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顶底板
煤层顶底板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01395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今日科苑、黑龙江国土资源、地球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山东省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新形势下煤田地质工作发展论坛、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论坛、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论坛等;煤层顶底板的相关文献由271位作者贡献,包括魏久传、刘四新、姚宁平等。
煤层顶底板—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1395篇
占比:99.93%
总计:101470篇
煤层顶底板
-研究学者
- 魏久传
- 刘四新
- 姚宁平
- 孙新胜
- 宋梓豪
- 师素珍
- 庞国强
- 徐栓祥
- 王力
- 王毅
- 任勇杰
- 何庆宏
- 侯海兵
- 刘之的
- 刘厅
- 刘新田
- 刘海燕
- 刘金虎
- 吕大炜
- 吴伟涛
- 吴爱军
- 周文龙
- 姜硕
- 孙天玉
- 孙家兴
- 孙广京
- 孙文洁
- 孙梦帧
- 宋超
- 尹会永
- 尹智楠
- 崔涛
- 张伟杰
- 张俊文
- 张攀
- 张杰
- 张鑫
- 张鹏
- 徐吉钊
- 徐斌
- 朱将波
- 李云峰
- 李娟莉
- 李宏卿
- 李志明
- 李梦辉
- 李满堆
- 李素华
- 杜春应
- 杨胜利
-
-
陈品雄
-
-
摘要:
黔北地区的煤系地层顶底板为灰岩,顶板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长兴组和底板茅口组距煤层较近,距离不超过30m,深度在300~500m间。因此,采用高密度和其他方法不能满足深度要求,采用可控制人工场源的地球物理方法解决此问题。该方法信号强度大,野外采集数据质量高、重复性好,随机干扰、场源和地形影响小,可在强干扰区开展工作;同时其解释与处理方法简单、解释剖面横向分辨率高,具有不受高阻层屏蔽等优点。
-
-
郝丽萍;
王贵清;
常静春;
吴存艳;
胡博;
尚勇
-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晋西挠折带南端上古生界以陆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为主,自下而上发育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山西组和太原组各发育一套厚的煤层,煤层顶底板岩性复杂,储层有效性和流体性质识别困难。本文针对测井评价难点,分析煤层顶底板岩性灵敏曲线并研究了岩性精确判别方法;常规测井资料和阵列声波测井资料结合形成了气层识别方法;细分层位确定储层物性下限。综合利用测井资料形成了一套目标区块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储层有效性和流体性质识别方法,取得良好地质应用效果。
-
-
杨海平;
刘盛东;
杨彩;
章俊
-
-
摘要:
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深部复杂条件下开采的水害问题日益严重.复杂条件下煤层回采过程顶底板破坏动态监测对于工作面突水预测、采煤方法改进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并行电法监测技术,结合双模式电极数据采集方式,同时在采煤工作面进行煤层顶、底板全空间地电场特征监测研究,获得了煤层围岩顶底板采动前后电阻率及自然电位同步响应特征.研究表明:顶底板跨孔电阻率监测动态变化可以显示孔间电阻率随采煤工作面逐步推进的动态变化情况,可有效表征顶底板破坏带发育范围,同时顶板垮落造成的电阻率变化程度大于底板破裂引起的电阻率变化程度;自然电位数据可分辨顶、底板岩层及裂隙张合形态、以及破裂程度,研究区域内顶板自然电位值明显高于底板自然电位值,且顶板的破裂引起的自电位变化强度明显大于底板破裂引起的自电位变化.采用多参数对煤层顶底板采动破坏进行同步动态监测,对保障采动工作面安全回采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
-
刘四新;
宋梓豪;
程建远;
蒋必辞
-
-
摘要:
为了更好地在实际生产中识别煤层顶底板位置和对采掘有威胁的地质构造,验证钻孔雷达在煤矿井下探测的有效性,笔者根据时间域有限差分原理,基于gprMax2 D软件对煤矿井下钻孔雷达数据进行了模拟.建立了多频多煤层厚度的水平钻孔模型、多倾角下的倾斜钻孔模型、正断层模型、裂隙带模型、陷落柱模型和夹矸模型并得到相应数值模拟结果.结果表明,钻孔雷达能够识别顶底板位置并有效发现异常地质体;雷达中心频率在50~600 MHz时能够得到较好的探测结果且分辨率随频率升高而升高;斜钻孔对于顶底板识别影响较小;断层、裂隙带、陷落柱和夹矸等在数值结果中显示出了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实际生产中可为雷达剖面解释提供参照.总体上看,利用钻孔雷达对煤矿井下顶底板界面和特殊构造进行探测是可行的.
