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病人转送

病人转送

病人转送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特种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8434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中华护理杂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手术部(室)、消毒供应中心(室)感染控制与规范管理学术研讨会等;病人转送的相关文献由41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军根、李峰、柴家科等。

病人转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0.7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434 占比:99.24%

总计:18575篇

病人转送—发文趋势图

病人转送

-研究学者

  • 张军根
  • 李峰
  • 柴家科
  • 金凤竹
  • 高燕红
  • 万林
  • 侯世科
  • 刘国云
  • 刘茹月
  • 刘金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莹; 马立霜; 刘超; 魏延栋; 李景娜; 赵云龙; 张艳霞; 张悦
    • 摘要: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的转运救治机制与临床实践效果。方法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与北京市及周边地区8家产前诊断中心建立合作网,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合作网接受产前咨询的CDH孕妇为研究对象。产前转运救治机制包括:产前以新生儿外科与产科为主导,协同超声影像科、遗传科组成专家小组进行不定期多学科会诊,对产前发现畸形患儿的诊断与预后进行评估;同时对分娩时间、分娩方式、出生后处置及转运、治疗等问题进行商讨,初步确定病情危重程度,分析出生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最优个性化诊疗方案。结果共88例CDH孕妇接受产前咨询,最终经绿色通道转运收治63例。63例中,男41例,女22例;足月儿52例,早产儿11例(中位出生胎龄34周);出生体重(2978.73±607.69)g;产时气管插管22例(34.9%),产房内高频呼吸机辅助呼吸22例(34.9%)。9例二氧化碳分压大于70 mmHg,54例小于70 mmHg。产前评估为重度CDH 31例,中度CDH 32例。产前诊断孕周(27.69±5.33)周。左侧膈疝53例,右侧膈疝10例。肝脏疝入15例。58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存活率为87.9%(51/58);5例产前评估为极重度膈疝,出生后虽经全面抢救仍无法改变呼吸循环衰竭状态而死亡。58例采用手术治疗的患儿中,开放手术8例(13.8%),腔镜手术50例(86.2%);无疝囊35例,有疝囊23例;术中发现B级缺损20例(34.5%),C级和D级缺损共38例(65.5%)。使用补片修补膈肌者占10.3%(6/58)。结论先天性膈疝治疗水平的提升有赖于产科、儿科密切合作。新生儿外科专业转运团队在产前参与诊断和评估、产时进驻产房共同完成生后抢救及转运工作、以及后续有效的手术治疗和围术期管理,对改善先天性膈疝患者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 洪慧; 闫丹萍; 王钰炜; 张瑞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流程的优化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依据急诊相关处置流程,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流程,相关科室将优化卒中流程应用于临床工作。便利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3月,浙江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入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试验组,2020年4月-9月急诊入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优化卒中流程,包括快速识别并高效预检分诊、专区专团队管理、物品环绕式“三定”管理、最高外勤等级和溶栓空间前移。收集并比较两组各救治环节耗时、静脉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3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试验组65例,对照组69例。试验组急诊入院到完成血标本送检耗时6.0(5.0,8.0)min,低于对照组6.0(5.5,10.5)min;试验组急诊室滞留时间8.0(6.0,9.0)min,低于对照组11.0(9.0,14.0)min;试验组入院至开始溶栓耗时41.0(29.5,50.0)min,低于对照组55.0(41.5,70.5)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优化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流程,有助于缩短患者入院至溶栓治疗的时间,以及急诊滞留时间。
    • 姜琳; 封海霞; 李昉
    • 摘要: 目的了解转运团队对高危新生儿院际转运的突发事件及危险因素的主观认识,为后续制订和完善高危新生儿院际转运安全防范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3所省级新生儿救治中心的22名转运团队成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NVivo 11.0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形成2个主题及对应的11个副主题:院际转运的突发事件(机械故障、物品配备不全、转诊医院病情预判与实际不一致、严重病情变化、交通意外);院际转运的危险因素(外部因素、综合素质、病人因素、仪器设备、人力调配、职业防护)。结论高危新生儿院际转运突发事件多、风险类型复杂,需要考量多项因素,建立健全风险防范策略,保障转运安全。
    • 冯洁惠; 徐建宁; 朱旭菁; 潘英; 盛运云; 尤奥林
