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子宫妊娠
瘢痕子宫妊娠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413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392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母婴世界、基层医学论坛、医学信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九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2012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2016北京地区妇产科学专业学术年会等;瘢痕子宫妊娠的相关文献由58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坤、及艳芳、李敏等。
瘢痕子宫妊娠
-研究学者
- 刘坤
- 及艳芳
- 李敏
- 李雪
- 焦克芹
- 董文辉
- 韩丽丽
- 丁静华
- 付水平
- 任秋伟
- 何小萍
- 佘义梅
- 冀涛
- 冯永全
- 冯珀霖
- 刘小琼
- 刘春枝
- 刘春梅
- 刘汉顺
- 刘红
- 吕影
- 吴琼
- 尹航
- 师仰霞
- 廖晓红
- 张晓丽
- 徐君娜
- 徐慧芳
- 徐鹏
- 杨学红
- 杨慧霞
- 杨桂英
- 洪丽华
- 热依汗古丽·艾尔肯
- 王亚
- 王新彦
- 王方
- 王爽
- 王芬
- 王芳
- 王静
- 王鸽
- 胡春梅
- 胡艳红
- 蒋秀娟
- 谢慧君
- 谭晓涛
- 赫英东
- 赵洪浩
- 赵骏达
-
-
陈璐
-
-
摘要: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晚期瘢痕子宫再妊娠患者子宫肌层厚度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山东省临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妊娠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择80例非瘢痕子宫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经阴道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孕妇不同阶段子宫肌层厚度,并随访观察妊娠结局。将观察组分为妊娠结局正常组和妊娠结局不良组,比较两组孕妇子宫肌层厚度。结果两组孕妇孕38~40周子宫肌层厚度低于孕28~37周子宫肌层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结局不良组孕妇不同阶段子宫肌层厚度低于妊娠结局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子宫肌层厚度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经阴道超声检查测量子宫肌层厚度可用于评估瘢痕子宫妊娠结局,为临床制订治疗策略提供指导。
-
-
刘华磊
-
-
摘要: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01—2021-07于西平县人民医院产科行再次剖宫产的328例瘢痕子宫妊娠产妇。其中49例(14.94%)产妇依据术前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剖宫产术前24 h内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结果,拟诊为子宫前壁下段肌层缺失。均以术中观察测量结果为“金标准”,评价术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结果本研究49例产妇中,术前超声检测结果为:子宫前壁下段肌层缺失39例,肌层厚度正常10例。术中观察测量结果为:子宫前壁下段肌层缺失41例,肌层厚度正常8例。将术中测量肌层缺失作为阳性,肌层厚度正常作为阴性。以术中观察测量结果为“金标准”,术前腹部超声对子宫前壁下段肌层缺失检测的准确率为93.88(46/49),特异性为95.12(39/41),灵敏度为87.50(7/8)。阳性预测值为97.50%(39/40),阴性预测值为77.78%(7/9)。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行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对评估子宫前壁下段肌层缺失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有利于为产科医生选择分娩方式,预防相关分娩并发症提供可靠依据。应作为围产期保健的常规检查手段。
-
-
尹兆燕
-
-
摘要:
目的:分析经阴道超声与经腹部超声在瘢痕子宫妊娠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平邑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疑似瘢痕子宫妊娠患者80例,均予以经腹部和经阴道超声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诊断依据,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等。结果:经腹部超声诊断的敏感度为86.36%,特异度57.14%,准确度81.25%,阳性预测值90.48%,阴性预测值47.06%,经阴道超声诊断结果分别为87.88%、71.43%、85.00%、93.55%、55.56%,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联合检查的敏感度为98.48%,准确度96.25%,阴性预测值92.31%,与单纯经腹部超声或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瘢痕子宫妊娠诊断中,经腹部超声与经阴道超声均具有较好效果,将两者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提升临床诊断准确度和灵敏度,值得推广。
-
-
董丽英
-
-
摘要:
