚实物),堪称“歙砚鼻祖”。再系统地回顾款砚开发之历史。歙砚的产生,虽不能确断为苏东坡所言之西汉,但从苦石楼所藏六朝四足辟雍砚的工艺技术看,歙砚的首制至少不迟于魏晋。而至唐代,歙砚的制作工艺相当精湛。
  • 摘要:砚是研磨器演变而来的,这在学术界和收藏界基本没有争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研磨器。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碾压谷物用的,体形较大,器面平整;一种是磨制墨或颜料用的,体形较小,面有凹坑。两种研磨器都配有研磨棒。演变成砚台的无疑是后一种研磨器。对砚与研磨器进行划分:砚与研磨器的划分是以是否使用研石为根据的,而是否使用研石则是由墨的形制决定的,有研石为研磨器,无研石为砚台。并分析了实用器与明器,凹坑与磨痕,形制的主流与特例,真款与伪铭,歙砚与龙尾砚。实物证明歙石自汉代以来一直都在开采治砚,其历史远远早于端砚。而歙砚古籍中论石品无“玉带”一说。而且“石病”与“石品”是两个虽然内含和外延存在一定区别,但是可以转换的归属一定历史范畴的概念。
  • 摘要:只要对歙砚常识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瓜肤縠理"出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歙砚的评价.苏轼在《孔毅甫龙尾砚铭》中写道:"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縠理,金声玉德."其中,前面8个字,概括的是用砚的感觉和好处,后面8个字,分别从摸、看、听、赏四个方面总结了歙砚的质理优点,言简意赅,形象传神;因此,被历代文人和藏砚家奉为鉴赏歙砚的权威标准.但笔者在长期收藏实践中,发现人们对这一论述虽然背得滚瓜烂熟,但对其深刻含意的理解却并不统一和准确,特别是对"瓜肤縠理"这四个字的认识似是而非,甚至存在明显误区.结合宋代歙砚实物,作者认为“縠理”应该包含了三层意思。首先,歙砚的石肌普遍莹润光洁,质地像丝织品一样,细腻折光,宝气十足。第二,歙砚的石品纹理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罗纹、刷丝就像“縠”的丝理一样,交织而变化莫测;甚至连金星、银星、金晕和眉纹等石品也可理解成像“縠”上的美丽图案一样,令人赏心悦目。第三,歙砚的这些漂亮的石品就像“縠”的“平纹丝”织理一样,看上去高低起伏,而实际上是意想不到的平整光滑。当然,这里的“平整光滑”与“坚老滞手”并不矛盾,它是服从于后者个性、并在对立统一中显示的优质砚石共有属性。
  • 摘要:笔者蓄砚多年,对端砚中的"黑端子石砚"很感兴趣,梦想能见到它的芳容.而对于这方“类似卵石样的古砚”,究竟是不是“黑端子石砚”?必须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鉴定。因此,作者指出看大小,看型制,看工艺,听石声,手摸体验,看石色等十种方法来辨真伪。通过实物的品鉴,可以确认,此物具有千年古砚的气韵,当是唐宋之遗物。而且此砚具有“黑端子石砚”的“色黑如漆,细润如玉”“外形如卵石,内中含奇质”的基本特征,当是端砚家族中的优质品种。从文献中找到了根据,从这方唐宋古砚遗物中,又找到了证据;再将文献与实物对照分析,此砚的石形、石声、石色石品、石质与文献记载的内容基本相符。因此,可以认定:这方“类似卵石样的古砚”,就是千百年来,砚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唐宋端州下岩黑端子石砚》。
  • 摘要:读《楚辞》中有王国维先生这样一段评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读书可以明志继而联想到四大名砚中的"澄泥砚",这朵独特的历史奇葩,在历史庚演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历劫不衰,而能够保存至今,究其原由,应当认真解读与思索.澄泥砚赋予太多的文化内涵,通过多方的排列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澄泥砚取料来自两种途径,一是汾河湾中涤荡的澄泥,二是采用陶土烧制的瓮中沉淀之法。澄泥砚有无官造,或出自哪家无从考证,但传统民间作坊亦有“庐州造”等,但上等澄泥砚如鳝鱼黄、玫瑰紫,且推论为:精制澄泥砚取料应为汾河湾中涤荡之泥,鳝鱼黄、玫瑰紫就是御用贡物。
