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椎间盘变性

椎间盘变性

椎间盘变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808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基层医学论坛、中国疗养医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6年全国脊柱微创治疗新技术研讨会、第二届海峡两岸矫形外科学术研讨会等;椎间盘变性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建军、娄思权、朱红莲等。

椎间盘变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1.4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808 占比:98.56%

总计:7922篇

椎间盘变性—发文趋势图

椎间盘变性

-研究学者

  • 周建军
  • 娄思权
  • 朱红莲
  • 高红
  • 丁爱兰
  • 丁长青
  • 不公告发明人
  • 丰录
  • 乔国栋
  • 于书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建军
    • 摘要: 目的:探讨骨性结构参数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女性产后椎间盘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因产后腰腿疼就诊于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门诊44例患者为试验组,以44例同年龄段未婚女性为对照组。受试对象接受X线检查,以Grogkopff法测量腰骶角;运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仪对受试对象行T1加权(T1WI)、T2加权(T2WI)常规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数据传入工作站,在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盘节段上由前向后放置3个感兴趣区,并测量出ADC值。结果:女性产后变性椎间盘节段主要位于L4/5和L5/S1;女性产后6个月腰骶角平均(49.95±8.09)°,明显高于未婚女性(P<0.05);女性产后6个月变性椎间盘的平均ADC值为(0.43±0.37)×10–3mm2/S,明显低于未婚女性L4-S1椎间盘的平均ADC值。结论:女性产后L4/5和L5/S1椎间盘节段易变性,测量腰骶角和ADC值对女性产后椎间盘变性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张洧蓝; 朱婧怡; 徐晓晗; 范国光
    • 摘要: 目的 探讨合成MRI的多定量参数对腰椎间盘变性级别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腰痛接受腰椎MRI的患者,共纳入85例患者的414个腰椎间盘.对合成MRI图像进行后处理,生成T1、T2及质子密度(PD) mapping 3组定量序列.由两名医师分别测量L1~S1的椎间盘前纤维环、后纤维环及髓核的T1、T2、PD值,采用ICC评估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Pfirrmann级别椎间盘间各定量参数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ROC曲线,评价其诊断不同级别的效能,并以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 各椎间盘的定量伪彩图的颜色随着椎间盘变性级别的升高而变化,这种变化与T2WI信号减低相对应.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腰椎间盘髓核的ICC值最大,均>0.900,其次是前纤维环,ICC均>0.700,后纤维环最低,但ICC均>0.600.相邻Pfirrmann级别间分析结果显示Pfirrmann Ⅰ和Ⅱ级间的髓核T2值(P=0.004)和P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firrmann Ⅱ和Ⅲ级间髓核T1、T2及P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Pfirrmann Ⅲ和Ⅳ级间髓核T1、T2及PD值(P均<0.001),后纤维环T1(P=0.025)及PD值(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irrmann Ⅳ和Ⅴ级间髓核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髓核T2值诊断Pfirrmann Ⅱ与Ⅲ级、Ⅳ与Ⅴ级的AUC高于PD值(Z=2.443、3.591,P=0.015、<0.001).结论 合成MRI技术可以定量评估腰椎间盘变性的Pfirrmann级别,其中髓核T2值是重复性好、诊断效能较高的定量指标.
    • 陈天宁; 邵进
    •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之一,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主要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压迫周围神经引起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近年来,LDH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对人们的日常活动、工作和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增加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目前国内外对LDH的治疗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在经过规范系统的保守治疗后,症状均可得到明显改善,而少数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解除症状.本文就LDH的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作一综述,以期为LDH的临床精细化阶梯治疗提供借鉴.
    • 本刊综合
