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刺
丛刺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1年内共计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中国文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篇、专利文献9127篇;相关期刊26种,包括新作文(初中版)、内蒙古中医药、上海针灸杂志等;
丛刺的相关文献由155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强、孙远征、谢强等。
丛刺
-研究学者
- 唐强
- 孙远征
- 谢强
- 朱路文
- 武文鹏
- 王春霞
- 胡启煜
- 于志国
- 刘旭东
- 刘海燕
- 刘海飞
- 叶涛
- 孙兴华
- 宋丰军
- 屈玉明
- 张中伟
- 张天生
- 张宝昌
- 戚秀杰
- 方君辉
- 李同军
- 李虹霖
- 潘伟娟
- 王利春
- 王志勇
- 王玉珏
- 田源
- 白晶
- 程为平
- 肖永涛
- 谷栩萌
- 郑明亮
- 郝重耀
- 韩淑凯
- 黄冰林
- 于致顺
- 任婷
- 倪姗姗
- 倪金霞
- 冯丽媛
- 冯德琳
- 刘双岭
- 刘志国
- 刘慧慧
- 刘波
- 刘立安
- 刘菁
- 卢智
- 卢琰琰
- 叶必宏
-
-
王春霞;
谷栩萌;
孙兴华;
武文鹏
-
-
摘要: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β-AP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头穴丛刺组,每组12只.模型组、头穴丛刺组采用双侧海马内注射Aβ1-42诱导AD模型.造模成功后第7天开始干预,头穴丛刺组选取百会穴及百会穴左侧旁开1 mm处、百会穴右侧旁开1 mm进行针刺干预,1次/d,留针30 min,连续干预14 d.应用Morris水迷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大鼠行为学测试;干预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β-APP蛋白表达;干预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海马区β-APP mRNA表达.结果:治疗前和干预14 d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1),穿台次数均显著减少(P<0.01);干预14 d后,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大鼠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台次数明显增加(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β-APP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大鼠海马区β-APP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头穴丛刺针刺法能有效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控海马区β-APP蛋白表达有关.
-
-
常曦斓
-
-
摘要:
目的:观察循经丛刺治疗痛性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痛性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至对照组与治疗组.分别予以循经丛刺以及常规针刺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及VAS评分比较,具有可比性;分别将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进行对比,P<0.01,表明两组治疗都对疼痛症状有改善;再将两组治疗后评分组间对比,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7.9%,29/33)高于对照组(76.5%,26/34),治疗后,治疗组的疼痛缓解程度好于对照组.结论:循经丛刺治疗痛性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较常规针刺较好.
-
-
武文鹏;
谷栩萌;
孙兴华;
王春霞
-
-
摘要: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调控NF-κB信号通路介导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头穴丛刺组,每组12只.采用双侧海马内注射Aβ1-42制备AD模型.造模成功后第7天开始干预,头穴丛刺组选取百会穴及百会穴左侧旁开1 mm处、百会穴右侧旁开1 mm进行针刺干预,1次/d,留针30 min,连续干预14 d.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COX-2、NF-κB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海马组织IL-1β、IL-6及TNF-α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COX-2、NF-κB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大鼠海马组织COX-2、NF-κB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IL-1β、IL-6及TNF-α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大鼠海马组织IL-1β、IL-6及TNF-仅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头穴丛刺针刺法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发挥其抗炎作用.
-
-
王晨;
郑祖艳;
苗永新;
张琳琳
-
-
摘要: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对焦虑模型小鼠行为学及小鼠血浆和下丘脑中CRH、ACTH和CORT的改变,探论头穴丛刺对焦虑模型小鼠治疗作用的机制.SD小鼠随机分为针刺组、模型空白组和空白对照组.方法:采用高架迷宫实验(EPM)和间氯苯哌嗪(mCPP)共同诱导焦虑模型小鼠.分组后针刺组根据于氏头针丛刺法进行针刺,每日1次,每次15 min,连续治疗21 d;模型空白组与空白对照组同时进行与针刺组相同的固定,不进行针刺治疗.实验结束后复测焦虑模型小鼠行为学表现及通过免疫法和免疫组化法测下丘脑CRH、ACTH、CORT和NPY含量;RT-PCR法检测NPY受体Y1 mRNA、Y5mRNA含量.结果:行为学测试:与模型空白组比较针刺组小鼠实验后进入开臂的时间与次数百分比(OT%及OE%)均明显升高,模型空白组与空白对照组对比时可发现,模型空白组小鼠的OT%、OE%值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空白组小鼠血浆和下丘脑中CRH、ACTH、CORT浓度以及下丘脑NPY受体Y1 mRNA、Y5 mRNA浓度发生明显变化;与模型空白组比较,针刺组小鼠血浆和下丘脑中CRH、ACTH、CORT及NPY受体Y1 mRNA、Y5 mRNA的浓度明显改善.结论:头穴丛刺具有通过抑制焦虑模型小鼠HPAA轴兴奋性,降低CRF的分泌、改善焦虑症状的效果.
-
-
-
-
李敏
-
-
摘要:
研究的目标是联合奥拉西坦注射剂治疗血管痴呆的临床效果和对血清抗凋亡因子的治疗(livin)、氧化氮合酶(nos)和大脑神经递质调节的作用,旨在更好地治疗vd.方法选择88例v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一组和观测一组,每个小群44例.对照小组给予奥拉西坦注射剂治疗,观察小组给予联合奥拉西坦注射剂治疗.观察和比较了两组病人的临床效果和治疗前后简单的精神状态表(mmse、日常活动活动能力表(adl)评分,比较了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il1)、livin、一氧化氮(no)、诺斯水平和脑神经递质调节,同时记录了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头穴丛刺联合奥拉西坦注射剂治疗vd可显著地提高整体临床效果,改善病人生活质量,认知能力强,安全性高.其作用机制是改善病人血清vegf、livin、il1水平和脑内神经递质的降低,从而减少no、 诺s水平.
-
-
-
刘旭东;
李同军;
于志国
-
-
摘要:
目的:观察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技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技术)和对照组(传统推拿疗法),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病人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差异.两组受试者治疗后的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两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术对颈性眩晕治疗有效,且安全性较高.
-
-
胡凤霞;
孙元平;
海侠;
石云琼
-
-
摘要:
目的 研究头穴丛刺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抗凋亡因子(Livin)、一氧化氮合成酶(N0S)和脑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旨在为更好地治疗VD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88例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头穴丛刺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观察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β(IL-1β)、Livin、一氧化氮(N0)、N0S水平及脑神经递质的调节,同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9%)显著高于对照组(70.5%)(P0.05);两组治疗前后抑制素(INH)、5-羟色胺(5-H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穴丛刺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VD可显著提高总体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安全性好,其作用机制与改善患者血清VEGF、Livin、IL-1β水平及脑内神经递质水平,降低N0、N0S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