  • 摘要:作者针对启功先生命笔的“砚林集胜”进行了分析,指出收藏中华名砚要形成系列,又多又好。而收藏中华名砚,要把收藏与研究相结合,这是一个藏砚家成长的必由之路。并且弘扬中华砚文化,是每一个藏砚家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而弘扬砚文化,首先需要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弘扬砚文化,离不开经常性地搞中华名砚展览,办各种学术论坛,以及在多种媒体上开展宣传报道活动。中华名砚具有历史价值、实用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于一身,它无不魅力四射,它本身又是华夏文化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永葆几千年的生命与青春。作者提出一个藏砚家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具备“七力”。
  • 摘要:人生达志"平步青云",我自感在砚学研究上只走了半步,又深居高楼,故斋室取名"半步楼".先前用过寒暑斋,调其味换个心情,试解文人用砚.对古砚总有理不断的思绪,结不完的情.余自幼便接触此物,家传文化根深蒂固.书法衍传是其主脉,祖父的魏碑临写寻求韵质,四伯父自成一家名传晋南,父亲欧柳规范整洁,严谨大度均是在砚池中磨出来的.砚台为文房宝物,玩砚作者以为注重区别材质是一方面,但更多应去追寻古文人的思想,学识性情等方面的传承其价值是文人寄托闲情逸志,与先哲们灵性的沟通。人以艺彰,物以文传。古往今来,文人雅士著砚甚丰,每有心得必付诸文字,记录在案,牢记于心。文人品玩视为雅趣,参与其事者亦为风雅之举。古砚饱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历劫不磨是民族脊梁的储蓄,是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舍弃艺术这种固有的属性和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均是错误的研究。
  • 摘要:圭璧砚虽存世量较多,但石品精绝,纹饰精美,寓意深远的圭璧合一的端砚老坑却极为少见,自古端砚老坑开采极为艰难,每开老坑所出佳料极少,我国著名的杂项专家,文博泰斗张淑芬老师赏此砚时曾谈到:国家要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当思考:什么样的文化应该继承,什么样的文化应该发扬光大,什么样的文化应该留给子孙?必定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的古代艺术品,是能够触摸的古代文化。选择这些艺术品中集大成的精品,更好的发掘、品味、彰显这些艺术品的历史文化价值,鉴古融今,乃促进文化发展之道。从文房用品中寻觅,精品砚台是集文人墨迹、历史典故、工艺美术、金石篆刻于一体之艺术品,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厚,是中华文化的优秀载体。自古以来,很多大文学家、鉴赏家都对精品砚台钟爱有加,除了砚台与其朝夕相伴的实用功能以外,亦源于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像以圭璧为题材的砚,文化底蕴丰富,古以圭璧代表君子之义,以周礼而约之;古时官位制度等级森严,圭璧一体是崇高身份的象征,这种玩可观其色赏其品,抚其质,用可研墨书画;砚质,工艺及人文结合得如此好的,比官窑瓷还珍贵还稀少的古端老坑砚,更要永宜珍之。
  • 摘要:砚雕艺术,历史悠久.自西汉以降,精美砚制数不胜数,美不胜收.砚雕大师代有才出,风格独标,风骚独领.大师们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的雕刻艺术理念以及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风格,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在被后辈传承,并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人类与其他万物不同的是他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而砚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艺术,其间就必然要融入人类的文化,必须成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而人类文化的渗入就必须靠雕来完成。由于这种雕既要保存砚石的原美,又要融入人类文化,所以它是很有讲究的,需是“不雕而雕”。因此,应因纹理而雕,因肌理而雕,以及因形而雕。而“不雕而雕”旨在保持石质的自然美,但又要略加入工雕琢,下刀要简洁,只求勾勒少许物象,注重一个“藏”字,但求刀外有韵,通过少许物象再现深远意境。天然与灵感的交融凝固,思想和境界的自然烘出,让作品变得富有灵气和生气,这是作者奉行的不雕而雕的艺术使命。歙砚承载着历史,延绵着人类文化,天人合一的艺术理念应是歙砚的灵魂和文脉,将在这历史文化的隧道里漫游穿行。