目的评估瘢痕子宫妊娠中晚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早期诊治。方法搜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12例瘢痕子宫妊娠中晚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2例患者中剖宫产瘢痕者11例(91.7%),子宫肌瘤剔除术所致瘢痕者1例(8.3%)。10例有明显腹痛(83.3%),6例(50.0%)产前B超检查提示异常。12例患者全部治愈,行子宫次全切除术2例(16.7%),行子宫修补术10例(83.3%);产后出血6例(50.0%,),失血性休克5例(41.7%),需输血治疗者8例(66.7%),无损伤周围脏器者。分娩活产新生儿9个(75.0%),轻度窒息2个(22.2%),重度窒息4个(44.4%),另有宫内死胎者3例(25.0%)。结论瘢痕子宫妊娠完全性子宫破裂的主要高危因素是剖宫产瘢痕,其次是胎盘植入。孕期加强B超及胎心监护可提高完全性子宫破裂的早期识别率,救治及时可优化母婴结局。
-
-
牛欣荣;
郭咏珺;
张浩
-
-
摘要: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妊娠孕妇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及诊断效果。方法:遴选时段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内80例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妊娠孕妇,所有孕妇均接受经阴道超声、经腹部超声检查,分析诊断结果,并评估分型诊断价值。结果:阴道超声对瘢痕子宫妊娠孕妇诊断准确率97.50%明显高于腹部超声诊断准确率88.75%(P0.05)。结论:对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妊娠孕妇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得到理想的诊断效果,诊断准确率高,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可靠、精准指导,同时有利于准确判定孕妇治疗效果。
-
-
丁静华;
赵洪浩
-
-
摘要:
目的:探究经阴道超声与经腹部超声诊断瘢痕子宫妊娠的临床效果及准确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100例疑似瘢痕子宫妊娠患者,分别采用经阴道超声与经腹部超声诊断,分析两种不同诊断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经阴道超声在不同分型中正确率为97.87%(92/94)、经腹部超声在不同分型中正确率为81.91%(77/94),经阴道超声诊断正确率高于经腹部超声。经阴道超声诊断敏感性为97.87%、特异性为100.00%、误诊率为0%、漏诊率1.06%。经腹部超声诊断敏感性为81.91%、特异性为66.67%、误诊率为33.33%、漏诊率18.09%。经阴道超声检查时间明显短于经腹部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与经腹部超声诊断瘢痕子宫妊娠的临床效果比较中,前者更具有优势,且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值得研究和推广。
-
-
-
徐希彩
-
-
摘要:
目的:探究人性化护理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瘢痕子宫妊娠护理中对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71例本院于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使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瘢痕子宫妊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与观察组(n=35),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外加人性化护理方法,对比两组的疼痛程度、护理满意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5.74±1.23)分低于对照组的(7.16±1.8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0,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80.00%)高于对照组(52.78%);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57%)明显低于对照组(30.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瘢痕子宫妊娠患者进行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效果较为显著.
-
-
徐慧芳
-
-
摘要:
目的:探究经阴道彩色B超诊断瘢痕子宫妊娠的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瘢痕子宫妊娠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经腹部彩色B超检查,实验组经阴道彩色B超检查,对两组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瘢痕子宫妊娠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误诊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妊娠患者接受经阴道彩色B超检查,能够较好对疾病鉴别诊断,更好指导患者接受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意义重大。
-
-
冉艳
-
-
摘要:
目的 研究瘢痕子宫妊娠患者人工流产术中应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2020年1月~2020年8月在我院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早孕瘢痕子宫患者中随机抽取88例,采用抽签方式将其平均分为参照组(采用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依托咪酯乳状注射液作为麻醉药物)与实验组(采用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依托咪酯乳状注射液、米非司酮片、米索前列醇片作为麻醉药物).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宫口扩张情况更优,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阴道流血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低、宫腔组织残留发生率更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两组差别较大(P<0.05).结论 瘢痕子宫妊娠患者人工流产术中应用米非司酮片联合米索前列醇片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宫腔组织残留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
