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驱

气驱

气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47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中国文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35586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石化节能、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第12届三省一市环渤海浅(滩)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交流年会等;气驱的相关文献由1495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晓强、叶双超、朱雄等。

气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35586 占比:99.94%

总计:235722篇

气驱—发文趋势图

气驱

-研究学者

  • 余晓强
  • 叶双超
  • 朱雄
  • 覃星念
  • 赵宁宁
  • 韦福观
  • 张强
  • 何勇
  • 张雄
  • 张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小军; 郭继香; 高晨豪; 许振芳; 冯恒水
    • 摘要: 纳米颗粒是改善传统提高采收率方法面临的低波及效率等技术挑战的潜在先进材料。通过梳理近年来纳米颗粒增强化学驱、气驱、热采等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进展,介绍了纳米颗粒增强提高采收率过程的主要原理、特点及研究成果,指出该技术现阶段面临的技术问题及发展方向。
    • 赵洋; 刘凯; 王维波; 姚振杰
    • 摘要: CO_(2)驱油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无论室内实验还是现场试验证明都是可行的,不论是在高含水油藏还是低渗、特低渗油藏,注CO_(2)能够降黏膨胀,降低界面张力,改善地层渗透率,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该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低渗油藏注水开发难的问题。国内在该技术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还发现,工程上常利用水驱特征曲线方法预测CO_(2)驱动态指标,但水驱和CO_(2)驱在驱油机理、开发动态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预测结果不准确。为了增加低渗透油藏注CO_(2)方案可靠性,根据油藏工程基本原理建立气驱采收率计算公式,并利用采出程度、采油速度和递减率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气驱增产比概念,建立气驱提高采收率增幅图版,形成了低渗透油藏注CO_(2)驱提高采收率指标预测方法。通过该油藏工程方法预测白豹油区吴26-75井区,注CO_(2)驱油20年可提高采收率8.12%。同时,对目标区块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软件计算,预测区块CO_(2)注气速度20、30、40 t/d的情况下,20年可累计增油20.56万、22.48万、24.13万m^(3),可分别提高采收率7.82%、8.55%、9.18%。该油藏工程方法预测结果和数值模拟方法预测结果误差较小,可用于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产量预测和开发方案优化设计。该方法可以简单快捷计算CO_(2)提高驱采收率指标,对区块下一步的开发及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 殷富国; 程时清; 黄兰; 张建业; 范家伟; 张亮
    • 摘要: 气驱协同型储气库建库不同阶段生产气油比差异大,多个阶段存在油气水三相复杂流动,目前计算储气库的多相产能一般是将油折算为气体当量,误差较大。在三相渗流微分方程基础上,引入油气水三相拟压力,建立了考虑气体高速非达西渗流影响的三相流产能计算方法,得到气驱阶段、协同建库阶段和储气库阶段的油相产能方程、气相产能方程及流入动态曲线,并与生产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三相流产能计算方法计算的产量在储气库建库3个阶段的误差小于6.16%;当生产压差较小时,传统折算方法与三相流产能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接近;但是随着储气库建库阶段的发展,误差越来越大。三相流产能计算方法计算简便,精度较高,易于理解,可对协同型储气库建库不同阶段产能预测提供一定借鉴。
    • 朱璇; 袁彬; 同元辉; 赵明泽; 郑贺; 刘秀磊
    • 摘要: 压裂井网气驱将油藏压裂与注气井网驱油结合,是当前致密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有效技术之一.水力裂缝及多相流动复杂性,使得基于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的压裂井网气驱效果预测变得困难且耗时.提出一种基于均方根传播(root mean square propagation,RMSProp)深度学习的压裂井网气驱效果预测方法.通过建立压裂直井/水平井混合井网气驱数值模拟模型,引入高斯函数定量表征压裂水平井多级裂缝分布特征.利用正交试验筛选试验样本方案,自主编程实现数值模拟结果自动提取与数据处理,建立致密低渗油藏压裂井网气驱样本数据库.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筛选油藏地质、裂缝、生产等关键参数重要性特征,通过误差逆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单元(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双向长短期记忆单元(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等深度学习算法,建立日产油、地层压力和采出程度预测代理模型,通过与油藏数值模拟对比,验证模型准确性.结果表明,BiLSTM算法在预测压裂井网气驱和压裂衰竭开发时效果最好.所提出的基于RMSProp的深度学习方法有效兼顾了模型实用性与精确性,为致密低渗油藏压裂井网气驱模拟预测提供了新途径.
    • 孟智强; 葛丽珍; 祝晓林; 王永平; 朱志强
    • 摘要: 通过对锦州油田S31油藏的油气、油水两相渗流规律研究,结合物质平衡方程,推导建立了气/水驱产油量贡献评价方法,量化了该类油藏气驱和水驱在累计产油量中的贡献,为气顶边水油藏可采储量和开发效果评估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①水平井井网将气顶边水油藏分为受气驱作用和受水驱作用2个部分,可分别对其进行可采储量及开发效果评价;②气/水驱产油量贡献评价方法反映了该类油藏气/水驱贡献产油量与生产气油比、含水率存在内在联系,利用生产动态数据可计算出气驱和水驱在累计产油量中的贡献;③利用气驱、水驱贡献累计产油量和生产动态数据,结合气驱、水驱特征曲线,以及气驱、水驱开发效果评价图版,可以评价气顶边水油藏可采储量和开发效果,为油田后续挖潜指明方向。
    • 刘琳
    • 摘要: 随着油田勘探难度的加大和世界原油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发展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成为保证油田高产稳产和稳定原油市场价格的一项很重要的措施。本文对低渗透油藏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发展我国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 袁士义; 王强; 李军诗; 高明; 韩海水
    • 摘要: 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成为我国油田开发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带动下,依靠持续自主创新,我国陆上油田已形成精细水驱、化学驱、稠油热采、气驱、微生物驱等提高采收率理论技术系列,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大庆、长庆、胜利、辽河、新疆和大港等油田成功实现工业推广应用,为保障国家原油产量长期稳产发挥了重大作用.文章系统总结了提高采收率技术取得的创新成果及突破性成就:精细水驱推动老油田水驱技术升级,对延缓产量递减发挥重要作用;化学驱理论技术多方位持续创新,技术水平和应用规模保持世界前列,其中聚合物驱在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矿场提高采收率约14%,二元复合驱表面活性剂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矿场提高采收率18%以上,三元复合驱矿场提高采收率20%以上;稠油热采由蒸汽吞吐向蒸汽驱、SAGD和火驱技术跨越发展;注气形成较成熟的配套技术,矿场取得良好增油效果,具备5~10年上产千万吨潜力;微生物驱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矿场提高采收率7%以上.针对低油价、降本增效和节能环保等新形势新要求,我国提高采收率技术需持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升级核心技术、探索颠覆性技术,加大试验和工业化力度,为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 姜筠也
    • 摘要: 稠油进入高轮次吞吐后期,由于加热半径在5个轮次时基本稳定,不再递增,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扫油方法。文章利用二氧化碳协同降黏、混合传质及增能助排作用,降低注汽压力、扩大波及范围,同时配套高效油溶性复合降黏剂,实现该类油藏有效开发。
    • 高丽
    • 摘要: L油田渗透率1.0~76.9 mD,平均51.9 mD,为巨厚边底水中低渗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注水开发效果差异较大,急需转换开发方式改善目前开发效果.室内实验证实气驱可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气驱参数进行优化,明确气驱开发的各项关键参数选择,实现利用气驱动用区块,提高区块采收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