    • 摘要: 如今,爬行运动在老年人群体中十分流行。天气不好时,许多老年人便在室内模仿动物爬行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爬行运动对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确有一定疗效,但这种运动方式有利有弊,不适合所有的腰痛患者。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病症。
    • 王永强; 龚向阳
    • 摘要: 目的 基于磁共振影像分析青年椎间盘变性与相邻上下椎体高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65例腰椎MRI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选择L4、5椎体和L4~5椎间盘,在T1WI上测量L4、5椎体前、后高度.L4~5椎间盘按照Pfirrmann标准分为轻度变性和中度变性,比较两组椎体高度的差异.结果 轻度、中度变性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度变性组L4、5椎体前、后高度与轻度变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性别因素后,随着椎间盘变性程度的增加,男性L5椎体前高度及女性L5椎体后高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L4、5椎体前、后高度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5椎体前、后高度与年龄呈轻度负相关(P<0.01).结论 基于腰椎磁共振影像测量椎体的前后高度,与腰椎间盘变性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 周建军
    • 摘要: 目的:探讨骨性结构参数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女性产后椎间盘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因产后腰腿疼就诊于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门诊44例患者为试验组,以44例同年龄段未婚女性为对照组.受试对象接受X线检查,以Grogkopff法测量腰骶角;运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仪对受试对象行T1加权(T1WI)、T2加权(T2WI)常规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数据传入工作站,在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盘节段上由前向后放置3个感兴趣区,并测量出ADC值.结果:女性产后变性椎间盘节段主要位于L4/5和L5/S1;女性产后6个月腰骶角平均(49.95±8.09)°,明显高于未婚女性(P<0.05);女性产后6个月变性椎间盘的平均ADC值为(0.43±0.37)×10–3mm2/S,明显低于未婚女性L4-S1椎间盘的平均ADC值.结论:女性产后L4/5和L5/S1椎间盘节段易变性,测量腰骶角和ADC值对女性产后椎间盘变性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 近日有媒体报道,陕西西安一女子模仿动物爬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还有不少人进行效仿。专家介绍,爬行运动对防治腰椎部疾病、腰肌劳损有一定疗效,但有利有弊,且不适合所有的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五大病因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病症,是日常生活中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 陈佳新; 宋超; 张玥欣; 尹佳琦; 李姗珊; 李春权; 张建
    • 摘要: 环状RNA(circRNA)可以通过竞争性结合微小RNA(miRNA),从而降低miRNA对其他靶标RNAs的抑制作用,进而间接调控其表达水平.这种竞争性关系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基因调控机制,在癌症生理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们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基因表达谱、circRNA探针谱重注释处理,并且结合MiRanda算法预测的miRNA靶点信息构建了竞争性内源RNA(ceRNA)网络,发现了五个与疾病相关的重要模块.其中通过hsa-miR-17-3p介导的CD74与hsa circ 0001320,通过hsa-let-7a-2-3p介导的PAPSS2与hsa circ 0000077两组ceRNA关系在椎间盘变性中起到重要的分子调控作用,从而成为潜在的临床标志物.进一步地,通过对靶基因的功能注释预测了这两个circRNA的生物学功能,其中明显与椎间盘炎症反应和骨发育相关,为临床基因检测预测疾病和药物靶点治疗提供依据并且也为椎间盘疾病的科学研究提供思路.
    • 任忠福
    •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椎间盘退变中的椎体终板炎的低场M RI表,提升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和漏诊几率.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的312例颈椎间盘退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均接受了M RI扫描,对其中137例颈椎终板炎的M RI表现和形态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让临床M RI诊断水平有所提升,降低误诊几率.结果:全部患者中有116例有不同程度的信号异常变化,有335个颈椎椎体终板受到影响,有119个终板的T1 WI、T2 WI上呈长T1、长T2信号,有195个终板的骨髓在T1 WI、T2 WI上均呈高信号,21个终板的骨髓在T1 WI、T2 WI上均呈低信号,信号形态有斑片状、三角形、窄带样.结论:颈椎间盘退变终板严通过M RI诊断能够获得明确的信号,对形态变化进行了解,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