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密人员
涉密人员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8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工业经济、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5715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保密工作、产业与科技论坛、商情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二十七届全国信息保密学术会议(IS2017) 、第二十四届全国信息保密学术会议(IS2014)、第二十三届全国信息保密学术会议(IS2013)等;涉密人员的相关文献由361位作者贡献,包括姚斌、王宇、刘崇瑞等。
涉密人员—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715篇
占比:97.63%
总计:16097篇
涉密人员
-研究学者
- 姚斌
- 王宇
- 刘崇瑞
- 梁娇
- 丁移粟
- 刘景松1
- 满宁
- 满宁1
- 陆明远
- 刘鑫
- 叶渭川
- 吴同斌1
- 吴忠望
- 吴迪
- 周黎
- 姚宏林
- 安尔华
- 庞瑾
- 张冬新
- 张天娇
- 张振华
- 张景然
- 徐东华
- 李彦江
- 李杰
- 李杰1
- 李艳
- 欧锦峰
- 段瑞峰
- 王婉1
- 申家鹏
- 管东升
- 翟胡萍
- 谢旭东
- 邵丽萍
- 郑成
- 金菲
- 霍然
- 齐巍
- 齐琪1
- DING Yisu
- WANG Yu
- 一鸿
- 丁文博1
- 丁明君1
- 东荣辉
- 严钢
- 乔保蕊
- 乔秀静
- 于人来
-
-
梁云淞
-
-
摘要:
近年来,涉密人员管理始终是保密管理的最核心内容,保密问题的产生都与“人”有密切关系,失泄密事件的发生最终都与“人”的意识和行为有关,因此,对涉密人员的教育始终是保密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人”是“经济人”或者是“道德人”(亚当·斯密),后经古典经济学家的不断丰富和深入研究,将两者统一为更符合人类行为模式的“新经济人”或者更通俗地讲是“社会人”。大多数“经济人”的动机和行为都是在追求自身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外部利益)最大化,那么,他们是否会将“国家利益”作为“外部利益”的一部分纳入“利弊”衡量的因素之一,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涉密人员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之所在。
-
-
段瑞峰;
唐亮
-
-
摘要:
当前,保密工作已成为军工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单位的发展和员工个人的职业前途,广大军工单位员工特别是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大大提高,保密防范措施得到加强,安全保密工作正在向着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保密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特别是军工单位随着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泄密隐患,部分单位保密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
-
张景然
-
-
摘要:
军工企业涉密程度高,产生秘密多,保密任务重。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对军工企业保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涉密人员管理是做好军工企业保密工作需要高度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本文剖析了军工企业涉密人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围绕现状和成因,提出了明晰相关人员保密责任,做好保密制度的落实管理,强化保密人员的培训工作,完善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体系,加强各单位协同管理等加强军工企业涉密人员管理的对策建议,对于加强涉密人员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张景然
-
-
摘要:
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军工企业,特别是军工经济组织中的大型国有化的军工企业的对国家利益的维护水平,对核心军工信息的保护程度等对我国的国防利益有重要影响。军工经济主体的涉密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涉及关于国家机密、军事机密、商业秘密和内部业务、技术等相关重要机密,涉密人员管理更是保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保密工作,关键在人,而打造一支管理工作素养高、作风硬、能力强的保密队伍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涉密人员管理开展研究,对军工企业涉密人员的概念及自身性质进行了界定和明确,分析了军工企业涉密人员的工作特点及现状,并提出通过强化涉密人员的各种培训来加强保密工作,希望对加强涉密人员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无
-
-
摘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主导力量,近年来,在武器装备、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科研生产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21年8月,集团公司第八次工作会明确:要全面实现“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以下简称“三高”),提出了加速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有效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全面开启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的目标。
-
-
刘崇瑞;
李艳
-
-
摘要:
涉密机构掌握了大量国家秘密,其内部威胁防范机制已成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秘密安全的重中之重。美国针对涉密机构的内部威胁防范体制机制相对健全,尤其对于涉密人员的内部威胁培训体系日益完善。本文梳理了当前美国开展内部威胁培训的主流机构及其相关培训活动,以期为我国涉密机构防范内部威胁提供有益启示。
-
-
刘崇瑞
-
-
摘要:
为大力推动美国涉密人员安全审查改革,第13467号行政命令任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主任为安全性审查执行负责人,负责指导、监督美国涉密人员安全审查实践。截至2020年6月,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主任已签署8条安全性审查工作指令。本文简要分析了以上8条指令的内容,以期为我国涉密人员保密审查工作提供参考。
-
-
及明;
许梦瑶;
陆明远
-
-
摘要: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推动保密管理工作转型升级,也使网络安全问题和挑战不断增多.加强涉密人员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成为数字时代做好保密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涉密人员网络安全教育培训要坚持"党管保密"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管保密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论文主要从组织、任务和人员3个角度对涉密人员网络安全教育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涉密人员网络安全教育培训面临党管保密责任落实不到位,保密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网络安全教育培训资金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等问题.要加强涉密人员网络安全教育培训需要坚持"党管保密"的原则、完善培训顶层设计、确保培训资金保障、加强培训师资力量建设和创新培训内容与形式.
