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淮北煤田

淮北煤田

淮北煤田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75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地质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14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宿州学院学报、安徽地质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七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年会、2006年煤矿灾害事故预测、预警及控制技术学术研讨会、2006年全国瓦斯地质学术年会等;淮北煤田的相关文献由17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桂建、刘文中、郑刘根等。

淮北煤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17.9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1.29%

专利文献>

论文:314 占比:80.72%

总计:389篇

淮北煤田—发文趋势图

淮北煤田

-研究学者

  • 刘桂建
  • 刘文中
  • 郑刘根
  • 冯松宝
  • 张浩原
  • 琚宜文
  • 侯泉林
  • 桂和荣
  • 薛翦
  • 车青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灿灿; 曹静; 赵景宇
    • 摘要: 为研究淮北煤田宿州矿区山西组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研究区山西组泥质岩主微量元素进行了测试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泥质岩中SiO_(2)、Al_(2)O_(3)质量分数较高,均值分别为62.67%、21.36%。山西组泥质岩中Sc、V、Cr、Ni、Zr、Th等元素相对后太古宙澳大利亚页岩富集,Ba、Ta、Rb、Sr、Nb等元素亏损。泥质岩中稀土元素富集,质量分数为242.4×10^(-6)~302.9×10^(-6),LREE/HREE为8.87~10.01,轻重稀土分异程度大,δEu为0.44~0.72,具有明显的负异常,δCe为0.96~1.14,显示为无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整体模式呈右倾型,相似于后太古宙澳大利亚页岩元素曲线,反映研究区泥质岩主要来源于上地壳。研究区泥质岩m(Al_(2)O_(3))/m(TiO_(2))为22.77~29.47,m(Cr)/m(Zr)为0.22~0.40,结合样品在Th/Sc-Zr/Sc、TiO_(2)-Ni、La/Th-Hf、La/Yb-REE等图解中的投影区域,表明研究区泥质岩物质组分主要来源于上地壳中的长英质岩石,具体为阴山古陆前寒武纪花岗岩。Th-Sc-Zr/10和La-Th-Sc构造环境判别图暗示研究区泥质岩源区为大陆岛弧构造环境。研究区泥质岩m(Sr)/m(Ba)为0.41~0.54,反映微咸水沉积环境;m(Sr)/m(Cu)为3.96~4.89,表明了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m(V)/m(V+Ni)为0.71~0.82,m(Ni)/m(Co)为1.94~3.55,m(Cu)/m(Zn)为0.34~0.71,暗示了沉积水体为厌氧环境、强还原环境,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淮北煤田宿州矿区山西组地层形成于河控三角洲环境,气候条件为温暖湿润,水体为半咸水-咸水。
    • 摘要: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淮北市因煤而生、因煤而兴,是中国闻名的煤炭资源型城市,2009年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近年来,政府大力改善生态、保护环境,淮北市从昔日的“乌金煤城”变成“生态美城”。城市的底色由黑变绿,资源型城市自带的“脏乱差”标签已难以寻觅。60多年前,“淮北煤田第一钻”在此开钻成功,开启了淮北煤田开发史。
    • 陈陆望; 王迎新; 欧庆华; 彭智宏; 陈逸飞; 李蕊瑞
    • 摘要: 近松散层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带沟通上覆含水层导致了顶板水害事故的发生.在其他开采因素相似时,工作面顶板覆岩结构的不同会致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出现较大差异.为此,通过收集淮北煤田17例近松散层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实测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利用一行两列向量对近松散层工作面顶板覆岩结构进行量化,并联合煤层采厚、煤层倾角、工作面斜长、开采深度、松散层厚度共计6个影响因素作为输入数据,实测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作为输出数据,依据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建立了考虑覆岩结构影响的近松散层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测模型.并将该预测模型应用于淮北煤田中的青东煤矿,经钻孔冲洗液漏失量与钻孔彩色电视观测验证,获得预测结果相对误差为3.3%,低于《"三下"开采规范》中经验公式计算误差19.2%.该方法为近松散层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合理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 陈陆望; 任星星; 张杰; 陈逸飞; 郑忻
