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效率
灌溉效率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农业经济、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6463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科学与财富、农业开发与装备、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人水和谐暨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坛、第十届海峡两岸(内蒙古)科普论坛等;灌溉效率的相关文献由196位作者贡献,包括许迪、李益农、刘群昌等。
灌溉效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6463篇
占比:99.89%
总计:86559篇
灌溉效率
-研究学者
- 许迪
- 李益农
- 刘群昌
- 刘钰
- 原桂霞
- 吴文勇
- 孟凤轩
- 左英勇
- 常明
- 康绍忠
- 李亮
- 李忠华
- 李福祥
- 杨胜利
- 梁银丽
- 许翠平
- 谢香文
- 钟新才
- 马福生
- 高建凯
- A.
- AshrMS
- E.Lopez-Mata
- Khattak
- R.
- XU Jia
- 丁福俊
- 付文禹
- 任卓艺
- 伍靖伟
- 何全发
- 何富远
- 佟伟
- 佟伟力
- 侯求学
- 侯诗文
- 党微娟
- 党爱民
- 冯圣军
- 冶成祥
- 刘伟
- 刘彦飞
- 刘文朝
- 刘杏访
- 刘洋
- 刘献军
- 刘璐
- 刘红
- 刘辉
- 刘键
-
-
燕陆;
徐骏(图);
徐之;
曹一(图)
-
-
摘要:
精准喷灌助丰收只要设定好水量和时长,一按开关,自走式平移喷灌机就会自动均匀地喷洒水肥。山东省夏津县水资源不丰沛,便在节水上下足功夫,将地面灌溉改成小水喷灌,一亩地可节约一半水。节水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灌溉效率、降低了成本,为夏粮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
-
马丽
-
-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为了使农业发展也进入高效节能的时代,各国都在农业灌溉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以便更高效的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在这一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灌溉还是主要依靠人力手工劳动,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只在少部分农业科技发达的地区得到了应用,但应用水平还不高,大规模灌溉工程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还较为稀少。
-
-
张鸿洲
-
-
摘要: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能为农田提供足够的灌溉水资源。为了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需要加强建设管理,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引进一些新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水利工程的灌溉效率。
-
-
张景平
-
-
摘要:
本文从河西走廊传统水利活动的技术特点、干旱区特殊水文规律与耕作制度入手,对历史时期河西走廊讨赖河流域传统灌溉活动所需要的人力成本进行了分析.在"高人力成本、低物力成本"的传统技术条件、径流月际变化极大的水文条件以及灌溉时间与汛期重叠的耕作条件三方共同影响下,干旱区灌溉活动必须在短时间内集中投入大量人力方可完成基本灌溉活动.这决定了历史时期干旱区水资源开发中存在人力成本下限,即灌区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才能维持灌区的基本灌溉活动.干旱区水资源开发活动中人力成本下限的存在加剧了传统绿洲经济的脆弱性,集中表现在因战争原因造成人口大幅减少后经济恢复极为缓慢,并在明清以来加速落后于东部地区.
-
-
张翔;
王正丽
-
-
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各行各业,同时也直接的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可见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农业的灌溉技术以及灌溉效率直接的影响着农业的生产收益.在此主要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农学大型盆栽试验的可移动式灌溉装置,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详细的探讨.希望能够通过此种大型盆栽试验灌溉装置的广泛应用进一步的提高农学农业科研的灌溉效率及灌溉的可控性,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增添一份绵薄的力量.
-
-
王卫东
-
-
摘要:
为进一步优化农业灌溉系统结构,提高其智能化作业水平,将模块化的网络分层策略融入农田灌溉体系进行智慧化布局.以灌溉系统网络信道带宽、拥塞控制参数为主要切入点,对系统网络进行合理分层后建立控制模型,根据灌溉信息采集、网络数据传输特性要求,进行系统的硬件紧凑配置与软件功能设计,并展开智慧农业灌溉系统作业试验.结果 表明:该网络分层策略应用到灌溉系统,数据丢包率波动范围为0.33%~0.85%,满足灌溉系统的网络数据处理要求;经布局后的农业灌溉系统响应时间有效缩短且稳定性大大提高,整体的灌溉效率提高了9.18%,研究思路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
哈尼克孜·吐尼牙孜
-
-
摘要:
农田灌溉技术的发展使灌溉技术从原始的满足灌溉要求发展到要满足经济性、节水性、生态友好型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喀什地区伽师县农田水利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3种排灌模式的平面布置等特点,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明渠+明沟"排灌模式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范围,对河道及生态渠道的水资源均可以有效利用,同时满足干旱季节与洪涝季节排水的需求,实现多余灌溉用水的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管道+明沟"排灌模式在前述模式功能作用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土地的利用率及水资源的蒸发损失,管道中的低压输水可以有效提高水流速率;"管道+暗管"排灌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蒸发,使农田范围内灌溉更均匀,但成本会更高.本成果可为其他工程的灌溉模式布置提供参考.