  • 摘要:砚,又称研.是古代文房中不可或缺的必备文具.它是营造书画的摇篮,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产物之一.欣赏砚台的美,大致有材质、造型、雕艺以及意象四个部分。总之,砚的纹色、造型、刀法,都是以美的意象为主题的。所以,砚的一切表现手法,都是为了发掘砚的灵气,凸现石材独有的美,这样,砚石就有了生命,当然也就有了鉴赏和收藏的价值。
  • 摘要: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而砚铭,则是指砚台上书刻的铭文,是砚雕艺术的一部分,也是收藏古砚,鉴赏新砚,衡量一方砚人文价值的重要依据.尤其是辨别砚是否是名砚,铭文就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砚铭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是集文学、书法、美术于一体的艺术瑰宝.砚铭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与砚的图案相匹配,相得益彰,它是文学作品在砚上的表现形式,具有人文史记、文学艺术、书法艺术和雕刻工艺价值的总和。
  • 摘要:歙砚起源于唐代开元年间,到五代十国的南唐时,逐步被广大文人墨客所亲睐.南唐中主李璟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砚务,命砚工高手李少徽为砚务官,官方组织开采,成为皇家御用之品.南唐后主李煜对歙砚更为推崇,把龙尾砚、澄心堂纸、李廷圭墨三者称为天下冠.宋代是歙砚发展的高峰,景佑至嘉佑年间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各种歙石石品质地呈多样化、精美化不断涌现.作者展示了隔断池对眉纹歙砚,趟水池鳝肚眉纹歙砚,锦绣山河图水波纹歙砚,以及一字池抄手金星歙砚四方眉纹金星歙砚,共同赏析它们的石品花纹风采。通过观察考究,使人们能够感受歙砚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并且在历史上形成了与端砚一争高低的格局,与其石质莹润、玉德金声、斑纹绮丽、下墨如风、磨墨无声、经久不泛、停墨浮艳、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瓜肤格理、涤之即净等各种优点是分不开的。
  • 摘要:砚学的真谛并不在砚的本身,它和其它艺术体一样,是对精神生命的一种参悟,是对已经从物质的本身上升为艺术精神体的独特的体味、感悟,以至于幡然顿悟,它给人带来的是那种本真的、意趣横生的、又是满含哲理和意像纷呈的美妙感受.作者常把砚雕艺术悟成飘逸的褶痕、圆润的轮廓、柔和的纹理,是缠绕在石体外的被纯化了的线条,是对生活的吟咏和抗议!作者也曾尝试着以类似的情感体验去这样表达——一种灵动的思想挣脱了规律的轨道,线非线、面非面绝望的扭曲着。追寻艺术之巅峰的不同感受,参破了所谓的天机,就是发现常人视而不见之美,换个角度审视美,寻求与大美不言的天地相往返、相对话;就是崇尚造化的参差错落,于无声处听惊雷;就是超越一切时尚的定义,最大限度的释放自身,追求自如自在的美,在超越中激发美,在超越中创造美的精神世界。
  • 摘要:徽文化是上溯千年来徽州先人们劳动实践和智慧的凝聚、演化、结晶和沉淀,是产生于徽州本土的文学、艺术、建筑、雕刻、民风习俗等.特别是徽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精美的"三雕"艺术、古村落建筑艺术及蕴含深奥哲理的古楹联、古题额、古书院、古牌楼、古祠堂等,不知揉进了多少徽文化的和弦,歙砚雕刻也不自觉地投怀关抱,受到了浓郁徽文化的陶冶、濡染、启迪和升华.首先歙砚艺术受到徽文化漫长时期的浸染,使创作者产生一种心境,也就是在传统文化积淀中培养砚雕师的情怀。在从事歙砚雕刻的实践中,有心者会逐步悟到这种“志于道、据于德”的精神、思想和情操,对于找准人生座标的重要性:“依于仁、游于艺”的生活和处世准绳,为砚雕艺术带来的说不尽的好处。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数千年兴盛的根源,而徽文化则是其精髓之一。徽文化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蕴育出绚丽多彩的传统艺术,直接或间接地对歙砚艺术产生着巨大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尤其是儒、道、佛的美学思想,集中代表了徽文化的基本特征。
