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混相驱

混相驱

混相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6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8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次国际石油工程会议(2)、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等;混相驱的相关文献由695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平、汤勇、张晓丽等。

混相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2 占比:77.1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76%

专利文献>

论文:58 占比:22.14%

总计:262篇

混相驱—发文趋势图

混相驱

-研究学者

  • 郭平
  • 汤勇
  • 张晓丽
  • 袁鹏飞
  • 刘丽
  • 孙雷
  • 皮彦夫
  • 刘滨
  • 李士伦
  • 杜志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阮洪江
    • 摘要: 对于富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注CO_(2)是较为有效的开发方式,但目前对其开发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不够充分。通过膨胀实验和气液两相平衡理论,分析了在富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中注入CO_(2)后对地层流体相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O_(2)注入比例的增加,流体体系从挥发油体系逐渐过渡到常规凝析气体系;在最小混相压力条件下,处于开发中后期的凝析气藏,可实现多次接触混相,能有效解除气井近井地带反凝析污染,从而提高气藏采收率。
    • 杜敏; 郭红强; 贠玉平; 冯洋; 史鹏涛; 王振宇; 王苗苗
    • 摘要: 为研究X区块低渗油藏注气混相驱油的可行性,通过室内实验探讨了原油相态特征和注入气与地层流体的相态特征,开展细管实验测试了注入气与地层流体的最小混相压力,为X区块低渗油藏注CO2和注伴生气可行性提供基础。实验主要得到以下结论:该区块原始地层压力为31.1 MPa,饱和压力为11.03 MPa;注CO2在保压、降黏膨胀和抽提方面的效果好于注伴生气;两种气体注入与地层流体不能实现一次接触混相驱,可以实现多级接触混相,压力分别为27.85 MPa和29.2 MPa。细管实验的驱替效率在94.2%,确定了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3.56 MPa,由此可见X区块油藏适合注CO2混相驱油,为目标区块后续注CO2驱油提供了理论依据。
    • 周锋; 高伟; 李晓明; 柯光明; 甘文兵; 曹廷宽
    • 摘要: C02混相驱油过程涉及驱动、混合、溶解等多因素的复杂物理化学作用.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一维物理模拟和数学模型方面,二维条件下的C02驱油机理讨论较少,而实际油藏开采是多维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中从数值模拟角度出发,基于经典二维对流扩散方程,建立并求解了二维油藏中心一口注CO2驱油井的物理化学渗流模型,讨论了二维C02混相驱过程中的CO2质量浓度分布特征及模型相关参数对驱替效果的影响,总结出在不同主控因素下呈现的CO2质量浓度分布形态规律,并对实际生产提出合理建议.
    • 陈涛平; 毕佳琪; 孙文
    • 摘要: 为了提高低渗、特低渗油层富气-N2复合驱采收率,选用30cm长的低渗、特低渗2类天然岩心,分别在混相、非混相条件下进行了物模驱油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富气-N2复合驱方式,可获得接近于全富气驱的驱油效果,混相驱复合驱时低渗、特低渗透岩心富气合理段塞均为0.6 P V;非混相复合驱时低渗透岩心富气合理段塞为0.6PV,特低渗透岩心富气合理段塞为0.4PV;相对低渗透岩心在该试验条件下,低渗、特低渗透岩心中,混相富气-N2复合驱采收率平均比非混相复合驱采收率高10.87%,技术指标具有优势;但非混相复合驱注入压力低、注同样P V数时所需气量少,其投入产出比平均为混相复合驱的1.314倍,经济上具有优势;特低渗透岩心富气-N2复合驱可以获得更好的驱替效果,在混相条件下,采用0.6PV富气+N2复合驱的驱替方式时,特低渗岩心的采收率为73.21%,比低渗岩心的采收率(65.91%)高7.30个百分点;在非混相条件下,特低渗岩心0.4PV富气+N2复合驱的采收率为62.05%,比低渗岩心0.6PV富气+N2复合驱的采收率(54.98%)高7.07个百分点;该研究为富气-N2复合驱在油气开采中的实施和应用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
    • 谭龙; 王晓光; 程宏杰; 张记刚; 廉桂辉
