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熙宁变法

熙宁变法

熙宁变法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4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晋阳学刊、求索、中州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等;熙宁变法的相关文献由150位作者贡献,包括晏建怀、李存山、杨胜宽等。

熙宁变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55.1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134 占比:44.52%

总计:301篇

熙宁变法—发文趋势图

熙宁变法

-研究学者

  • 晏建怀
  • 李存山
  • 杨胜宽
  • 刘成国
  • 周牧辰
  • 唐骥
  • 巫极
  • 张丙革
  • 张建民
  • 徐春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永俊
    • 摘要: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嘉祐八年,王安石因母去世在回家奔丧的途中路过金陵,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被同时代的大文豪苏轼赞叹为“野狐狸精”。但在那场转变宋朝命运的“熙宁变法”中,王安石却完全没有苏轼赞誉的“野狐狸精”里“狐狸精”的妖、媚、忧,这位宰相大人倒是充分彰显出了“野”的张狂与恣意。
    • 李连秀
    • 摘要: 在宋神宗、王安石发起的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的熙宁变法中,福建泉州人吕惠卿以变法为己任,锐意变革,制定新法,力行新法,捍卫新法,是仅次于王安石的第二号人物。因而,吕惠卿的政治主张和政事活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代表性。变法实践集中反映了变法派对时代的体察和认识,展现了他们治国经邦的政治理想。熙宁变法虽归于失败,但变法派洞察社会弊病的卓见和变法实践的经验教训,至今仍富有启迪和借鉴意义。当我们把熙宁变法置于整个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历程来观察,亦不难看到这场变法所具有探索性和引领性的时代意义。
    • 马鹏飞
    • 摘要: 当前学者对《营造法式》的研究侧重于解读其记载的营造技术内容,对于其政治和社会层面的意义涉及较少。为何这部伟大的建筑法规会出现在北宋而不是其他朝代,以及其施行效果如何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宋代功利主义思想催生了包括熙宁变法、元丰改制在内的一系列旨在增强帝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政治社会改革。《营造法式》的出现与这些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负责编写《营造法式》的将作监是在元丰改制之后才重新设置的,这部法规的编纂历程与熙宁变法的兴废有着时间上的对应关系。《营造法式》颁布后,蔡京和宋徽宗掀起了一股大兴土木之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宋王朝的覆灭。《营造法式》中记载的系统性的建筑技术内容是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但这种发展背后的推动力却不是技术的进步,而是基于社会现实的政治诉求。
    • 袁承维
    • 摘要: 唐宋变革后,士人成为政治参与的主力,因对“理事关系”理解的不同,形成两种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他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处理问题。以北宋中期为例,朝廷苦于国用不足和兵农不修等问题,宋神宗即位后,重用王安石发动变法,由朝廷主导,将改革焦点放在打击既有豪强对资源的垄断。分别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为首,在汴京和洛阳聚集了两批士人,他们对如何改革时局形成了两种不同论述。在不同的学术倾向或政治态度的背后,反映了新入体制之士人协助君主和士绅阶层对资源的争夺。熙宁变法时的政策论争,大致便是源于此一背景。王安石和司马光论政的差异并不在于变革与反变革,而是变革幅度以及朝廷角色的设定不同。在“为与不为”的议题方面,王安石和司马光分别主张“主动”作为与“被动”作为;在“如何而为”的议题方面,王安石和司马光分别强调“扩张”和“节制”的行动策略。在熙宁变法的强兵政策中,两人大致维持一贯的特色。对保甲法的态度最能体现两人基于“理事关系”的思考和论政。
    • 肖芬
    • 摘要: 1北宋时期,有两场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一是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二是王安石发起的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持续的时间较短,规模不大,影响较小;王安石变法持续的时间较长,规模很大,影响深远。
    • 卢沁娴
    • 摘要: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一直被认为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内核和王安石本人个性的代表.自古至今,对这句话的评价由贬到褒,但实际上王安石从未有过"三不足"之言,后人对"三不足"的评价和意义附会很大程度上被政治原因所影响.厘清"三不足"之说的产生、流传过程以及后人的不同接受态度,并对流传中的特点和得失进行分析,才能够正确理解"三不足"之说的内涵."三不足"的意义近千年来被多重附会,剥离这些成见和附会之后可以看到一个更真实的王安石形象.
    • 邓建
    • 摘要: 宋代科举制度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策论地位的上升与稳固.宋初进士科考试虽然兼试诗赋与策论,但由于实行逐场去留之制,作为考试第一场的诗赋考试就成为最关键的一场,策论的地位明显劣于诗赋.至仁宗宝元年间,变逐场去留为并试四场、通校工拙,策论的地位变得与诗赋旗鼓相当.仁宗庆历年间,还实行过先考策论、再考诗赋的制度,这更明显说明了策论地位的上升.神宗熙宁变法,罢试诗赋,专以经义、策论定优劣,而尤以策论为重,至此策论的地位上升到顶点,诗赋则几近于熄.哲宗元祐年间,进士科分立诗赋与经义两科,两科之中,策论皆为必考科目,诗赋、策论的地位趋于平衡.高宗至宋末,虽曾有过合科之举,但最终仍定于以诗赋、经义两科取士,策论的地位终至稳固.在此背景下,作为科举教科书的《论学绳尺》应运而生.《论学绳尺》全书正文共10卷,收文156篇,作者大部分是科场折桂者.《论学绳尺》归纳总结了科场行文的"轨度"(包括体制、结构、程式、文法、定格等各个方面),力图让士子在举场之上有例可依、有规可循,其贡献不容抹煞.但其过于追求程式的固定化、模式化,对写作规律的探讨过于细密、琐碎,以致将一些本来文辞优美、情致丰赡的作品解析得支离破碎,忽视了文体本身的活跃因素,扼杀了广大士子的文学创造力,失之于过犹不及.
    • 章雪峰
    • 摘要: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变法主张,宋仁宗并未采纳。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驾崩,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王安石变法正式实施,史称“熙宁变法”。
    • 芦婷婷
    • 摘要: 北宋段缝墓志1924年出土于南京,出土不久即遭劫掠、毁佚,存世拓本较少.志文不仅是研究北宋名士段缝生平、仕宦和治绩的重要文献,而且详细记载了两起分别发生于北宋庆历、皇祐年间含山、永丰两县的盗案和命案审理过程,提供了北宋年间司法实践的真实案例.志文还对熙宁变法期间永兴县免役法的实际执行情况有详细记载,充分展现了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员、机构围绕免役法的执行反复较量与激烈博弈的过程.志文对段缝致仕时间和官阶的记载,充分体现了宋代官员分司制度和致仕制度的复杂性.志文对研究段缝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学者王安石的交游颇有助益.
    • 古麗巍
    • 摘要: 北宋神宗朝元豐時期的施政對其後歷史影響深遠.究其變化的端倪,即在熙寧、元豐之際.此期熙寧“中書權重”的局面被打破,宰執人選,宰執與宰屬、言事官的關係都發生了重大改變,中書權力被漸次拆解.政治目的即是使神宗本人成爲新法的主導者,同時要在新的人事結構下繼續推行新法.如何消除朝野對朝廷政局走向的疑議,避免朝臣在是否繼續推行新法之間摇擺,又能實現上述政治目的?這些矛盾、糾結及應對之方,使熙豐之際的歷史頗爲隱晦而複雜,也成爲元豐之政的先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