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状痔

环状痔

环状痔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8353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现代医院、中国民间疗法、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换届与学术研讨会暨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结直肠外科论坛、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等;环状痔的相关文献由29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卫东、张羽、沈路等。

环状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1.41%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8353 占比:98.46%

总计:8484篇

环状痔—发文趋势图

环状痔

-研究学者

  • 张卫东
  • 张羽
  • 沈路
  • 温小一
  • 王强
  • 祝喜彬
  • 刘涛
  • 刘艳
  • 吴青眉
  • 周运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桂祥; 徐丽; 周衍照; 张桂欣; 陶可涛; 赵鸿志; 袁德玺; 张增强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错层大“C”形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SC-TST)和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治疗环状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月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和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148例环状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74,采用SC-TST治疗)和对照组(n=74,采用PPH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术后2周肛门坠胀感、再出血,术后3个月直肠肛门狭窄、吻合钉残留)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5个月均无复发病例。两组术后2周肛门坠胀感、再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直肠肛门狭窄、吻合钉残留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PPH相比,SC-TST治疗环状痔的临床疗效相当,在不增加术后肛门坠胀感、再出血的发生率的同时,可有效降低术后直肠肛门狭窄、吻合钉残留的发生率和减少复发,但手术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多。
    • 王其; 欧阳军; 王蒙; 张志恒; 张瑜
    • 摘要: 目的 探讨开环式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治疗环状痔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安徽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接诊的100例环状痔患者诊疗情况,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PH治疗,观察组给予开环式PPH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及围术期情况,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高压带长度的变化,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恢复工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高压带长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环式PPH治疗环状痔患者效果明显,可有效促进肛门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应用推广.
    • 杨芯; 姚敏娟; 曾宪明; 李高峰
    • 摘要: 目的 比较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PPH)与传统切除手术(外剥内扎)治疗环状痔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东莞市企石医院收治的100例环状痔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切除手术治疗,研究组接受PPH术治疗.分析两组环状痔患者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手术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环状痔患者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研究组环状痔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环状痔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环状痔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环状痔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环状痔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对照组环状痔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研究组环状痔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环状痔患者采取PPH手术治疗,相比传统切除手术治疗,效果更为理想,能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 徐正奎
    •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PPH联合改良的外剥内扎术在环状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意义.方法 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环状痔患者中,选取25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128例接受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患者纳入传统组,另外128例接受PPH联合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治疗效果、康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术后疼痛(VAS)评分、疼痛消失时间值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传统组(P<0.05),治疗有效率高于传统组(P<0.05),康复时间短于传统组(P<0.05).结论 PPH联合改良的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痔具有显著效果,且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 杨恩涛
    • 摘要: 目的: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PPH)与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痔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将本院肛肠科2017年10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8例环状混合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给予PPH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手术方式.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3%)显著高于对照组(83.3%),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6%(3/5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3.0%(7/54),P<0.05.结论:PPH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对比传统外剥内扎术手术效果更确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李渭华; 王文锋
    • 摘要: 目的 比较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和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痔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60例环状痔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传统外剥内扎术)和观察组(PPH术),各30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传统外剥内扎术和PPH术应用于环状痔患者中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PPH术有利于改善肛肠动力学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愈合,减轻疼痛感,但传统外剥内扎术可降低肛门坠胀的发生率.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适应证合理选择术式,确保治疗效果.
    • 陈怒戈; 李忠海; 郑少清; 肖团有
    • 摘要: 为探讨齿状环切联合套扎术治疗脱垂性环状痔的临床疗效,将180例脱垂性环状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对照A组和对照B组,各60例.分别采用齿状环切联合套扎术 、Milligan-Morgan术和PPH进行治疗,比较患者术后并发症 、临床指标 、复发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在术后出血 、肛门坠胀感 、创口愈合时间 、排便功能评分 、肛门外观 、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在术后肛缘水肿 、创口裂开 、复发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B组(P<0.05).结果表明,与传统术式比较,采用齿状环切加套扎术治疗脱垂性环状痔,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白景舒; 杨宇慎
    • 摘要: 目的 评估环状痔TST技术的吻合口安全距离,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临床已被确诊的环状痔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施行TST技术吻合,按吻合口位置分成距齿状线1.0~1.5 cm组30例、距齿状线1.5 ⒍ 2.0 cm组30例、距齿状线2.0~2.5 cm组30例和距齿状线2.5 ~ 3.0 cm组30例.采用术中主观评估法,观察TST发射过程中下腹痛、会阴部放射痛和腰痛情况;采用术后初期评估法,观察术后早期疼痛评分、水肿评分、坠胀感评分、排尿评分及排便评分情况;采用术后中后期评估法,结合肛门测压和动态排便造影,观察肛门失禁、吻合口狭窄和直肠粘膜脱垂情况,并了解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满意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TST技术吻合,其中1例距齿状线1.0~1.5 cm组患者因术后吻合口出血而行二次手术.术中主观评估法分析,发现距齿状线1.5~2.0cm组、距齿状线2.0~2.5cm组和距齿状线2.5~3.0cm组患者在TST发射过程中下腹痛、会阴部放射痛及腰痛发生率低于距齿状线1.0~1.5c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初期评估法分析,发现距齿状线1.5~2.0cm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水肿评分、坠胀感评分、排尿评分和排便评分明显优于距齿状线1.0~1.5cm组、距齿状线2.0~2.5 cm组和距齿状线2.5~3.0c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中后期评估法分析,发现距齿状线1.5~2.0cm组患者的肛门失禁、吻合口狭窄和直肠粘膜脱垂明显优于距齿状线1.0~1.5 cm组、距齿状线2.0~2.5cm组和距齿状线2.5~3.0cm组(均P<0.05).4组患者中距齿状线1.5~2.0 cm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满意度最佳,而距齿状线2.0~2.5cm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满意度随其后(均P< 0.05).结论 TST技术中距齿状线1.5~2.0 cm为吻合口最佳安全距离,其操作安全、可行,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崔富力
    • 摘要: 目的 比较内套外剥保留齿线术与外剥内扎术对环状痔创面愈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6-2020-01间虞城县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2例环状痔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行内套外剥保留齿线术的患者作为内套外剥组,将行外剥内扎术的患者作为外剥内扎组.比较2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内套外剥组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外剥内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套外剥保留齿线术治疗环状痔患者,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 李昕; 李佳楠; 郁强; 来丽霞; 马凰富; 王晏美
    • 摘要: 目的 比较横分纵扎术与外剥内扎术治疗内痔为Ⅲ~Ⅳ度的环状痔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住院的60例环状痔(内痔为Ⅲ~Ⅳ度)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取横分纵扎术,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的总有效率均为100%,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0天,治疗组术后残余外痔覆盖点位数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7天,治疗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创缘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横分纵扎术治疗内痔为Ⅲ~Ⅳ度的环状痔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在减轻术后疼痛、创缘水肿及减少外痔残留方面相比外剥内扎术有一定的应用优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