  • 摘要:龟甲纹,顾名思义,其纹理犹如龟甲上的纹饰,也称龟背纹或龟裂纹,石出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婺源县砚山村(史属徽州)龙尾山眉子坑之上的部份红石岩层中.为了突出无暇如玉般的龟甲纹砚的质感及其精美纹理,在长期实验对比中,制作完成后的龟甲纹砚宜作封蜡处理,封蜡前将完成的砚体加温到60摄氏度左右,用蜡质物品均匀地涂在砚的表面,稍后用干净的丝织品或棉织布料将多余的蜡擦拭干净,然后再施以一层薄油轻擦养护。
  • 摘要:龙尾石又称歙石,产于江西省婺源县溪头乡的砚山村龙尾山中.相传唐开元年间"叶氏逐兽"于长城里,见叠石莹洁可爱携之成砚,后被南唐后主李煜赞为"天下之冠",从此龙尾砚名扬天下.龙尾石的山料纹色石品变化丰富,石质莹洁如玉,被世人视为珍宝。然龙尾石经过千百年的开采,奇迹般的在龙尾山脚的河道中又从新练就成一种特殊的品质,就是“龙尾子石”。龙尾子石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条件,一种是原生子石,它的成因很复杂,年代更久远。原生子石通常早于砚石的开采年代,靠纯自然力量形成。成因主要为地质运动如地震,山洪,或岩石自然脱落后滑落河道中等自然因素。另外一种就是千百年的人工开采,大量的龙尾石被人为抛弃滑落于河道中造成。龙尾子石虽珍贵,但也不是所有的子石都有收藏价值。一方子石的好坏是否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去鉴赏辨别它:石质、包浆、石品、石病、石形。子石的设计制做比较难,对今人素质的要求高。可喜的是现在有一些优秀的砚雕师已经在研究探索子石的雕刻艺术,有的已经取得了比较成功的尝试,在未来的时间里,随着国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入,龙尾子石的价值和价格会得到更充分的展现。以龙尾子石优异的质量,加上优秀的当代创作,由子石创作的当代作品,足以和古代作品媲美。
  • 摘要:形制是古代艺术品时代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当时人们审美追求、社会习俗、科技水平和地域特色的综合反映,也是对古代艺术品实施断代的主要依据.古代砚台的形制是古砚鉴定和研究的主要依据之一.砚台属于古代文房重器,向来倍受文人士大夫的重视.由于文人的广泛参与,其审美意趣和文化含量远远超过一般生活用品.是收藏品类中除金石书画以外的最具艺术价值的收藏品.要弄清古砚的形制流变,首先必须对砚台的发展过程作一简要分期。砚台形制流变的过程受地域、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尤其在朝代更迭时或边远地区,砚台形制往往新旧风尚交织,时代特征不甚明晰。
  • 摘要:唐宋龙尾石砚果真有这么珍贵,果真能换得秦人十五城?历史的答案是肯定的,这是自然因素和当时的环境因素造就的.因素有三:天然美、人工美和名人效应美.歙砚龙尾砚石的天然美处决于它那稀世的石质、纹理和色彩。由于龙尾石中含有硫化银、钠、铁、锰等其他丰富的矿物成分,这些都聚在岩石的胶化物中,在岩石再次形成的过程中,受压力、地热、渗透等外力的作用不同及岩石本身凝固程度的不同,使岩石呈现出不同的构造状态,从而形成千姿百态的纹理以及丰富多变的色彩,大约有百十个品种,远远超过其他各砚种。如今,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歙砚也带来了美好的春天,砚雕者们纷纷融入改革创新中去求发展,在发展中谋名盈利。当今艺人、砚工们在发展中有了自己平台,改善了创作环境。而作为一位职业的砚雕师,在砚雕艺术领域要做到涉猎广泛,善于利用古贤文化题材搜集素材,在制作过程中努力用宋元高古、潇洒、严谨的塑造手段创造画面,客观物象,但不是平铺直叙和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强调,有所忽略。刀法中有刚柔并济的肌理美感。在作品中,看似客观的描写,其实都凝聚了心血,倾注了感情。
  • 摘要:砚台在我国已有久远历史.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最早是从研磨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这种研磨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棒中,磨盘带有槽臼,槽内还残留着研磨过颜料的痕迹.砚的历史比笔、墨、纸都早,传世品也丰富,质地多样,有金、银、铜、铁、石、瓦、陶、澄泥等.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不同时代的砚,具有不同的风格及特点。并分析各时期砚台的形制,以清代为例谈谈古砚的使用价值及艺术价值。