    • 摘要: 随着浅部煤炭资源开采殆尽,华北型隐伏煤田的煤炭开采正逐步向深部发展,破坏了地下水系统原有平衡,以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从而使深部地下水动力条件和水化学特征发生改变。通过对淮北煤田石炭系太原组灰岩(简称"太灰")含水层地下水化学常规组分进行离子比例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该含水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形成作用及其控制因素,并选取淮北煤田南部的临涣矿区太灰含水层为研究示范,应用PHREEQC软件对其进行了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淮北煤田太灰含水层主要水文地球化学形成作用类型为溶滤溶解(包括方解石、白云石、石膏溶滤溶解和黄铁矿氧化)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定量分析与离子比例以及主成分定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随时间的延续,采动后淮北煤田南部太灰含水层溶滤溶解作用逐渐减弱,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逐渐增强,而北部太灰含水层因地层埋藏普遍较浅表现出与之相反的现象。淮北煤田南部太灰含水层水文地球化学形成作用受构造影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而北部太灰含水层水文地球化学形成作用程度受其径流影响,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增强的特征。淮北煤田南部的临涣矿区太灰含水层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验证了水文地球化学形成作用及其空间差异性。
    • 王亮; 郑思文; 赵伟; 陈大鹏; 朱子斌
    • 摘要: 淮北煤田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开发基地,也是我国煤矿瓦斯灾害最严重的矿区之一.为了掌握淮北煤田瓦斯赋存和灾害特点,通过突出灾害案例分析、瓦斯地质参数统计和理论研究的方法,对淮北煤田瓦斯地质特征、突出灾害差异性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淮北煤田处于徐宿弧形构造圈内,煤田内网状断裂构造纵横交错,构造密度最大可达51条/km2,最大煤层瓦斯压力接近6 MPa,部分矿井岩浆侵入现象严重,煤田煤层及瓦斯赋存呈现"两极性"分布.淮北煤田发生的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现象多集中在处于高瓦斯带的宿县矿区,事故占比达到57%,煤田整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东南最高"的瓦斯赋存分布及瓦斯灾害分布特征.煤田内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局部区域构造分布十分复杂,地应力分布异常;岩浆侵入的热演化使得煤的微孔发育、吸附瓦斯能力增强,岩浆岩的圈闭作用为下伏煤体中的瓦斯保存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得该区域煤层易于发生煤与瓦斯突出,海孜和卧龙湖煤矿共计15起事故发生在岩浆岩下伏煤体的热演化区;煤田内部分煤层厚度大,如芦岭特厚松软煤层厚度大于10 m;煤层顶底板多为透气性较差的泥岩或粉砂岩,有效抑制了煤体中瓦斯的逸散;Ⅲ—Ⅴ类构造煤广泛分布,有利于煤层瓦斯的赋存;部分矿井已延伸至-900—-1000 m,具有开采深度大、地应力大的特点.研究结果为淮北煤田瓦斯灾害的精准防治及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支撑.
    • 牛和海; 詹北淮; 徐昆; 涂苏捷; 周逃涛
    • 摘要: 本文系统研究了芦岭煤矿9号煤层厚度发育特征,认为9号煤层主要受原生沉积控制,局部受到地质构造和岩浆侵入影响,冲刷带和物探异常区均对9号煤层没有影响.
    • 姜迪; 汪宏志
    • 摘要: 通过对淮北煤田濉肖矿区东部的现场踏勘及邻区地质资料分析,从构造、煤层赋存特征等方面分析了该区找煤前景.分析认为:濉肖矿区东部的推覆体下(F1下盘)和构造凹陷(支河向斜)具有很好的找煤前景,主要可采煤层为8煤层和10煤层,预测含煤面积约在150 km2以上,煤炭资源量大于4亿t.
    • 陈松; 桂和荣
    • 摘要: 为了解淮北煤田太原组灰岩水年龄、水化学特征及演化,采集了淮北煤田29个矿井地下水样品进行水常规、氢氧同位素及14C测试.利用传统图示及统计方法探讨了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约束了地下水年龄及径流特征.结果表明:淮北煤田太原组灰岩水年龄在2900~21910 a之间变化,不同矿区之间灰岩水化学特征有明显差异.闸河矿区以较低的TDS浓度、最小的地下水年龄和最高的δD和δ18O值为特征,为淮北煤田太原组灰岩水主要的补给区;临涣矿区孙疃矿、宿县矿区桃园矿具有较大的地下水年龄、较高的TDS浓度和低的δD和δ18O值,为主要排泄区.TDS浓度等值线图和地下水年龄等值线图呈现一致的演化规律,淮北煤田东北部闸河矿区为主要补给区.太原组灰岩水径流特征主要受构造背景的控制,地下水补给条件及水岩相互作用程度决定了水体中TDS浓度和氢氧同位素富集特征.
    • 王永建; 潘建旭; 刘咸卫
    • 摘要: 煤成气是天然气资源的重要补充,淮北煤田煤成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较大,但缺乏对低渗砂岩储层研究,进行储层评价更少,为了有效评价淮北煤田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砂岩低孔低渗储层,利用孔渗测试、岩石薄片分析、扫描电镜等方法,以沉积相、孔渗特征、孔隙结构、孔隙类型及成岩作用等为评价参数,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从孔渗性和孔隙结构看,上石盒子组最好,其次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较差;从孔隙发育程度和类型看,上石盒子组孔隙最发育,主要为原生孔隙和次生溶孔,其次是山西组,主要为次生溶孔,而下石盒子组孔隙发育较差;综合评价看,上石盒子组砂岩储层发育最好,Ⅰ类储层占22.65%,Ⅱ类储层占50.32%,Ⅲ类储层占27.03%;其次为山西组砂岩储层,Ⅰ类储层占21.7%,Ⅱ类储层占42.05%,Ⅲ类储层占36.25%;而下石盒子组砂岩储层较差,Ⅰ类储层占2.91%,Ⅱ类储层占38.85%,Ⅲ类储层占58.24%.
    • 张品刚; 孙贵; 邵军战; 汪国顺
    • 摘要: 对青东煤矿地质构造特征进行系统总结,对矿井层滑构造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矿井地质构造具有典型的方向性、等距性和分区分带性;矿井的层滑构造分为揉皱型和断裂型,其中揉皱型层滑构造进一步分为底滑顶皱型和顶滑底皱型,断裂型层滑构造分为底断顶不断、顶断底不断和顶底皆断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