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妇女
留守妇女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739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农业经济、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731篇;相关期刊453种,包括法制与社会、中国妇运、妇女研究论丛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13年研讨会、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等;留守妇女的相关文献由89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惠芳、许传新、戴黔等。
留守妇女
-研究学者
- 吴惠芳
- 许传新
- 戴黔
- 凌文杰
- 叶敬忠
- 司汉武
- 孙金华
- 张勇
- 张红
- 张艳
- 朱海忠
- 李昌俊
- 杨洋
- 杨雯婷
- 王俊文
- 王微
- 贾东立
- 赵柯
- 陈敏
- 黄粹
- 任军利
- 余超
- 侯文秀
- 冯升
- 刘九菊
- 刘朱婴
- 刘福利
- 刘筱红
- 刘胜楠
- 古婷婷
- 叶春燕
- 吕芳
- 吴国平
- 吴永强
- 吴琼
- 周中秋
- 周神青
- 孙山
- 宋艳丽
- 宫敏燕
- 尹超
- 崔显艳
- 张丽文
- 张悦
- 张鹏飞
- 徐迅雷
- 方格子
- 施远涛
- 曹琪
- 朱善杰
-
-
巨澜;
王雅斐
-
-
摘要: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需要激发农村留守妇女的内生动力。本文通过在甘肃脱贫摘帽村落的走访,对不同类型留守妇女的留守原因及留守任务的基本了解,总结了三个变化和三个困境。这些变化与困境不同程度制约着她们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由于外在赋能机制的欠缺,限制着其内生动力的激发。
-
-
宋莎莎;
涂燊
-
-
摘要: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农村地区的男性劳动力迁徙到城市,导致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农村留守妇女普遍存在孤独感、不安全感、抑郁与焦虑三个常见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受夫妻关系状态变化、生活压力、社会支持三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
-
-
邱莉;
刘军
-
-
摘要:
今年30岁的周世红,家住陕西省宁陕县四亩地镇严家坪村。她领办的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梨子园养蜂专业合作社是宁陕县首批参与和承接农村“三变”改革示范基地和安康市巾帼创业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合作社配套建成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中蜂繁育基地等设施,现有种质蜂群3000余箱,年新增蜂群1000余箱,年产优质生态蜜3万余公斤,收购生态蜜2万余公斤,年销售收入500余万元。现有成员115户403人,直接带动妇女成员280人、残疾人成员151人;通过技术指导与产品回收,间接带动留守妇女214人,带动她们增收致富。2017年,周世红获得“陕西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9年荣获“陕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为陕西省2017年度脱贫致富带头人,2020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优秀农民工”,2022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
-
匡立波;
周双娥
-
-
摘要:
当前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农民的主体性还未充分彰显,“政府干,群众看”现象屡见不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仅靠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无法取得长期效果,必须动员农民积极参与。从湘西北F村的实践来看,由舞蹈队发展而来的“人居环境整治妇女先锋队”重塑了农村公共空间,提升了留守妇女的话语权,彰显了农村女性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比较优势。因此,培育女性自组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建构女性参与社区治理的家庭支持体系,不仅能够提升她们对村庄的认同感,充分激发出环境治理的巾帼力量,还能有效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困境。
-
-
张忠喜
-
-
摘要:
《吃一碗茶》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国移民在美国生活的作品,其在美国华裔文学中有其重要的地位。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单身汉社会的主人公,对于仍然生活在国内的人物研究较少,《吃一碗茶》中留守在乡村的妇女们面对丈夫在外,独自支撑家庭生活的现实,留守妇女“金山妇”的形象渊源与生存困境成为时代的代表,揭露华人移民进程中农村留守妇女的辛酸和困境。
-
-
朱香香
-
-
摘要: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战略的提出,为留守妇女就业升级带来契机。但该群体仍面临就业信心不足、竞争能力弱、非农产业转移滞后、岗位供给匮乏、就业权益受损等高质量就业困境。基于增权理论,对农村留守妇女从业困境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从心理增权、能力增权、环境增权三重维度出发,提出健康就业心理塑造、社会组织助力能力增强、政府主导下岗位换代升级的留守妇女就业转型策略,以期提升留守妇女的就业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
-
曾玉芬;
邓志英;
黄瀚琪
-
-
摘要: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关爱服务体系是强化农村基层建设的有力举措。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湘潭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堪忧、教育问题不够重视、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低且受传统思想影响深、文化生活缺乏、精神压力大等问题,提出建设心理咨询室、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给妇女因地制宜创造就业机会、加强村级妇女组织建设、丰富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等措施来完善湘潭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关爱服务体系建设。
-
-
赵宇新
-
-
摘要:
自1988年成立以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妇基会)致力于维护妇女权益、提高妇女素质、促进妇女发展,关心贫困妇女、残疾妇女、留守妇女等困难妇女,为促进女性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
董怡琳
-
-
摘要: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不少在外务工的农村青年选择返乡开设工厂。返乡青年正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基于对山东、河南七个乡镇返乡青年的研究发现,返乡创业是青年顺应产业转移趋势、基于回归家庭与维持生计相结合的微观主体动因作出的选择。但他们的经营实践面临双重困境,具体表现为乡村工人的强流动性特征限制工厂发展,青年自身能动性有限使其难以从困境中突围。以政治经济学四大关键问题为突破口探究困境成因,乡村工人具有“退出成本低”的结构性力量,对其控制力弱是青年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深层原因则在于转移产业与乡村的结构性矛盾。政府应该提供政策支持,引导返乡青年摆脱困境,实现更高质量的创业与发展。
-
-
黄蓉;
涂刚;
赵慧敏;
蔡碧云
-
-
摘要:
宜春市上高县:解锁家门口就业新技能"早想着找一个既能挣钱,又不耽误活计的挣钱法子,在家就能做插花,还可以补贴家用。"在江西省上高县,小小的插花手工培训受到广大农村社区妇女的欢迎。手工插花工艺方便灵活、易于学习和操作,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发展妇女插花产业,让留守妇女有事做、有钱赚、好就业。
-
-
张艳
- 《第八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伴随农村社会的快速变迁,农村社会秩序重组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观念已经淡化,留守妇女在填补“权利空间”时遭遇“职务性别化”等参政困境.在农村政治场域里,政府政治动员逻辑、农民理性选择逻辑和基层组织权力运作逻辑共同展现了留守妇女参政的性别文化再生产过程:“去性别化”的制度话语在运作过程中隐蔽于日常话语体系下,留守家庭男女性别分工秩序重组后生产出新的性别文化,消弭了制度与文化之间的“断裂”,村级组织经过“职务性别化”的权力运作又将留守妇女置于乡村权力结构的边缘地位.农村留守妇女参政行为被置于“去性别化”、“性别秩序重组”、“职务性别化”的性别权力话语体系内,为展示了乡村政治生活下的社会性别分工与社会性别文化图景.
-
-
邹勤俭
- 《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13年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男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从而衍生出"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当下,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环境下,开拓创新,开展延伸服务,关注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她们提高社会生存能力,责无旁贷。通过加强宣传,建立农村图书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留守妇女参与全民阅读;建立留守妇女服务档案,了解她们的阅读需求,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为留守妇女的子女开展学习辅导;为留守妇女展开劳动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帮助她们创业增收;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丰富她们的精神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