  •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何谓"文化",汉语词典解释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砚文化,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创造了砚,并赋予了它的文化,同时也创造了它的价值.砚,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使用、欣赏、收藏、投资等诸价值于一身,无不魅力四射,永葆几千年的生命与青春.作者尝试诠释了砚之历史价值,砚之实用价值,砚之文化艺术价值,砚之收藏价值。
  • 摘要:"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汉,刘熙(《释名》)句,砚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书写工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古人云:"笔砚纸墨皆精良,亦是人生一乐".在文房四宝中,砚也因"性质坚固,传万世而不朽,历劫难而如常,留千古而永存",赢得七千年历史的殊荣.从历代馆藏古砚及留存的所附拓本中,更能清楚觉察出,最初的砚只注重实用性,为书写,携带之方便,围绕着传统的审美观念及砚的实用性承传沿袭。所以形制都是即简单又实用。文人砚之由来,是由文人书画派生出来的。要理解和认识文人砚,就首先认识文人书画所推崇的审美价值观。讲究品格,追求意境,超凡脱俗。这与艺术人的修养,气质,内涵是密不可分的。一方砚的设计构思,依据石行,石色,石品随感而创作,直抒胸臆,从而达到“心景相融,砚人合一”之和谐意境。歙砚是中华精神文化之载体,融诗、书、画、印.集黑白墨色之拓片,赏文辞歌赋之华章,品书法篆刻之雅铭。砚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内涵丰富的徽文化体系,使这一中华民族艺术奇葩走向世界,其意自深矣。
  • 摘要:列于中国四大名砚的歙砚,因其质地优良,天然纹理丰富绮丽,雕刻精致典雅,且具优良的发墨性能,故千百年来深得文人雅士的珍爱,把玩收藏歙砚者代不乏人.笔者生长在歙砚石产地.采石,制砚,把玩,与歙砚相伴几十载.指出收藏要有针对性,要有合理的路径。歙砚由于历史悠久,纹理丰富,雕刻风格多样,笔者认为可分为两个方面进行收藏。一是针对石品纹理进行收藏。二是以历史为线索,针对各种款式进行收藏。而目前,直接收藏当代歙砚,不失为明智之举,并介绍了一些名师作品的收藏。收藏是一门学问,凭的是眼光,是对某一方面的了解与相关知识、经验的长期积累,款砚的收藏也不例外。
  • 摘要:做一名歙砚文化的传播使者。作者就来谈谈,何谓老坑,何为新坑?进行了研究,在龙尾山现有的砚坑中,哪些砚坑是老坑,哪些砚坑又是新坑呢?是老坑出的砚石就好、新坑出的砚石就差吗?顾名思义,老坑与新坑,不外乎两种解释:一种是在砚坑中有“老坑”和“新坑”的具体坑名;一种是按时间划分,过去开的砚坑称为老坑,现在开的砚坑称为新坑。就龙尾山现有的砚坑而言,均有各自的坑名,本无老坑、新坑的具体的坑名称谓。按时间顺序,将已开发的砚坑作一个排列,分析了什么是老坑,什么是新坑?诚然,砚石的优劣与砚坑有关系,但不是老与新的关系。老与新只是时间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改变的。现在将龙尾山古今所有的砚坑,依各自的砚石质量作一个比较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至于现代人们在对歙砚的认知中,出现老坑与新坑的说法是怎么来的?不得而知,也许是借用它山的习称。也许是受“厚古薄今”这种偏见的影响,总以为老的比新的好。因此,就引出“老坑的好,新坑的差。”的理念,而持有这种理念的人,往往是把好的砚石称为老坑,差点的砚石则定为新坑。老坑与新坑,也就成了鉴别歙砚石质优与劣的代名词了。
  • 摘要:当今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阶段,各种文化艺术的形式、内容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深邃的国家,文化遗产浩如烟海,流传至今的每一个艺术门类,都和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是个永恒的话题,是任何艺术门类创作时所要遵循的准则.但如何继承好,把继承与发展,吸收与借鉴处理好,值得探讨和研究.继承并不是单纯的泥古,时代在发展,文化艺术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但创新又不能凭空而为,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是传统的延续,基本属性不能变。再者是纹饰繁缛,而创新,如新的工艺、新的表现形式、新材料的运用等都是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的改变而不断的产生、更替,使得砚雕艺术不断地提高和发展。