-
-
黄波;
郑启明;
宁淑媛;
石松林;
张建锋
-
-
摘要:
为评价煤层顶底板岩石对煤层水力压裂裂缝的影响,取煤及煤层顶底板岩芯开展岩石力学参数测试,获取煤和岩石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力学参数.将测试的岩芯深度归位至常规测井深度,测井响应标准化处理后,标定岩芯纵波时差、电阻率、自然伽玛值.分析煤、岩石力学参数与声波时差、电阻率、自然伽玛值的拟合关系,构建了基于多测井响应的岩石力学参数预测模型.采用预测模型计算煤、岩石力学参数及比值,评价煤层与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顶板岩石弹性模量一般是煤层的6倍以上,抗压强度一般是煤层的5倍以上;底板局部岩石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是煤层的5倍以上.煤层水力压裂裂缝容易控制在顶板之内,不易控制在底板之内,在研究区东南部,水力压裂裂缝容易窜至顶底板.
-
-
-
郭森林
-
-
摘要:
煤矿在巷道掘进过程中顶底板事故频发,对矿井的安全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纳林河二号煤矿作为一对新建矿井,面临更为严峻的顶底板稳定性问题.通过岩石质量指标(RQD),岩体质量系数法(Z值)和岩体质量指标法(M值)对主采的3-1上煤和3-1煤顶底板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然后分析了矿井面临的其他开采地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3-1上煤层顶板属于不稳定型顶板,其底板属于极软-松软(Ⅰ~Ⅱ)型底板;3-1煤层顶板以不稳定型为主,局部为中等稳定型顶板,底板属较软(Ⅲa)型底板;其他开采地质条件综合评定为中等类型.通过对矿井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其他开采条件分析,为煤层安全开采、巷道支护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
-
周建军
-
-
摘要:
为了研究矿井开采对煤层顶底板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矿井开采对煤层顶板的影响、矿井开采对煤层底板的影响,首先研究了矿井开采对顶板影响范围、计算了首采层开采对上覆岩层的塌陷范围;然后,研究了矿井开采对底板破坏范围,以新田煤矿4号煤层工作面为例,研究得出:采空区对上覆岩层影响形成的塌陷盆地最大边缘为采空区外9.748m;1401工作面回采对底板最大破坏深度71 m.研究为类似工程条件的开采对煤层顶底板影响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
-
赵明坤;
王海泉;
许军;
张义函
-
-
摘要:
为了解河南省二1煤层及其顶底板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评价煤系稀土元素资源潜力,对河南省11个煤田主要生产矿井进行刻槽取样,取得全层样品244个,采用ICP-MS法对样品中的稀土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全省二1煤层中稀土元素含量的平均值为119.75 mg/kg,其顶板平均含量为333.80 mg/kg,底板为328.49 mg/kg;各煤田煤中稀土元素含量差别较大,荥巩煤田最高为261.80 mg/kg,永夏煤田最低为78.74 mg/kg,相差的3.3倍;其含量变化受沉积环境控制,具有西高东低、南北波动特点;陕渑煤田和荥巩煤田部分二1煤层稀土元素有综合回收利用的价值.
