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皮内连续缝合

皮内连续缝合

皮内连续缝合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72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外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篇、专利文献337545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卫生职业教育、现代医院、基层医学论坛等; 皮内连续缝合的相关文献由114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建军、何冬卉、李姣等。

皮内连续缝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37545 占比:99.98%

总计:337617篇

皮内连续缝合—发文趋势图

皮内连续缝合

-研究学者

  • 任建军
  • 何冬卉
  • 李姣
  • 李秀彦
  • 汪志敏
  • 王成香
  • 王汉和
  • 王磊
  • 翟青梅
  • 邱嫒和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亚妹; 王铁; 韩锦胜; 崔东晖; 鲁平平
    • 摘要: 目的探讨皮内连续缝合技术在低位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行低位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及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造口缝合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皮内连续缝合回肠造口,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回肠黏膜与皮肤间断缝合回肠造口。比较两组患者的造口手术时间、术后心理状态及造口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造口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造口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间断缝合技术相比,采用皮内连续缝合技术进行回肠造口可缩短造口手术时间,降低造口术相关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患者更容易接受。
    • 魏洪亮; 代志军
    • 摘要: 目的:探讨冻干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辅助皮内连续缝合技术在甲状腺癌手术切口处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科2018.1-2020.1住院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即分为观察组(冻干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辅助皮内连续缝合技术)、对照组(单纯行皮内连续缝合技术)两组,每组90例.比较两组切口治疗效果及瘢痕状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11%(82/90)显著高于对照组84.44%(7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SS和PO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冻干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辅助皮内连续缝合技术对甲状腺癌手术切口处理效果明显,并减轻了瘢痕增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 金焱; 钟兆玮; 董珍君
    • 摘要: 目的:分析剖宫产后采用不同缝合方式进行腹壁切口缝合的效果.方法:将笔者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行剖宫产分娩的21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其分娩后腹壁切口缝合方式将其分为皮下脂肪层间断缝合组(n=104)和皮下脂肪层不缝组(n=108),前者进行皮下脂肪层间断缝合,后者皮下脂肪层不缝,两组均进行皮内连续缝合,对比两组腹壁切口缝合效果.结果:皮下脂肪层不缝组缝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皮下脂肪层间断缝合组,缝合所需成本低于皮下脂肪层间断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皮下脂肪层不缝组VAS评分低于皮下脂肪层间断缝合组(P0.05).皮下脂肪层不缝组手术瘢痕满意率高于皮下脂肪层间断缝合组(P<0.05).结论:剖宫产后不进行皮下脂肪层缝合,能够增强产妇产后舒适度,提高其腹壁切口缝合满意度.
    • 汪锦学; 汪锦福; 汪锦幸
    • 摘要: 目的:对产钳助产会阴切口的皮内连续缝合与经皮间断缝合效果进行临床比较.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共选取于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进行产钳助产分娩的产妇共6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间断缝合方法,观察组采用皮内连续缝合方法.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3.7±7.5)m i n,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5.7±8.3)m i n,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6.2±2.7)d,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4.7±1.3)d,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产钳助产会阴切口临床治疗中,经皮间缝合临床治疗效果优于皮内连续缝合治疗效果,有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升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郭丽琴
    • 摘要: 目的:探讨会阴侧切伤口皮内连续缝合的体会。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140例会阴侧切伤口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其中参照组70例患者使用传统会阴侧切缝合术,治疗组70例患者采用可吸收缝合线连续皮内缝合,比较2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平均缝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与参照组比较均显著缩短(P <0.05);缝合时出血量和 VAS 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参照组(P <0.05);治疗组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参照组,其乙级愈合率低于参照组(P <0.05)。结论:会阴侧切伤口采用可吸收缝合线连续皮内缝合方法具有痛苦小、住院时间短、伤口愈合良好等优势,值得临床借鉴和积极推广使用。
    • 梅奇华
    • 摘要: 目的 研究比较剖宫产术中腹壁横切口两种不同缝合方法的切口愈合效果比较.方法?96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产妇分为两组,每组为48例.A组:30可吸收线,皮下脂肪层间断缝合3~4针,不缝合皮肤,皮肤钳钳夹3~5分钟对合皮肤,腹带加压切口48小时.B组:不缝合皮下脂肪层,仅3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皮肤.观察手术缝合时间、切口愈合不良反应、皮下脂肪液化、术后皮下硬结、切口瘢痕增生发生率.结果 第一组手术时间3 min,范围上下浮动3.4 min;第二组手术时间5 min,范围上下浮动4.6 min;第一组的切口缝合时长3 min,范围上下浮动1.5 min;第二组的切口缝合时长6.8 min,范围上下浮动1.6 min;第一组术后皮下硬结率0.057,第二组为0.486;因为上述数据p0.05,无统计学意义,例如术后发热、切口愈合程度等等.结论 改良式间切口缝合术,断缝合皮下组织,不缝合皮肤,具备的优势较多因在临床上应用该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母婴安全质量,值得推广.
    • 李姣
    • 摘要: 目的对比研究会阴切开缝合术中两种缝合方法的效果比较. 将同时期内行会阴切开缝合术的400 例初产妇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均采用可吸收合成缝线缝合会阴伤口;试验组在缝合皮肤过程中采用连续皮内缝合,简称内缝法.对照组皮肤层采用传统的丝线间断缝合法,简称外缝法.产后的治疗和护理均相同.对两组产妇的产后会阴伤口疼痛程度和伤口愈合情况以及首次起床活动时间和出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产妇产后的伤口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口愈合完好以及首次起床活动时间早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不同的缝合方法对切口的愈合影响较大〖1〗.结论:会阴皮肤连续皮内缝合方法临床效果优于传统丝线外缝,值得在临床推广.
    • 武红
    • 摘要: 目的:分析剖宫产腹部切口不同缝合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220例,观察组110例,采取可吸收肠线皮内缝合法进行缝合;对照组110例,采取丝线间断缝合法进行缝合。对2组手术切口缝合时间、切口愈合、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切口平均缝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手术采用可吸收缝线行皮内缝合,切口愈合良好,可缩短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徐琪
    • 摘要: 目的 对剖宫产手术中两种不同切口缝合法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进行剖宫产术的产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三针间断褥式缝合,观察组患者进行皮内连续缝合,对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切口缝合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内连续缝合具有较好的效果,切口的愈合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