    • 摘要: 玛湖凹陷地区衰竭式开发直井初产高、递减快,常规注水开发不适应,通过注烃类气转换开发方式,可以大幅提高采收率.利用细管法测定注气试验区最小混相压力为41.71 MPa,玛湖地区目前地层压力条件下普遍可以实现混相驱;根据玛湖地区储层特征及地质力学参数,同时将天然裂缝及人工描述参与模拟,优化裂缝展布形态,建立了三维压裂缝网模型;基于压后缝网模型开展布井方式、注气速度及气驱油藏动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压裂平均缝网长轴173.90m,最长846.90m,短轴6.44m;采油井部署井轨迹距顶2/3厚位置,气体波及范围更大;以维持混相为目标优化注气量,设计前10 a水平井单井日注气5.5×104m3,后10 a日注气4.0×104m3,试验区采收率可达22.5%;注入烃类会优先沿着采油井压后长压裂缝驱替,优先动用该区域原油,造成注气波及范围不均匀;随着烃类气体的注入,沿驱替前沿原油黏度大幅降低,同时,由于注入烃类气体与原油发生混相,通过蒸发气驱作用,注气5 a后采油井SRV范围内剩余原油黏度明显增大.此研究可以有效指导玛湖注烃类气体提高采收率试验现场开发技术政策制定.
    • 张晨朔; 韩征; 冯志刚; 张昊泽; 谷宇峰; 张臣; 任继红; 周立明; 郭海晓
    • 摘要: 碳酸盐岩挥发油藏回注溶解气开发可以减缓压力衰竭,提高注气驱油效率.然而注气开发存在气油流度比高、重力分异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波及效率较低,并且在非均质性强的储层更为突出.以实际油藏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在考虑回注比差异的前提下研究了层间非均质性、储层韵律性、地层倾角、回注比、开发层系对纵向波及效率的影响规律;平面非均质性和回注比对平面波及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回注比对波及效率影响显著,均质储层的波及效率随回注比的增大而增大,非均质储层的波及效率随着回注比的增大表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建议在气源充足并且储层非均质性较弱时,可以设置1.2的回注比;当缺少外界气源并且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则可以将回注比设置为1;当储层非均质性较弱并且回注比小于1时可以采用1套层系开发,其余情况采用多套层系开发;井网一般采用5点法,或者早期采用反9点法,后期调整为5点法井网开发.
    • 杜敏; 郭红强; 贠玉平; 冯洋; 史鹏涛; 王振宇; 王苗苗
    • 摘要: 为研究X区块低渗油藏注气混相驱油的可行性,通过室内实验探讨了原油相态特征和注入气与地层流体的相态特征,开展细管实验测试了注入气与地层流体的最小混相压力,为X区块低渗油藏注CO2和注伴生气可行性提供基础.实验主要得到以下结论:该区块原始地层压力为31.1 MPa,饱和压力为11.03 MPa;注CO2在保压、降黏膨胀和抽提方面的效果好于注伴生气;两种气体注入与地层流体不能实现一次接触混相驱,可以实现多级接触混相,压力分别为27.85 MPa和29.2 MPa.细管实验的驱替效率在94.2%,确定了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3.56 MPa,由此可见X区块油藏适合注CO2混相驱油,为目标区块后续注CO2驱油提供了理论依据.
    • 陈涛平; 毕佳琪; 孙文
    • 摘要: 为了提高低渗、特低渗油层富气-N_(2)复合驱采收率,选用30cm长的低渗、特低渗2类天然岩心,分别在混相、非混相条件下进行了物模驱油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富气-N_(2)复合驱方式,可获得接近于全富气驱的驱油效果,混相驱复合驱时低渗、特低渗透岩心富气合理段塞均为0.6PV;非混相复合驱时低渗透岩心富气合理段塞为0.6PV,特低渗透岩心富气合理段塞为0.4PV;相对低渗透岩心在该试验条件下,低渗、特低渗透岩心中,混相富气-N_(2)复合驱采收率平均比非混相复合驱采收率高10.87%,技术指标具有优势;但非混相复合驱注入压力低、注同样PV数时所需气量少,其投入产出比平均为混相复合驱的1.314倍,经济上具有优势;特低渗透岩心富气-N_(2)复合驱可以获得更好的驱替效果,在混相条件下,采用0.6PV富气+N_(2)复合驱的驱替方式时,特低渗岩心的采收率为73.21%,比低渗岩心的采收率(65.91%)高7.30个百分点;在非混相条件下,特低渗岩心0.4PV富气+N_(2)复合驱的采收率为62.05%,比低渗岩心0.6PV富气+N_(2)复合驱的采收率(54.98%)高7.07个百分点;该研究为富气-N_(2)复合驱在油气开采中的实施和应用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
    • 路盼盼; 徐敏; 杨昌华; 薛龙龙; 王佳俊
    •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细管实验,研究不同压力下注入CO_(2)的采出率、气油比随注入CO_(2)孔隙体积的变化规律,确定南华201区块CO_(2)注入的最小混相压力。结果表明:在非混相驱时,采出程度与注入孔隙体积呈正相关,注入气体突破后,采出程度增加幅度不大;在混相驱时,气油比在注入气体突破后迅速上升,充分表明了注入气的整个过程是经过多次接触并不断使注入CO_(2)更加富化的过程。与非混相驱对比,混相驱的采出程度趋势相同但增加幅度大,采油效果更好。采出程度变化情况与注入压力相关,注入压力不同,采出程度也不相同。南华201区块注CO_(2)最小混相压力为23.7 MPa。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