-
- 《第九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产妇剖宫产是我国最常见的分娩方式之一.瘢痕子宫妊娠反复剖宫产的麻醉,国内外文献报道很少,对麻醉处理的研究不够深入.文章通过对瘢痕子宫妊娠剖宫产的调研和回顾性分析,发现存在麻醉方法选择、术中低血压和失血性休克、新生儿窒息和产妇转归等诸多临床问题,增加了剖宫产麻醉处理的困难和风险,如何有效预防和正确治疗是临床麻醉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现在瘢痕子宫剖宫产仍以椎管内麻醉为主,适用于择期剖宫产和循环功能稳定的产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与麻醉相关的风险,促进麻醉恢复,且产妇清醒可享受胎儿娩出的记忆,增加满意度。硬膜外麻醉仍是剖宫产的常用麻醉方法,尤其对镇痛分娩失败后行剖宫产者,该方法麻醉效果良好、麻醉平面易控制、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对母子安全可靠,且麻醉时食管下段—胃屏压相对恒定,利于防止反流误吸。妊娠过程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时为避免胎儿死亡或出现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必须进行积极治疗,如产妇改变体位、吸氧和监测胎心率等。对剖宫产娩出的新生儿予以高级生命支持,急救人员分工合作,一个人设法保持气道通畅,并备好呼吸支持设备,另一人作好施行胸外心脏按压的准备,第三人保障静脉通道,以便输液或用药,第四人负责产妇的安全,协助救治新生儿。加强围术期处理,改善产妇转归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首先是增强风险意识,加强术前评估,其次是提高麻醉质量,确保医疗安全。麻醉期间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做到三个“及时”,即及时发现预兆,及时呼叫救援和及时抢救治疗,只要处置恰当,绝大多数产妇都可转危为安。
-
-
-
赫英东;
时春艳;
杨慧霞
- 《2016北京地区妇产科学专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目的是探讨瘢痕子宫患者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以便临床上更好的预判和处理这类产科重症.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以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发生的6例围产期子宫破裂患者,分析其风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妊娠结局情况.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瘫痕子宫妊娠复杂性日益提高,临床表现日趋多样化。鉴于尚不能很好的预测瘫痕子宫患者妊娠期子宫破裂的发生,临床工作中首先应致力于降低初次剖宫产率,同时,严格管理育龄期女性子宫体部手术的手术指征并提高手术技巧。瘫痕子宫妊娠女性,妊娠期间应进行严密的观测,并制定个体化的分娩方案,以早期识别和处理子宫破裂的发生,改善患者母儿预后。
-
-
赫英东;
时春艳;
杨慧霞
- 《2016北京地区妇产科学专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目的是探讨瘢痕子宫患者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以便临床上更好的预判和处理这类产科重症.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以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发生的6例围产期子宫破裂患者,分析其风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妊娠结局情况.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瘫痕子宫妊娠复杂性日益提高,临床表现日趋多样化。鉴于尚不能很好的预测瘫痕子宫患者妊娠期子宫破裂的发生,临床工作中首先应致力于降低初次剖宫产率,同时,严格管理育龄期女性子宫体部手术的手术指征并提高手术技巧。瘫痕子宫妊娠女性,妊娠期间应进行严密的观测,并制定个体化的分娩方案,以早期识别和处理子宫破裂的发生,改善患者母儿预后。
-
-
赫英东;
时春艳;
杨慧霞
- 《2016北京地区妇产科学专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目的是探讨瘢痕子宫患者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以便临床上更好的预判和处理这类产科重症.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以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发生的6例围产期子宫破裂患者,分析其风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妊娠结局情况.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瘫痕子宫妊娠复杂性日益提高,临床表现日趋多样化。鉴于尚不能很好的预测瘫痕子宫患者妊娠期子宫破裂的发生,临床工作中首先应致力于降低初次剖宫产率,同时,严格管理育龄期女性子宫体部手术的手术指征并提高手术技巧。瘫痕子宫妊娠女性,妊娠期间应进行严密的观测,并制定个体化的分娩方案,以早期识别和处理子宫破裂的发生,改善患者母儿预后。
-
-
赫英东;
时春艳;
杨慧霞
