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河北保定
  • 出版时间: 2017-10-19

主办单位:;中国作物学会;;

会议文集: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玉米是中国重要的农作物,不仅被用作饲料,还是部分人群的口粮,同时也可作为蔬菜和水果.玉米籽粒油份、维生素E和维生素A原均属于对人类健康和动物生长发育有益的重要营养品质性状.提高玉米籽粒油份含量对家禽饲料的加工有重要意义.维生素E作为一种脂溶性抗氧化剂,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以鲜食为主的甜玉米是营养生物强化的理想载体之一.实施生物强化是解决贫困人群维生素A缺乏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以玉米籽粒油份、维生素E和维生素A原为目标性状,利用先进的基因组学技术和数量遗传学分析方法,以SNP标记为主,通过连锁与关联分析有机结合的策略,精细定位主效QTL,克隆玉米重要营养品质性状基因,验证基因功能,挖掘优良等位基因,开发功能明确的分子标记,并应用于营养品质优良新材料的创造和新品种的研制.
  • 摘要:多倍体和杂种广泛用于植物育种和农作物改良.许多农作物如小麦、棉花和油菜是典型的多倍体;还有一些农作物如玉米和水稻广泛利用杂种优势.但是,对农作物多倍体和杂种优势利用的分子机理仍不清楚.预测异源多倍体的基因组之间和杂种父母本基因之间的互作会诱导遗传和表观遗传的变异,产生基因表达变化和新表型.在拟南芥中,生物量优势只限于杂种;但籽粒优势与多倍体和杂种都有关,并由母本遗传的小RNA调控.种间和种内杂种引起表观遗传的变异,造成节律钟的改变,促进光合作用,淀粉合成,以及抗逆性的变化,进而促进生长优势.
  • 摘要:Soybean is a major legume crop originating in temperate regions, and photoperiod responsivenessis a key factor in its latitudinal adaptation. Varieties from temperate regions introduced to lowerlatitudes mature early and have extremely low grain yields. Introduction of the long-juvenile (LJ) traitextends the vegetative phase and improves yield under short-day conditions, thereby enablingexpansion of cultivation in tropical regions. Here we report the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J, themajor classical locus conferring the LJ trait, and identify J as the ortholog of Arabidopsis thalianaEARLY FLOWERING 3(ELF3). J depends genetically on the legume-specific flowering repressor El,and J protein physically associates with the El promoter to downregulate its transcription, relievingrepression of two important FLOWERING LOCUS T (FT) genes and promoting flowering under shortdays. Our findings identify an important new component in flowering-time control in soybean andprovide new insight into soybean adaptation to tropical regions.
  • 摘要:种质资源是作物新品种改良的遗传基础,水稻育种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依赖于突破性资源/基因的发现、创新与应用.六十年代的高秆改矮秆,源于1956年sd1矮秆基因的发现,引发第一次绿色革命,使水稻单产由100kg/666.7m2提高到300kg/666.7m2.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05年建立水稻自主研发体系以来,高度重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质资源创新,以本团队选育的国内不育起点温度最低,育性最稳定的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株IS为基础进行系统性的创新改良,包括矮秆突变体创制及矮化抗倒、优质、早熟、中籼型、抗病、镉低积累等特性改良,选育出矮秆抗倒优质早籼型两用核不育系湘陵628S,早熟早籼型两用核不育系锦4128S,中籼型优质不育系隆科638S和晶4155S,抗稻瘟病镉低积累早稻型不育系湘钰668S、抗稻瘟病中籼型不育系隆谷36S、抗稻瘟病早熟晚稻型不育系华硷858S等系列不育系。