-
-
崔世俊;
杨建新
-
-
摘要: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关系节水效率。由此,小型农田水利的设计务必要合理,渠道施工务必要规范。文下由此而展开论述,介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分析小型农田水利渠道设计、施工的原则及注意事项,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农田灌溉效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
-
侯诗文;
张朋杨;
李亮;
王世锋;
朱俊峰
-
-
摘要:
为了提高中国北方干旱缺水地区灌溉效率,设计一种机械可调式微滴头.为了探究不同工况下微滴头内部流场分布特性,采用CFD方法并选择标准k-ε模型对滴头内部流场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装配长度分别为1.5,3.0,4.5 mm,入口边界条件分别为10,30,50 kPa的滴头内部流场分布特性和滴头出入口流体物理参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装配长度的增加,微滴头内部消能室的空间体积逐渐减小,"死流区"空间比例逐渐减小,滴头内部杂质积累率降低;随着入口压力值的增大,流道内部流速值也不断增大,出口流体活跃性也逐渐增强.
-
-
常明
-
-
摘要:
农户非农就业已成为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而灌溉效率低下则是当前农户生产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结合超效率SBM模型评估农户灌溉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验证农户兼业对灌溉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农户兼业会通过多种路径影响灌溉效率,其综合效应表现为兼业程度会负向影响灌溉效率;打工型兼业程度显著负向影响灌溉效率,个体经营型兼业程度对灌溉效率的影响不显著;Ⅰ兼农户类型灌溉效率显著高于纯种植农户和Ⅱ兼农户类型。因此,政府在制定农业水权分配及水价调节等政策时,应考虑农户兼业差异化的影响。
-
-
-
-
-
-
-
徐嘉;
XU Jia
-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大幅度提高包括灌溉在内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对灌溉提出了“精准”和“科学”的要求,即灌水位置、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质量.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农业上普遍地系统应用的迅速推广,在我国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对于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竞争力、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农业信息化中的节水滴灌技术,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
徐嘉;
XU Jia
-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大幅度提高包括灌溉在内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对灌溉提出了“精准”和“科学”的要求,即灌水位置、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质量.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农业上普遍地系统应用的迅速推广,在我国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对于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竞争力、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农业信息化中的节水滴灌技术,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
徐嘉;
XU Jia
-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大幅度提高包括灌溉在内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对灌溉提出了“精准”和“科学”的要求,即灌水位置、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质量.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农业上普遍地系统应用的迅速推广,在我国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对于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竞争力、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农业信息化中的节水滴灌技术,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
徐嘉;
XU Jia
-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大幅度提高包括灌溉在内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对灌溉提出了“精准”和“科学”的要求,即灌水位置、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质量.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农业上普遍地系统应用的迅速推广,在我国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对于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竞争力、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农业信息化中的节水滴灌技术,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
史学斌;
石河子大学;
马孝义;
李恺
-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人水和谐暨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坛》
| 2005年
-
摘要:
本文通过不同土质冬小麦和果树地,进行畦田规格和灌水要素对水流推进和消退、灌水效率与灌水均匀度影响的田间试验,利用地面灌溉水流运动数学模型,对畦灌条件下最佳灌水要素组合进行模拟分析.其结果表明,地面灌溉模型可较好地模拟畦田水流运动.根据初始条件,模拟灌水效率、灌水均匀度,采用SPSS、Matlab软件统计分析,提出了合理的灌水技术要素组合.对所研究的砂壤土冬小麦地在1‰田面坡度条件下,畦长应以40m,单宽流量以7-9L/(s·m)为宜;对中壤土果树地1‰坡度条件下,畦长以50m,单宽流量以6.0L/(s·m)左右为宜;在5‰坡度条件下,畦长以90m,单宽流量以5.0L/(s·m)左右为宜.同时为达到较高的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畦田坡度不宜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