-
-
王丹
-
-
摘要:
随着5G技术的发展,多样性、复杂性、诱惑性以及破坏性成为安全保密工作的关键词.如何迎接挑战,做好保密工作,仅靠几条保密条例已经完全不够,提升涉密人员见识,开扩"眼界"将成为保密教育的重要一环.
-
-
刘莹;
尤信群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涉密信息和涉密人员数量也成倍增长,传统保密管理的业务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军工单位大量信息产生与交互工作仍需要通过传统手工方式进行管理,数据量大无法准确统计分析,存在反应慢、响应滞后、无法及时发现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问题。
-
-
马瑞;
邵丽萍;
张天娇
- 《第二十七届全国信息保密学术会议(IS2017)》
| 2017年
-
摘要:
本文首先从分析当前中国保密管理形势入手,阐述涉密人员的确定与管理的重要性.接着深入探究涉密人员资格审查及其管理的实现,把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具体应用到涉密人员资格审查研究中,并结合当前保密工作现状将评估模型分成若干个指标,实现对涉密人员资格审查评估等级综合评判,在此基础上提出选拔任用涉密人员的相关建议.
-
-
吕庆阳;
邵丽萍;
张天娇
- 《第二十七届全国信息保密学术会议(IS2017)》
| 2017年
-
摘要:
针对涉密人员素质评价的问题,本文借助常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胜任特征模型,从涉密人员素质的五个方面展开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实证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得出各个特征项的负载量和方差解释量,结果表明,涉密人员胜任特征模型可以归为五个因子:组织认同、业务能力、心理水平、保密规范、综合素质.最后文中还探讨了胜任特征模型对涉密人员管理的选拔和培训的参考价值.
-
-
姚宏林;
王宇;
吴忠望
- 《第二十四届全国信息保密学术会议(IS2014)》
| 2014年
-
摘要:
在落实保密法的实践过程中,依照涉密岗位划分涉密人员等级并采取配套涉密人员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保密工作已取得有益的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同一等级涉密人员在岗接触涉密事项的涉密等级、涉密程度、涉密数量、涉密时效等存在较大差异,科学细化涉密人员进行分类管理缺乏量化依据.本文基于区间值模糊集合基本理论首次提出涉密人员等级度和涉密人员涉密隶属度两个基本概念对涉密人员等级划分进行定量分析,并基于近似推理判定方法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如何定量分析保密工作,提高保密管理的科学性进行了有益探索.
-
-
庞瑾
- 《第二十三届全国信息保密学术会议(IS2013)》
| 2013年
-
摘要:
涉密人员保密教育培训可以使涉密人员有效增强保密意识,学习保密技能,提高保密能力,是开展各项保密工作的基础环节.本文针对涉密人员的性质和特点,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涉密人员保密教育培训体系,力图推动涉密人员保密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
-
-
邓洲
- 《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推进大会》
| 2012年
-
摘要:
信息化设施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和通讯效率,但是其基础和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且目前的网络技术基本上都是基于民用环境设计的,并不完全适用于需要执行严格保密措施的国防科研院所和单位使用.本文通过一个设想的涉密人员工作场景,对如何利用信息化设施为涉密人员开展工作提供有效支持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对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
-
宿健飞;
李笑声
- 《2017全国高校科研保密协作组学术研讨会》
-
摘要:
本文面向军工高校在涉密人员保密工作激励中面临的一些困难与挑战,在系统地分析军工高校涉密人员结构与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组织社会学中的制度理论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并对每一种措施激励效果的微观机制做出解释,系统性地论述了导致军工高校涉密人员保密工作激励不足的原因及解决思路.根据制度理论,本研究以构建军工高校保密工作“合法性”为核心,以宣传教育、典型选树、监督指导、负向激励为实施手段,着力突出心理建设、氛围营造、舆论引导在构建保密工作“合法性”上的重要作用,以期在军工高校内部,特别是涉密人员群体内部形成“保密工作重于泰山,保密红线不能触碰”的认知共识和共享价值体系.
-
-
张颖;
王亮
- 《2016全国高校科研保密协作组学术研讨会》
-
摘要:
涉密人员管理位列保密管理工作“三大管理”之一,一直受到国家和各单位的高度重视.2015年国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密人员保密管理工作的意见》,对于涉密人员保密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要求,明确了“以岗定人”的原则,使涉密岗位设置成为了涉密人员保密管理的源头.高校涉密科研人员群体是涉密人员的主力军,具有不同于党政机关和军工企业中人员的特殊性,其岗位设置与管理值得深入探讨.近期,我校结合涉密科研人员特点与学校实际情况,对高校涉密科研岗位设置及管理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