其中,隆科638S和晶4155S自2014年审定以来,共选配出40个(66次)组合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其中国审35个(46次),其中隆两优华占、晶两优华占已通过南方稻区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武陵山区、华南晚稻四个区域的审定。2016-2017销售年度隆两优、晶两优系列组合种子销量1400万公斤,其中隆两优华占和晶两优华占年销售量双双超过300万公斤,推广面积均超过300万亩。本报告简述了我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的现状和资源创新对水稻育种的重要性,系统化介绍隆平高科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质资源创新与商业化育种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未来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质资源创新进行了展望,旨在与大家交流和探讨。
  • 摘要:玉米主要储存蛋白是醇溶蛋白,缺乏必需氨基酸赖氨酸.o2是高赖氨酸突变体,营养价值非常优越,但它是软质胚乳,籽粒在收获前容易感病,在收获、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容易破碎,霉变而且产量比相应的野生型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通过选育积累02修饰因子(02modifiers),把软质02恢复成硬质02,同时保持高赖氨酸品质,称作优质蛋白玉米(Quality Protein Maize,QPM)。优质蛋白玉米的外观、抗病、抗逆与普通玉米相当,而赖氨酸含量却高出普通玉米近1倍。然而,优质蛋白玉米推广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是优质蛋白玉米种子资源匮乏,胚乳修饰因子作用机理复杂,新品种开发缓慢。优质蛋白玉米来源于CILmYT的热带种子资源,而我国玉米主产区处于温带。优质蛋白玉米引进后,我国育种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将控制高赖氨酸性状的02基因和控制软质胚乳修饰作用的多个数量性状基因导入温带骨干自交系中。育种者要在每一代监控隐性基因02和修饰因子的存在,工作非常烦琐。随着我国玉米种业的快速发展,优质蛋白玉米育种需要新思路新策略来推动。首先,要开发高效遗传筛选系统,评估哪些自交系含有修饰因子,拓宽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的种质资源;第二,克隆和功能解析02修饰因子,开发简单有效的分子标记用于育种:第三,优质蛋白玉米产量不如普通玉米。我们的最新研究发现02不仅调控醇溶蛋白表达还调控淀粉合成。在02突变体中,虽然赖氨酸提高了,但淀粉合成下降进而降低了粒重。所以,需要筛选新的高赖氨酸供体替代02用于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第四,野生玉米蛋白含量远高于普通玉米,通过克隆调控蛋白含量的主效QTL,提高优质蛋白玉米的蛋白含量,开发高蛋白、高赖氨酸和高产的优质蛋白玉米;第五,开发优质蛋白玉米鲜食用途,提高其经济价值。
  • 摘要:水稻开花期决定水稻生长季节和种植生态区,并且水稻生育期与产量密切相关.Ghd7、Ghd8、Ghd7.1和Hd1是调控水稻开花的4个重要基因,它们同时影响株高和产量.利用优良杂种汕优63的母本珍汕97的Ghd7近等基因系ZS-Ghd7和Ghd8的近等基因系ZS-Ghd8杂交,杂种F1在武汉不能正常开花.随后研究发现,在珍汕97背景下,Hdl无论在长短日条件下均促进开花,与之前报道的Hdl在短日条件下促进开花,在长日条件下抑制开花不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Ghd7与Hdl存在互作,Ghd7的状态决定Hdl的功能,即在有Ghd7存在下,Hdl在长短日条件下表现相反的开花调控功能,在无Ghd7的条件下,Hdl无论在长短日条件下均促进开花。同时Ghd7/与这些基因存在微妙的互作关系。合理利用这些基因将可以使品种具有合适的生育期,使品种充分利用当地光温资源,获得最大化产量潜力。
  • 摘要:C4植物叶片具有特殊的解剖学结构(高密度的叶脉和"花环状"结构)及其特殊的C4光合作用途径,与C3植物相比,它具有更高的光合作用效率、更高的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以及更高产量.将C4光合作用系统引入水稻、小麦等C3作物,改善C3作物光合作用的内在遗传基础,通过大幅度提升作物的光合效率来提高产量,一直是育种家的梦想.本报告回顾了通过向C3植物中导入C4基因改良作物的研究历史及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近年来这一领域,尤其是C4植物叶片特殊解剖学结构形成的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未来如何利用C4途径进行作物高光效育种进行了深入思考.