  • 摘要:人类的盛事、盛典,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的.譬如:2008年8月的北京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然而更令这些藏砚家感到振奋的是,在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开幕式演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长卷,是从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展开的.她再一次警示世人,千万不要忘记"文房四宝",是我国古文化的象征,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目前,砚台由杂项走向专场,而且成效显著,而且中华历代名砚的精品、珍品之砚,始终受到买家的青睐。当代名砚传承了历代名砚,但又不同于历代名砚,它具有三大特点和优势:新砚比古砚好鉴别、易观赏;砚的功能性发生变化,新砚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时代赋予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当代名砚,得以腾飞发展。
  • 摘要: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由原先追求物质的满足进而寻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居家、娱乐、休闲、书画已成为不可或缺之物,在富士比拍卖会上书画作品屡创天价,就是明证,现代书画家作品在市场上也普受欢迎与重视,他们的创作离不开文房四宝,因而文房四宝如何挑战市场需求与绿能、环保的世界趋势,是刻不容缓的努力方向。因此,要从绿能环保做起,并且由文房四宝协会或省文化单位,统一制作[质量保证]标章。开辟清洁、明亮、宽敞的作坊成为观光景点。 抓准技术板块,扩大全球营销布局,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合适的中介机构或经纪人、广告商、代言人,让世人更了解文房四宝的价值、趣味。还要利用网络力量、增加购买量。,也要集体创意、追求创新。而企业唯一能获利的方法就是服务世人。
  • 摘要:随着文房兴起,砚的价值如何取向成了行内外反思探讨的主要问题.有的朋友说:"砚从书斋中来,书斋本寂寞,所以砚台也不要让它太过热闹了",也有的朋友说:"宣传普及砚知识很重要,但对砚台的价格定位同样重要,这是关系到市场以后走向的大问题".纵观社会各样文玩,最终都是需要通过市场经济去衡量其价值,资源类别的印石、玉器、木器无一例外.因此砚价值如何取向牵涉到最根本的两大问题一是材质问题,二是人文价值。故在收藏过程中砚的价值应综合材质、设计、工艺制作及人文等各方面因素,能面面俱到的当然是理想中之事,不能俱到的,退而求次也可,但终离不开以上要素。
  • 摘要:中国的砚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即有雏形,并且是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独有的,唯一的,集实用与工艺性于一炉的文具.随着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了碳这种高稳定性的书写介质,并赋以工艺性制成的墨丸或者墨块的诞生,砚这一从事文字工作所必须的器具也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汉代,唐代为初期,宋元为中期,明清为后期,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生产力的改善,时代审美的风潮所趋,砚的形制纹饰也有相对应的改变与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歙砚再次进入到一个空前繁荣阶段,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必须要面对的原材料的枯竭。纵观历代歙砚,从形制上看方砚多、规格之砚多、实用之砚多。古人云:砚贵以端方。今日歙砚如果仍以此标准看待,歙砚原材料的短缺程度则令当代砚人实在无能为力了、歙砚也无以为继了。历史需要发展,时代需要创新。因为有了创新才有了历朝历代不同的艺术风貌和时代标志。继承是值得赞许的,而创新是需要鼓励的。砚作为文房重器,其地位在砚墨纸笔四者中是最高的,新时代的文人砚虽然仍以实用为重要目的,但风格在沿袭前人的基础上日趋讲究品位、意境,追求的是情调与情趣。歙砚在这片浸润了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土地上已传承了近两千年,歙砚的古砚,风华绝代无与伦比,歙砚的新砚将伴随着这时代,传承不绝再续新篇。