    • 摘要: 目的设计并应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执行单,以提升转运安全。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及半结构式访谈形成心血管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执行单初稿;运用德尔菲法对12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形成心血管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执行单,并对执行单进行信效度评价。便利选取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各1个护理单元,2021年9月-10月67例次转运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11月-12月72例次转运患者为试验组。试验组在常规转运的基础上采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执行单,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护理。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转运用时的差异。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11、0.856;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363和0.387(P<0.05);执行单各条目Kappa值为0.733~1.000,平均为0.803(P<0.05);执行单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0.810~1.000,整体内容效度指数为0.912。设计的心血管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执行单包含6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50项三级指标。临床应用后,试验组转运期间部分病情/技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前准备用时及途中用时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血管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执行单较为科学、可靠,可缩短转运用时,有助于转运关键环节的有效落实,进而提升转运安全。
    • 夏姗姗; 丁亚平; 金余瑜; 童祥飞; 倪燕; 石玉沄
    • 摘要: 交接是将患儿的临床数据转移给另一位医护人员或专业团队,包括对患儿特殊信息的讨论及医疗、护理责权的转移。环境干扰、患儿病情复杂、医护人员文化差异、临床专业差异等可能会影响交接信息的全面性,应通过标准化工具来指导沟通。该文综述了4种常用的儿科患者病情交接工具,各交接工具侧重点有所差异,难以满足不同情境下的交接需求,建议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应用。
    • 李梅; 金静芬
    • 摘要: 总结了院内转运的相关概念及院内转运安全性的研究现状,并分别从患者和护士角度对院内转运安全性的影响因素和改进措施进行阐述,为提高院内转运护患双方安全性提供依据.
    • 刘茹月; 黄素芳; 肖亚茹; 李咪琪
    • 摘要: 许多医院医疗设备和技术有限,多数疑诊或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后需转诊到上级医院治疗.本文从主动脉夹层患者转诊的危险因素、转诊前的风险评估和转诊过程中的安全管理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医护人员及管理者制订适合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转诊方案提供借鉴.
    • 林月娟; 蔡美玲; 杨雅娟; 林华龙; 邹燕舞; 王玉莲; 甘增; 蔡惠贞
    • 摘要: 目的 研制并应用一种方便医护人员使用的ICU患者转运医疗设备专用车.方法 根据转运所需设备数量、转运床及电梯空间大小设计一款转运医疗设备专用车.将2018年6月—2020年12月转运的1347例ICU患者为试验组,采用设计制作的转运医疗设备专用车进行转运;2018年3月—5月转运的235例ICU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方法,即转运患者时所需携带仪器物品放置于转运床或平车上.比较两组转运过程中缺陷发生率、备物时间、搬物时间等.结果 试验组患者转运缺陷发生率为15.07%,低于对照组的78.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备物时间、患者到达检查科室搬物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制转运医疗设备专用车操作简便,能够降低转运缺陷发生率,缩短送检时间,提高转运效率,保障ICU患者安全.
    • 刘茹月; 黄素芳; 肖亚茹; 李咪琪
    • 摘要: 许多医院医疗设备和技术有限,多数疑诊或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后需转诊到上级医院治疗。本文从主动脉夹层患者转诊的危险因素、转诊前的风险评估和转诊过程中的安全管理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医护人员及管理者制订适合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转诊方案提供借鉴。
    • 李晋; 李桂云; 张冉
    • 摘要: 目的 构建ICU患者院内远距离转运位点划分方案,并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针对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专家会议法对ICU患者院内转运方案进行优化.将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1月—4月收治在ICU实施院内转运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20年5月—12月收治在ICU实施院内转运的83例患者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转运前后病情变化、管路堵塞及脱落发生率、设备故障发生率.结果 实施院内转运方案后,两组心率波动发生率(试验组6.0%,对照组18.3%)、血压波动发生率(试验组4.8%,对照组15.0%)、SpO2变化率(试验组2.4%,对照组13.3%)、管路堵塞及脱落发生率(试验组2.4%,对照组13.3%)、设备故障发生率(试验组0,对照组8.3%)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患者院内远距离转运位点划分方案可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