  • 摘要:赤霉病是一种严重的小麦穗部病害.全球气候变暖、免耕轮作使赤霉病对小麦生产的威胁更加严重.虽然育种家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由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复杂性,抗病育种效率不高,赤霉病这一难题仍未能在生产上得到有效地解决.近几十年来,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小麦抗赤霉病的研究.目前利用分子遗传图谱已经确定了250多个抗赤霉病QTLs;定名了7个小麦抗赤霉病QTL或染色体区段;有多篇文章报道了利用分子育种手段改良赤霉病抗性的效果.这里将结合作者实验室的工作重点介绍小麦赤霉病QTL的定位及其效应、克隆,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摘要:RPW8是从拟南芥Ms-0中鉴定出的一个广谱抗病基因位点,该位点包含RPW8.1和RPW8.2两个紧密连锁的基因.这两个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65%.从推测的蛋臼结构来看,它们分别含一个N端跨膜域和一个或两个卷曲螺旋域,而大部分植物抗病蛋白属于NB-LRR蛋白.NB-LRR蛋白利用依赖于水杨酸信号传导途径产生小种特异性抗病性.RPWB的抗性功能可以用于改良作物的抗病性,也为在作物中利用模式植物的重要基因提供参考。
  • 摘要:栽培玉米由野生玉米大约于10000万年前驯化而来.玉米的基因组具有特别大的多态性.玉米基因组结构特点及群体中多态性的比较分析对玉米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提供重要参考.通过玉米过程中亲缘关系比较近的骨干玉米自交系基因组的比较,还可以发现育种实践中材料之间的重组交换情况.利用育种群体的重测序研究,可以分析得到育种过程中受选择的染色体区段。针对更大的群体还可以开展重要农艺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将在会议中展示玉米基因组学研究的一般进展、玉米重要材料M017基因组组装的最新情况、基于分析得到的一些关于玉米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局限性、玉米重要性状的基因组遗传力估计、玉米全基因组选择的一些方法讨论以及玉米基因组编辑研究的一些重要方向。
  • 摘要: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几年新发现的第三代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基因治疗、基因功能研究、农作物品种改良等领域的研究中.由于载体构建方法简单,突变效率高等特点,CRISPR/Cas9己逐渐替代其他基因组靶向修饰方法,成为基因改造和功能基因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本研究中通过多靶点CRISPR/Cas9载体构建与优化、大豆快速遗传转化体系建立、高效突变检测体方法筛选,对CRISPR/Cas9系统在大豆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目前,利用该系统成功实现了多个基因的靶向敲除,获得稳定的目标基因大片段靶向敲除体系,并对靶点选择与突变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借助靶向敲入系统,已成功实现了外源报告基因(AsRed)在植物基因组的靶向敲入和表达。最后,对CRISPR/Cas9基因组靶向修饰技术在大豆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 摘要:油菜素内酯(BR)调控着水稻诸多重要农艺性状,最显著的包括株高、叶夹角和种子大小.取决于激素水平和作用组织部位,BR功能可能大不相同.例如,生理浓度BR促进植物生长,而高水平BR会抑制水稻株高,其分子机制并不清楚.发现水稻中GSK2激酶可以直接磷酸化DLT与BZR1转录因子调控BR信号,这些转录因子通过调控赤霉素(GA)代谢基因表达调控水稻株高.有趣的是,低浓度BR促进GA合成,而高浓度BR抑制GA合成.
  • 摘要: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栽培种花生(AABB)是异源四倍体,基因组较大(2.8G),加之研究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花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一直落后于其他主要农作物.为了更好地解析花生重要性状的遗传机制,许多控制花生产量、品质、植物形态和抗性的QTL被定位出来.然而在不同的研究中,由于使用的定位群体和环境的不同,爱QTL定位结果也有所不同,难以找到"共性"QTL和QTL热点.
  • 摘要:Many agronomically important traits exhibit modularity and tend to be tightly integrated. Theunderstanding of how traits become associated or correlated is essential in the improvement of complextraits. Soybean is a major crop of agronomic importance as the predominantsource of animal feed protein and cooking oil, which was domesticated from wild soybean in China 5,000 years ago. Dissection the genomic diversity during soybeandomestication/improvement and the genetic basis of agronomic traits is important for soybeanimprovement. By analysis of several hundred resequenced wild, landrace and improved soybeanaccessions, we detect 230 selective sweeps and 162 selected copy number variants. Combined withpreviou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information, we find that, of the 230 selected regions, 96correlate with reported oil QTLs and 21 contain fatty acid biosynthesis genes 96 0f which correlatewith reported oil QTLs. Moreover, we detect several hundred association signals via a comprehensiveGWAS for dozens of agronomic traits. Through modeling analyses, we find that amount of associationsites are tightly linked and form a complex network to regulate the modularity of different complextraits. This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resources for genomics-enabled improvements in soybeanmolecular breeding.