  • 摘要:在宋代诗、书与苏东坡、米芾、蔡襄齐名的黄庭坚,还是一位研究名砚颇深的专家学者.黄庭坚(公元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人(今江西修水).他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曾任国子监教授,国史编修官等职.黄庭坚一生酷爱名砚,距今九百余年前,他就对龙尾砚石作过调查,并慷慨作歌《砚山行》。整首诗写得明白如话,生动形象,且比较全面,将龙尾山砚坑的方位、地形、交通、地理环境、砚石品种、当地居民情况,石质的品位以及砚石开采状况,了解得很清楚。他对歙砚的研究与发展作出了贡献。直到近代,端、歙之争仍在进行,笔者也是一位爱好砚石的收藏者。十几年来,对端、歙砚情有独钟。现已收藏各种名坑、名品的端、歙砚石,已有四百余方。这次想以抛砖引玉的拙见,试从历史地、客观地对端、歙作一番分析和比较。指出端砚和歙砚能经受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名列中华名砚之前茅,有着其他名砚和砚石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端砚和歙砚都有一个庞大的家族,而且端砚、歙砚都有极其丰富的石品花纹,端砚和歙砚都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被皇家列为贡砚和赐砚。而且端砚、歙砚都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 摘要:宋代澄泥砚的戳记多有称"法"者,如"滹阳刘万功夫法砚"、"虢州法造闰金砚子"等,意指制作方法或配方与别家有不同之法.澄泥砚从唐宋至明清,浩繁不可穹,究其质不可言,品类充栋,其制法已失传.对于澄泥砚的研究,名家甚多,但均因不在当地无从实地考察研究,只是提出了许多不同见解,甚至错误地诱导了许多藏家.澄泥砚的研制是个谜,其传统制法颇费周折几力,至今无从突破.顾名思义,澄泥砚应为泥所制,且区别于它砚的是由手工烧制而成的泥砚精品,研磨中可与石砚相媲美,这是澄泥砚所独有之性,制法如下:取绢袋置于汾河湾中,一二年出泥后令其干,入黄丹团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日落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再用黑蜡、米醋相掺蒸多次,坚如铁石。澄泥砚主要泥土来自汾河湾中涤荡的绢袋中,泥沙中主要成份含有“金、钍、锌、铁、镍”等多种矿物质成份,其制作过程中主要掺以钡粉、雄黄、朱砂等多种成份,至于牛粪烧是否起到草木灰的作用,只有用化学手段去解决了。
  • 摘要: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也可以成为"之首")的歙砚,从其诞生直至今日,始终是文人学者的珍爱之物:因其美、因其用、因其独特,更因其与士子文人"习相近",干百年来,广受赞誉.然而,时过境迁,风俗流变,犹如画山水必与黄宾虹攀亲一样,当今真正读懂歙砚的人并非多数.罗纹是歙石石品中最大的一个类别。事实上,同一块歙石上粗细罗纹同时存在也是有的,但不是因为淌池的原因,而是石质结构形成的。应该说,“爪肤而縠里”是老龙尾罗纹歙砚的基本特征,歙砚是包括龙尾砚在内的所有“歙州”砚的统称。从历史、文化的高度来看,歙砚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品牌,她是“歙州”的,是中国的,而不独是安徽的,更不是江西的。失去了龙尾砚的歙砚“家庭”是不完整的家庭,而失去了歙砚这个,“娘”的龙尾砚肯定是最不幸的孩子。所以,在理解“爪肤而縠里”之类的特指时,切忌生搬硬套,更不能以“爪肤而縠里”作为判别歙砚与否的唯一标准。
  • 摘要:我国封建社会十分重视随葬习俗,人们"伺死如奉生",因此,历代文人用砚大多传不过三代.在藏砚界,人们习惯将唐宋歙砚称之为"高古歙砚";与明清砚相比,由于时空相隔久远,得之更加不易.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为编《西清砚谱》,曾颁诏"普天下收罗",可最后在该书中看到的唐宋歙砚只有可怜的几方;所以,过去除少数博物馆和大收藏家之外,普通藏家手里的唐宋歙砚十分珍稀.通常笔者在市场上淘砚遇到“有一眼”的老砚,从上手到确认为好的高古款砚通常要过以下“七关”。主要有定性分类,断代审型,赏饰断铭,过水闻味,听声找孔,鉴墨审锈,以及识残辨损。
