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用核不育系
两用核不育系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98149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气象与减灾研究、耕作与栽培、种子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作物多熟种植与国家粮油安全高峰论坛、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青年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等;两用核不育系的相关文献由36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立云、向关伦、黄宗洪等。
两用核不育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8149篇
占比:99.94%
总计:198264篇
两用核不育系
-研究学者
- 陈立云
- 向关伦
- 黄宗洪
- 刘宜柏
- 肖应辉
- 贺浩华
- 邓化冰
- 雷东阳
- 唐文帮
- 孙义伟
- 潘建慧
- 饶治祥
- 唐文邦
- 杨占烈
- 甘雨
- 黄英金
- 何强生
- 刘国华
- 邵启明
- 陈文强
- 刘强明
- 吴锦岳
- 周红英
- 唐永群
- 孟卫东
- 张现伟
- 徐晓莉
- 李经勇
- 杨远柱
- 林尤珍
- 汪华春
- 潘晓云
- 潘晓雪
- 童俊丽
- 符辰建
- 肖人鹏
- 肖国樱
- 贺治洲
- 邓晓湘
- 鲁伟林
- 严小薇
- 严德远
- 云勇
- 付亚萍
- 任昌福
- 何强
- 何立斌
- 余新春
- 冯睿彤
- 刘传光
-
-
杨光云;
杨彬
-
-
摘要:
在实际调研和试验对比的基础上,研究云南施甸夏季实施的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施甸地区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仅繁殖强、产量高且稳定,而且品质优;繁殖生育期为150~170 d,其中中稻不育系的最佳播种期在每年4月20号前,早稻不育系最佳播种期为5月10日前;适播期内满足秧龄移栽条件时应尽可能早播以便于育性转换;各不育系具有不同的全生育期和育性转换起点温度要求且最佳繁殖海拔区域存在差异。基于不育系特性结合施甸气候环境,合理选择隔离区可以实现高产高效繁殖。
-
-
康洪灿;
李国生;
钏兴宽;
王锦艳;
周兴王;
王硕;
尹正钦;
何荣满
-
-
摘要:
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亲本繁殖中,自生稻的发生会对种子纯度构成较大质量风险.通过对自生稻的产生原因及对亲本种子危害的分析,结合保山当地农业生产现状,提出"创新作物种植模式、做好品种布局规划、强化前茬作物管理、推广集中育秧技术、栽前灌溉促进发芽、严格进行田间除杂"等措施,以预防自生稻的发生及危害,确保水稻种子纯度.
-
-
-
向太双
-
-
摘要:
试验研究了籼型两用核不育系抗125S的特征特性,结果表明,该不育系高抗稻瘟病,属于弱感光迟熟中籼品种,稻米品质与开花习性较好,较容易制种,所配组合高产优质.利用该不育系配组的五两优978、五两优粤农丝苗、五两优南晶占均表现出较好的优势.其中五两优978已晋级参加2020年的湖南省区试,五两优粤农丝苗推荐参加2020年的湖南省联合品比试验.
-
-
-
-
尹晴;
雷东阳;
彭晨;
陈广
-
-
摘要:
为明确新选育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农艺性状和异交特性,本试验以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两用核不育系C815S为对照,对新育成的两用核不育系阳S和浩S的特征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阳S分蘖力强、株型紧凑、植株较矮、花时集中、不育起点温度低,综合性状优良;浩S每穗总粒数多、颖间距大、开颖历期长、柱头外露率高、柱头活力强,异交特性好,具备高产制种的潜力;但浩S不育起点温度偏高,有必要进一步筛选低不育起点温度的核心单株,确保生产上制种安全.
-
-
张正志
-
-
摘要:
不同生育期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在云南低纬高原地区繁殖产量差异较大,通过将不同品种分期播种,探索其在不同抽穗期的生育特性、结实率和产量.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播种期,把其育性敏感期安排在7月25日至8月10日的阴雨低温期;始穗期安排在8月10-25日,避开8月初的低温冻害期,能获得较高产量,适合大部分的不育系繁殖.
-
-
刘建丰;
李绍清;
肖应辉;
邓化冰;
雷东阳
-
-
摘要:
两系杂交稻的推广面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两系杂交稻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对长期保障我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两系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有些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较高使杂交制种存在较大风险;(2)不育系繁殖时,易受连续高温的影响,使育性由可育向不育转换甚至完全不育,导致繁殖失败,繁殖的风险也很大;(3)一些两用核不育系因为种子休眠期太短导致穗上发芽而影响杂交种的发芽率,也是限制两系杂交稻尤其是两系杂交早稻推广的重要因素;(4)一些两系杂交稻组合的稻瘟病抗性及耐逆境的能力较差;(5)大部分两用核不育系的配合力不强或配组局限性较大。针对这些问题,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选育不仅可以规避制种和繁殖的风险,而且实用性极强的籼型两用核不育系。研究主要内容:低风险、综合五性(丰产性、优质性、抗性、适应性和异交性)的两用核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研究;不育系的选育、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及配组规律的研究;两系杂交稻安全繁殖制种计算机气象决策系统研究;两系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该研究通过2年的实施,完善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为我国今后两系杂交稻的研发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制的6个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在稻米品质、抗病(虫)性和异交性等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育成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杂交水稻新组合12个,其中已有部分杂交稻组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研制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制种基地计算机决策系统,降低了两系杂交稻繁殖制种风险,从而突破了限制两系杂交稻发展的主要瓶颈。
-
-
雷斌;
熊跃东;
王悦;
明兴权;
唐文帮
-
-
摘要:
为了探明新鉴定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望S的农艺性状,试验对望S及对照C815S的生育特性、株叶形态及穗粒性状等农艺性状进行了田间观察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望S属于中稻迟熟类型不育系,感温性较强,生育期较长,出叶速度较快,分蘖能力较强,剑叶短、直、窄,地上部节间较短,有效穗数较多,每穗总粒数和着粒密度偏小,具有理想的株叶形态及穗粒性状,群体性状稳定.