  • 摘要: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饲兼用作物,也是中国"扶贫攻坚"的重要作物,全国常年种植面积约8500万亩,总产量超过1亿吨.由于普通马铃薯栽培种是同源四倍体,四体遗传复杂,且多数重要性状为数量性状,研究进展缓慢,人们对于马铃薯重要农艺性状的理解也十分有限.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充分利用所保存和创制的资源材料、遗传群体等,经过多年研究,在马铃薯抗病、抗逆、品质和表观等性状的遗传解析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解析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本质,研究团队还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对主栽品种和优良亲本“米拉”及其不同世代的子代进行了遗传解析,找出了其高频遗传区段,初步揭示了其作为优秀品种的遗传本质。同时,为了大规模开发分子标记、定位马铃薯的重要性状或功能基因,团队启动了基于四倍体马铃薯基因组重测序的GWAS研究,现已完成100余份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分析工作正在进行。这不仅将为马铃薯的分子育种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将为马铃薯亲本选配、后代全基因组快速选择等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撑。
  • 摘要:绿豆是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多样性需求的营养健康食品和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在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和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中国绿豆生产产量低、抗病虫能力差、区域性强等问题,在广泛搜集引进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鉴定评价与育种方法创新,挖掘出具有抗病虫、丰产、早熟、直立抗倒、抗逆等特性的优异种质,培育出抗豆象、抗叶斑病、高产、广适、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研究利用与其配套技术的高效生产技术,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明确不同抗源抗豆象基因遗传特性,高通量测序开发SSR和EST-SSR标记,构建国内外标记数最多、密度最高的遗传连锁图谱。精细定位了抗豆象资源的抗性基因。定位ACC41抗性基因与连锁标记相距0. 7cM,V2802抗性基因与连锁标记仅相距0.5cM,V2709抗性基因与连锁标记相距125Kb,TC1966抗性基因与连锁标记仅相距83Kb,V2802抗性基因与连锁标记仅相距38Kb。利用BSA法测序,将抗豆象基因定位在第五染色体的300KB区段,通过区段内基因注释,确定了候选基因,并开发出一系列功能标记,建立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平台。
  • 摘要:中国水稻育种和功能基因组研究成绩斐然,已经认定了166个超级稻品种(56个粳稻品种,110个籼稻品种),克隆了一大批控制株型、生育期、产量、品质、耐逆、抗病虫及养分高效利用的功能基因.但是,在育种实践中,亟需一批有应用前景的新基因.利用突变体和野生稻渗入系,相继克隆了控制了改良株型、提高产量基因PAY1、NOG1和GS6,提高芽期耐低温能力基因LTT7、以及耐低氮基因TOND1,以期为水稻育种提供有应用前景的新基因.
  • 摘要:中国北方水资源极度匮乏,小麦是北方的主要口粮作物,亦是用水大户,占到总用水量的40%左右.本文分析了河北水资源的现状和近10年小麦生产和用水的概况.培育推广小麦节水高产品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农业节水的关键措施之一.小麦育种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把优异基因型从庞大的育种群体中选拔出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善,改进育方法、提高育种效率成为提升小麦育种水平的一项关键技术.针对小麦受多基因控制的产量等重要性状在早期世代个体选择效率不高、点播和条播反应往往不一致、长期个体环境下选择使得进入产比试验的条播时达不到理想效果的现状,开展了早世代条播、点播产量性状对比试验,对早世代测定出的高产组合进行选育尝试,育成了不同类型的新品种(系)和特点各异的育种新材料.结合多年小麦节水高产育种体会和本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条+点、选+测"小麦节水高产育种新方法的设想.