  • 摘要:砚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历代文人心目中的图腾.可以肯定的说,在没有纸的时候就有了砚,甚至在未出现笔乃至墨的时候,砚就已经作为矿物颜料的研磨器被广泛使用了.文人耕耘于砚田,抒怀于砚田,寄情于砚田,是文人墨客的心灵家园,也是东方文人文化旅途的精神涅槃.而作为砚雕艺术延续生命的要素,历代文人更多的赋予了砚的砚铭,砚盒及拓片等形式的艺术魅力,如蓝天中的无数燧石,永恒闪烁在艺术的长河里,亘古不息.要充分认识和理解砚雕作品上的每一个画面的层次关系,正确处理好黑、白、灰三者的联系,“胸有画意”、“胆大心细”以便更好采用传拓这种古老的技艺,把砚雕艺术作品,图案,书画,铭文等内涵一一展现出来,从而达到砚雕艺术整体表现的更加完美。总之,砚以铭文、砚盒、拓片为媒,与文学结缘,相依相伴,天人合一。更多赋予砚的灵性,羽化了人们心中的品格情怀,成为超越时空的文化尤物。
  • 摘要:砚的原乡,如艺家一生之情侣,不朽、不雕。得一佳砚,对晤,赏心,互磨,厮守终老,流传于后世,可不宝哉?歙砚如金星、眉纹、罗纹一类,显现不同纹理色彩,配上天然形状,因物相形、浑厚朴实、师法自然,其间透着徽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方见尘,砚父草堂主人,1948年生于徽州款县,为人纯真,肝胆可见,潇洒超脱,风流调镜。方见尘说,艺术是表达一种感受,佛教中,“德山棒”、“临济喝”、“赵州茶”正是以机锋来阻断既有的思辨,从而开悟。方见尘砚雕中保留着本我的淳朴,在个体层面上保持着意会通彻,在材形的掌控中保留着绝少雕饰的天然品质。方见尘是身边真实可见的一块绝少雕琢的奇才,其将临界于实用、自然和本我的事物做了一番置换和挪用,使之别开悟道,意会情理,顿觉真妥。方见尘的砚雕不可多得,石破惊天,不拘一格得气象万千,是因为不可重复。而方见尘的砚雕,令文字显得多余和苍白。方见尘作品中融汇远古精神与当代审美观,无法归类于派别和主义,却又隶属于直觉把握,将深刻与华美融于一身。
  • 摘要:文人砚,一个砚林人热衷的话题.因为热哀,又因为贴上文人砚之标签,或能体现做砚的不同于凡俗,匠气,或由此便于在砚林多兴些热闹风浪,造出点不庸常的它响,有些人于是直接自封,说自己做的砚就是文人砚.文人砚,是文人的砚。这样的砚,砚里砚外蕴涵有文人风韵,文士气息,是具文化味,书卷气的一类砚。一方砚,要刻好,要下深入刻画的功夫。而文人砚,需要的却不仅是手头的那点技巧。更不是附庸风雅地在砚上刻几个文字,题几行小款,铭刻几个红印可以速成得来。文人砚,出淡雅,去陈腐,具的是素朴清新,文人心性,浸润着的是士人的斯文。高层面的文人砚,砚上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古代,就涉砚范围看,文人涉砚,应有做砚、设计砚、用砚、题铭砚几个方面。因为文人的介入,文人思想和理念的融入,古代一些砚的制作,淡化了刀工雕技,突出了人文色彩。不过,这种淡化,不能算作制砚工匠的有意而为,而是文人思想、观念进入砚中的作用使然。文人的这一作用,固然丰富了砚的文化内涵,促进了砚文化的发展,但是,由此产生出来的砚是否就是名副其实的文人砚,则应另当别论。
  • 摘要:朱彝尊书法多有传世,以隶书和楷书为主,此砚铭隶书比其传世隶书作品略微古拙,想来系朱氏当年信笔所为。今人藏砚,砚的石质如何、是否发墨,已经不再是首选标准,因为现代的藏砚者多不擅书,擅书者多不磨墨。因此,古砚的收藏更看重她的历史底蕴、文物价值以及雕刻工艺,所以一方古砚是否有铭文成为当今藏砚界鉴赏古砚的不二选择。朱彝尊很喜欢藏砚,竹垞是他的号,林佶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古时候的文人喜欢通过互相赠送砚台来加强彼此之间的感情。朱彝尊擅书法,喜藏砚,在其《曝书亭集》卷六十一中收录的砚铭有四十六篇之多。林佶亦喜收藏和制砚,其师王士祯有爱砚情结,林佶曾为恩师收藏的“宣德下岩砚”“结绿砚”等藏砚题跋刻铭传世。
  • 摘要:古蝉形砚,充裕妙趣的蝉额,奇巧洞开的蝉眼,空灵深邃的砚池,浑圆饱满的蝉身,乃至砚背的突得怪异的三足,予很多制砚家,爱砚人有印象.蝉形砚,从形态看,长度,宽度,厚度以及大小体例恰好。以实用观,砚边,砚池,砚堂皆具,作为实用砚应具的深度、广度堪称合适。从构筑看,砚取蝉形入砚,以蝉为题,亦蝉亦砚,构筑饱满,张弛有度,可谓佳妙。而古代蝉形砚,最早出白何时?有说出自于宋,有说出自于明。蝉形砚,整体风貌是形意的,它代表古砚构筑上的一个高峰,是古砚中的神来之笔,鬼斧之作,堪称砚林中的精典,稀珍中的典范。蝉形砚,不大的一砚,生动,鲜活,虚怀,能容。以砚的本来说,一方砚,是要讲石质,要讲实在的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