- 《2016北京地区妇产科学专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目的是探讨瘢痕子宫患者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以便临床上更好的预判和处理这类产科重症.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以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发生的6例围产期子宫破裂患者,分析其风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妊娠结局情况.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瘫痕子宫妊娠复杂性日益提高,临床表现日趋多样化。鉴于尚不能很好的预测瘫痕子宫患者妊娠期子宫破裂的发生,临床工作中首先应致力于降低初次剖宫产率,同时,严格管理育龄期女性子宫体部手术的手术指征并提高手术技巧。瘫痕子宫妊娠女性,妊娠期间应进行严密的观测,并制定个体化的分娩方案,以早期识别和处理子宫破裂的发生,改善患者母儿预后。
-
-
蔡晓辉;
蔺莉
- 《2016北京地区妇产科学专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围产结局. 方法:对本院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就诊的197例瘢痕子宫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选择性重复剖宫产(ERCD)129例,剖宫产率74.62%,68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OLAC),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VBAC)50例,成功率73.53%.VBAC组胎儿估计体重较小、产后出血量多、骨盆出口宽、宫颈评分高、住院天数少、新生儿转儿科率高,与ERC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VBAC与中转剖宫产两组,此次分娩距上次剖宫产时间VBAC组较短,自然临产率稍高.VBAC组第一产程(6.37±2.12)小时,第二产程(26.95±15.00)分钟,第三产程平均(5.17±1.41)分钟,均在正常产程范围内.本资料中无子宫破裂发生,但有子宫不全破裂9例. 结论:严格选择适应症,瘫痕子宫产妇阴道试产是可行且安全的,自然临产及宫颈评分高的患者更容易阴道分娩成功,且产程正常。
-
-
蔡晓辉;
蔺莉
- 《2016北京地区妇产科学专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围产结局. 方法:对本院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就诊的197例瘢痕子宫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选择性重复剖宫产(ERCD)129例,剖宫产率74.62%,68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OLAC),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VBAC)50例,成功率73.53%.VBAC组胎儿估计体重较小、产后出血量多、骨盆出口宽、宫颈评分高、住院天数少、新生儿转儿科率高,与ERC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VBAC与中转剖宫产两组,此次分娩距上次剖宫产时间VBAC组较短,自然临产率稍高.VBAC组第一产程(6.37±2.12)小时,第二产程(26.95±15.00)分钟,第三产程平均(5.17±1.41)分钟,均在正常产程范围内.本资料中无子宫破裂发生,但有子宫不全破裂9例. 结论:严格选择适应症,瘫痕子宫产妇阴道试产是可行且安全的,自然临产及宫颈评分高的患者更容易阴道分娩成功,且产程正常。
-
-
蔡晓辉;
蔺莉
- 《2016北京地区妇产科学专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围产结局. 方法:对本院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就诊的197例瘢痕子宫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选择性重复剖宫产(ERCD)129例,剖宫产率74.62%,68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OLAC),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VBAC)50例,成功率73.53%.VBAC组胎儿估计体重较小、产后出血量多、骨盆出口宽、宫颈评分高、住院天数少、新生儿转儿科率高,与ERC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VBAC与中转剖宫产两组,此次分娩距上次剖宫产时间VBAC组较短,自然临产率稍高.VBAC组第一产程(6.37±2.12)小时,第二产程(26.95±15.00)分钟,第三产程平均(5.17±1.41)分钟,均在正常产程范围内.本资料中无子宫破裂发生,但有子宫不全破裂9例. 结论:严格选择适应症,瘫痕子宫产妇阴道试产是可行且安全的,自然临产及宫颈评分高的患者更容易阴道分娩成功,且产程正常。
-
-
蔡晓辉;
蔺莉
- 《2016北京地区妇产科学专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围产结局. 方法:对本院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就诊的197例瘢痕子宫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选择性重复剖宫产(ERCD)129例,剖宫产率74.62%,68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OLAC),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VBAC)50例,成功率73.53%.VBAC组胎儿估计体重较小、产后出血量多、骨盆出口宽、宫颈评分高、住院天数少、新生儿转儿科率高,与ERC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VBAC与中转剖宫产两组,此次分娩距上次剖宫产时间VBAC组较短,自然临产率稍高.VBAC组第一产程(6.37±2.12)小时,第二产程(26.95±15.00)分钟,第三产程平均(5.17±1.41)分钟,均在正常产程范围内.本资料中无子宫破裂发生,但有子宫不全破裂9例. 结论:严格选择适应症,瘫痕子宫产妇阴道试产是可行且安全的,自然临产及宫颈评分高的患者更容易阴道分娩成功,且产程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