  • 摘要:磷对大豆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然而土壤有效磷含量低,远不能满足大豆生长发育所需.实践证明,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制磷高效大豆新种质,选育磷营养性状突出、高产优质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品系),是解决大豆需磷与土壤供磷矛盾,提高大豆产量重要途径.鉴于此,课题组利用前期克隆并验证功能的不同类型磷高效相关基因(转录因子类、磷酸酶类、植酸酶类等),转化不同大豆品种,获得具有不同遗传背景转基因新种质.经农艺、产量、品质性状鉴定与磷素利用效率相关性状评价,遴选出土壤磷高效利用、高产优质转基因大豆新品系,为进一步选育磷高效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 摘要:黄淮海为中国大豆第二大主产区,该区域一般为麦后复播.播种季节,农时紧张,田间麦茬、麦秸清理较难,影响大豆播种质量;气温较高,降雨较少,水分匮乏影响大豆出苗;土壤多为砂姜黑土,耕性较差,雨后易形成板结;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亟需秸秆全量还田.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针对黄淮海夏大豆生产实际,研发黄淮海夏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利用该技术,播种环节“秸秆清理、侧深施肥、精量播种、封闭除草、秸秆覆盖”一次完成。为比较麦秸处理和播种方式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土壤物理性状及麦秸腐解率的影响,评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的利用价值,于2012-2016年在江苏徐州设置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播种方式为主因素,秸秆还田量为副因素。播种方式有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常规免耕机械条播和浅旋人工撒播等3种,秸秆还田量设全量和半量2个水平,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其他2种播种方式相比,免耕覆秸精量播种较常规免耕机械条播出苗早ld,较浅旋人工撒播早1-3d,同时田间出苗率最高;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初花期早0.1-2.3d,差异显著(P<0.05);在秸秆还田量相同的条件下,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处理较常规免耕机械条播增产4.12%-12.40%,较浅旋人工撒播增产2.13%-5.50%;秸秆半量还田处理的产量高于全量还田处理,但差异不显著。
  • 摘要:近几年,一种新的小麦病害—麦瘟病(wheat blast),己成扩散和快速流行趋势,严重威胁全球小麦的生产.麦瘟病,是由和侵染水稻的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Hebert)Barr.)相同的病原菌的侵染小麦引起的,称之为稻瘟病菌的小麦侵染型(MoT),该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但侵染水稻的稻瘟病菌和侵染小麦的稻瘟病菌不会产生交叉侵染.实际上,早在1985年,在巴西南部就发现了小麦的麦瘟病,后麦瘟病在南美国家流行,对当地的小麦生产产生严重影响,最严重是可以造成小麦的绝收.如1997年麦瘟病在玻利维亚流行;2007年在阿根廷发现麦瘟病;2009年,巴西麦瘟病大爆发.2011年,在美国的肯塔基州发现小麦麦瘟病.2016年,在亚洲的孟加拉国发现麦瘟病,并且很快大面积流行.2017年,麦瘟病已从孟加拉国进入印度.麦瘟病流行之快,侵染后果之严重,加上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多数都不抗病,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在国内,可能由于在我国尚未发现麦瘟病,抗性遗传和抗病育种没有引起育种家的关注。减少麦瘟病危害,遗传研究和抗病品种培育是首要的,国际上在育种和遗传研究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最近《科学》发表日美等科学家论文,报道克隆了病原菌的毒性基因和对应的小麦抗性基因分布。我国在水稻抗稻瘟病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应借鉴水稻抗稻瘟病研究的经验和基础,积极开展预防性的小麦抗麦瘟病遗传和育种研究。
  • 摘要:分子标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遗传育种的各个方面,包括种质资源的评价、杂种优势群的划分、QTL的定位与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中国的科研单位在植物分子生物学、分子育种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在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挖掘与功能研究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然而,中国的种业界在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方面却十分落后,科学与产业"两张皮"的情况非常明显.本研究重点报道在把分子育种的理论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分子育种实用技术方面的创新与实践。我公司联合国内15家大学和科研单位,把近10年来国内外公开报道和发表的基因及重要QTL进行挖掘、分析和验证,开发出了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油菜等五种作物的育种芯片。