-
-
-
张利文;
邵国良;
宋洋;
王玉婷;
张晨
- 《第七届全国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煤层气为自生自储型气藏,其保存条件直接决定了煤层气的富集特点.从沁水盆地樊庄区块612口生产井的顶底板岩性、埋深等与煤层含气量的分布关系入手,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因素及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1、良好的封盖条件可以减缓煤层气的散失,但当储层压力低于顶底板的突破压力时,顶底板将不再是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2、煤层的埋深与含气量呈正相关关系,埋藏深度越深,顶底板的封盖性也就越好;3、断层的发育破坏了顶底板的封盖性,造成断层附近煤层气的散失.樊庄区块煤层顶底板与其含气量的关系说明,在断层不发育的区域,顶底板泥岩厚度大、突破压力高和一定的埋深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
-
-
-
季煜;
邹冠贵
-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摘要:
在煤田勘探中,关于煤层顶底板岩性的预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论述基于模型的波阻抗反演数据体并提取沿层波阻抗切片的方法,结合钻井、测井等先验地质信息,分析煤层顶底板沿层波阻抗变化,得到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其变化趋势.并利用山西寺河矿区实际的地震数据和地质信息制作工区的波阻抗反演数据体,并在此基础上做沿目的煤层顶底板的切片,从而分析出目的煤层顶底板岩性的变化趋势及其稳定性,为以后的安全开采提供参考与帮助.
-
-
滕鑫淼;
毛为民;
石荣;
彭烈新
- 《首届油气井工程直属研究院学术报告会》
| 2016年
-
摘要:
随钻探层测距雷达是一种安装在钻头附近,实时测量钻具径向到地层分界面距离的随钻测量仪器.本文以煤层气钻井为研究对象,该系统可应用于测量煤层气水平井钻井过程中钻具距煤层顶底板的距离,有助于指导施工人员控制钻头始终穿行在煤储层中的最佳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煤储层的钻遇率和煤层气的采收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频电磁波在地层中传播与反射机理的随钻探层测距雷达技术,并重点对测量原理、测量方法、测距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室内实验进行验证.
-
-
张伟强;
路晓翠
- 《山东省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新形势下煤田地质工作发展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在东胜煤田区域采用TEM法对煤层顶底板含水层进行勘探,结合已知水文孔单位涌水量,结果表明该法不仅能圈定相对富水区范围,而且还能推测富水区内单位涌水量.通过对工作区内后续的16个水文孔的观察与研究,15个水文孔的单位涌水量与圈定的含水层的富水性相吻合,而测定最后1个水文孔水质浓度偏大,推测为局部泥岩过多,阻碍了地下水的连通性,从而影响了该水文孔的单位涌水量。这证明了TEM法在对顶底板含水层富水性评价中的可行性该区构造简单,地层倾角小于20。但是大多数工区内构造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多样,地形起伏多变,再加上TEM法本身的“覆盖效应”和“体积效应”,所以在对TEM后期资料解释过程中要综合全面分析,确定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才能保证成果的可靠。
-
-
王明山;
马会章;
雷玲玲
- 《山东省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新形势下煤田地质工作发展论坛》
| 2014年
-
摘要:
临淄区朱台勘查区岩浆岩普遍发育,对煤层煤质及平面分布有较大影响,都断层落差大于lOOOm。本区岩浆岩普遍发育,侵入层位包括二叠系和白垩系,由于岩浆岩对煤层的烘烤和接触变质作用,使煤层煤质发生较大变化。勘查区面积约60. 39km2。因此分析岩浆岩的侵入层位及层数,岩浆来源及通道以及岩浆岩的岩性及侵入时代,对正确划分各煤层煤质类型、不同煤类的分布及准确估算各煤类资源储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岩浆侵入到煤系地层中温度相当高,煤是可燃性有机岩,对温度的反映最敏感,最容易被岩浆侵入。岩浆侵入煤层顶底板一部分变为天然焦,一部分被岩浆烘烤变质成无烟煤、贫煤、1/2中粘煤。岩浆侵入煤层时,呈岩床状大片侵入,释放大量的热能,煤层埋藏较深,受热时间长,热量不易散发,高温岩浆使煤层发生热分解,同时释放大量气体,从而使煤层干流成焦或改变原来的物理、化学和工艺性能,丧失工业价值。根据煤质有关规范,9和10-2煤属于中灰分、低挥发分、中高全硫、高发热量和低磷,10-1煤为中灰分、低挥发分、中硫和低磷。岩浆侵入煤层使灰分和硫分含量增加,从而使煤质变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