-
-
杨远柱
- 《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种质资源是作物新品种改良的遗传基础,水稻育种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依赖于突破性资源/基因的发现、创新与应用.六十年代的高秆改矮秆,源于1956年sd1矮秆基因的发现,引发第一次绿色革命,使水稻单产由100kg/666.7m2提高到300kg/666.7m2.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05年建立水稻自主研发体系以来,高度重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质资源创新,以本团队选育的国内不育起点温度最低,育性最稳定的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株IS为基础进行系统性的创新改良,包括矮秆突变体创制及矮化抗倒、优质、早熟、中籼型、抗病、镉低积累等特性改良,选育出矮秆抗倒优质早籼型两用核不育系湘陵628S,早熟早籼型两用核不育系锦4128S,中籼型优质不育系隆科638S和晶4155S,抗稻瘟病镉低积累早稻型不育系湘钰668S、抗稻瘟病中籼型不育系隆谷36S、抗稻瘟病早熟晚稻型不育系华硷858S等系列不育系。其中,隆科638S和晶4155S自2014年审定以来,共选配出40个(66次)组合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其中国审35个(46次),其中隆两优华占、晶两优华占已通过南方稻区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武陵山区、华南晚稻四个区域的审定。2016-2017销售年度隆两优、晶两优系列组合种子销量1400万公斤,其中隆两优华占和晶两优华占年销售量双双超过300万公斤,推广面积均超过300万亩。本报告简述了我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的现状和资源创新对水稻育种的重要性,系统化介绍隆平高科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质资源创新与商业化育种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未来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质资源创新进行了展望,旨在与大家交流和探讨。
-
-
唐文邦;
陈立云;
肖应辉;
刘国华;
邓化冰
- 《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用安献零S作母本,培矮64S作父本杂交,通过自然气候条件和人工低温对育性的增压选择,经过5年10代的定向培育,于2002年育成具有不育起点温度低、理想株型、优质、广亲和、高异率、配合力强的两用核不育系C815S,2004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已选配出C两优396、C两优87、C两优343、C两优755、C两优1102等一批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通过湖南省审定或在国家和省区试中表现突出.该不育系的育成,是优质超级稻选育的重大突破.
-
-
刘传光;
江奕君;
毛兴学;
高云;
刘军;
林青山;
李晓芳
- 《第六届全国青年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
| 2005年
-
摘要:
选用7对SSR引物对7个水稻×玉米远缘后代不育株系及其双亲进行SSR分析.与母本扩增带型相比,共扩增出18条特异带,即表现为多态性.在检出的18条特异带中,13条的带型与父本相同,另5条的带型不同于双亲,即为变异带型.7个参试后代不育株系都检测到了SSR多态性标记,但各株系间检出多态性位点的数量存在差异,最多的一个株系ys-2同时检测到3个多态性标记.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很可能将玉米的某些DNA片段成功地导入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表明本研究在籼稻两用核不育系的改良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
-
-
黄宗洪;
向关伦;
周维佳;
杨占烈;
甘雨;
王际凤;
潘建慧
- 《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2136与恢复系M86配组,育成了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黔两优58.经两年贵州省早熟组杂交稻区试鉴定,平均单产8.51t/hm,比对照平均增产5.66%;一年生产试验鉴定,平均单产8.28t/hm,比对照平均增产10.11%;在贵阳进行两年高产栽培试验,平均单产达10.99t/hm.黔两优58对稻瘟病的抗性优于对照,耐寒性强.稻米理化指标测试和食味鉴评结果表明品质较优,是适合中高海拔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杂交稻理想组合.黔两优58于2004年4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
黄宗洪;
向关伦;
周维佳;
杨占烈;
甘雨;
王际凤;
潘建慧
- 《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2136与恢复系M86配组,育成了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黔两优58.经两年贵州省早熟组杂交稻区试鉴定,平均单产8.51t/hm,比对照平均增产5.66%;一年生产试验鉴定,平均单产8.28t/hm,比对照平均增产10.11%;在贵阳进行两年高产栽培试验,平均单产达10.99t/hm.黔两优58对稻瘟病的抗性优于对照,耐寒性强.稻米理化指标测试和食味鉴评结果表明品质较优,是适合中高海拔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杂交稻理想组合.黔两优58于2004年4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
黄宗洪;
向关伦;
周维佳;
杨占烈;
甘雨;
王际凤;
潘建慧
- 《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2136与恢复系M86配组,育成了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黔两优58.经两年贵州省早熟组杂交稻区试鉴定,平均单产8.51t/hm,比对照平均增产5.66%;一年生产试验鉴定,平均单产8.28t/hm,比对照平均增产10.11%;在贵阳进行两年高产栽培试验,平均单产达10.99t/hm.黔两优58对稻瘟病的抗性优于对照,耐寒性强.稻米理化指标测试和食味鉴评结果表明品质较优,是适合中高海拔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杂交稻理想组合.黔两优58于2004年4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