每个作物的芯片包含了5K-15K的SNP位点,根据各个作物的基因组大小而有所变化。这些SNP位点包含了与抗病、抗旱、品质、高产等重要性状相关的功能标记位点、覆盖全基因组的多态性位点、在不同种质资源背景有代表性的位点等,是进行QTL定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育种材料的快速鉴定、种质资源分析的有力工具。还开发出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种子切片机系统,该系统与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会大大加快育种进程、减少田间工作量,尤其是对回交育种、遗传性状导入、QTL精细定位等有很大的作用,是分子育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玉米、小麦品种改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 摘要:涝害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涝害经常发生于降雨量较大,排水设施较差或水位波动剧烈的地区.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受渍涝灾害影响的面积最大,其大约占全国总受灾面积75%以上(余卫东等,2014).玉米是一种需水量大而又不耐涝的作物,土壤湿度超过持水量的80%时,植株的生长发育即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幼苗期,表现更为明显。涝害对玉米影响因品种、生育期、环境条件及水淹持续时间不同而异。土壤渍涝是影响我国夏播玉米区苗期生长的主要逆境因子之一,传统的主要防控措施是开沟排水,但渍涝胁迫的特点是时间短,可预测性差,因而在生产中仍将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进一步研究不同淹水时期和不同淹水持续时间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的生理机制、细胞学特性和土壤环境变化,以及不同的调控措施对淹水后夏玉米生长发育的调控。
  • 摘要:地膜和秸秆覆盖种植目前西北旱作雨养农业区最主要的作物抗旱栽培技术.在甘肃旱地冬小麦上则主要采用秋季覆膜和前茬旧膜覆盖,而夏季覆膜、秸秆还田、秸秆覆盖技术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在生产上还未广泛使用和推广.研究认为,夏季覆膜较秋季覆膜可保蓄更多休闲期降水,秸秆覆盖在有效保贮土壤水分的同时,还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节约成本、避免地膜"白色污染",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现阶段对覆膜和秸秆覆盖的的保墒效应研究较多,直接比较两者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温度效应则鲜见报道.本研究从旱地小麦生产实际出发,系统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的土壤温度效应和籽粒产量特点,为覆盖栽培的土壤温度调控、覆盖技术研发、深化覆盖增产机理认识提供依据.设置了夏季覆膜(S)、秋季覆膜(A)、前茬旧膜覆盖(B)、夏季覆膜+麦秆还田(SR)、碎秆夏覆盖(CS)、整秆夏季覆盖(WS)6个处理,并以露地平作(CK)为对照,对比研究了冬小麦田土壤土壤温度和籽粒产量差异.与CK相比,覆膜和秸秆覆盖均有显著的增温和降温效应(P<0.05).
  •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水稻栽种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几乎全部人工手插秧变为人工手插秧、机插秧、抛秧和直播四种栽种方式并存.人工手插秧急剧下降,预计应用面积己不足30%,机插秧、抛秧和直播快速上升,应用面积均超过了20%.抛秧生产技术成熟度高,育秧和本田管理简便,节水节肥,生产效率高,是所有栽种方式中最为高产稳产的一种.本世纪初,笔者所在的科研团队对原抛栽育秧方法进行了改进,发明了一种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简称"泥质法"育秧),该方法操作简单,省工省力,安全增产,农民一看就会,一做就成,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应用.据笔者研究,水稻"泥质法"育、抛秧秧苗不伤根,抛栽秧龄小,本田无缓苗期,分蘖早,低位分蘖多,增产潜力大,每公顷比人工手插秧和机插秧增产1000公斤左右.为揭示"泥质法"育、抛秧优势机理,本文对"泥质法"育抛秧、机插秧和人工手插秧三种方式本田分蘖期生长发育进行了对比研究.
  • 摘要: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提高小麦的分蘖能力、叶片自我保护能力、光合能力及有机物的利用和转运能力,延长叶片功能期,有利于小麦籽粒灌浆,并能较好的协调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提高作物产量,改善籽粒品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京冬8号和中麦8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化学调控剂对小麦抗倒伏能力和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在起身期喷施不同的化控剂,有利于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确保小麦稳产。不同小麦品种对不同化控调节剂的反应不同,化控处理与品种对小麦籽粒产量、收获指数、谷蛋白含量、谷醇比、面团粉质仪参数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矮壮素显著改善中麦8和京冬8号的茎秆强度,提高两品种的抗倒伏能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