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柔性机构

柔性机构

柔性机构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43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881101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光学精密工程、机械工程师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全国第十六届分离流、漩涡和流动控制会议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中国力学学会2009学术大会等;柔性机构的相关文献由771位作者贡献,包括毕树生、于靖军、葛文杰等。

柔性机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81101 占比:99.98%

总计:881305篇

柔性机构—发文趋势图

柔性机构

-研究学者

  • 毕树生
  • 于靖军
  • 葛文杰
  • 凌明祥
  • 宗光华
  • 曹军义
  • 裴旭
  • 刘谦
  • 李思忠
  • 白广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钧恒; 杨晓钧; 李兵
    • 摘要: 为了研究机翼弦向连续变弯度的设计问题,提出由柔性后缘机构与刚性连杆驱动机构组成的机翼变弯度设计方案以及建模分析方法.基于交叉簧片式柔性铰链设计机翼机构构型.采用链式梁约束建模方法,建立柔性后缘机构的理论力学模型,得到其受力和变形的关系,并利用有限元仿真对理论力学模型进行验证.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NSGA-II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机翼机构的相关尺寸参数,提升机翼的气动特性.经优化,机翼巡航阶段的升阻比提升1.09%,起降阶段的升力系数提高2.54%.经实验验证了设计的变弯度机翼机构变弯度的精度和变弯度的范围.
    • 王耿; 魏维宁; 代军; 闫勇刚
    • 摘要: 为了研究微/纳米技术在光学、精密加工和精确定位等领域的应用,提出了一种线性偏摆复合型压电微动平台,以实现线性运动和偏摆运动。对平台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阐述,建立两种运动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运动性能仿真。根据拟定的尺寸加工出样机,对样机的运动能力和频响特性进行测试。最后,通过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PID)反馈实现对平台的跟踪控制。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平台具有良好的运动精度和解耦性,一阶固有频率可以达到333.8 Hz,能够实现24.924μm的线性运动和1.330 mrad的角度摆动,实现了微/纳米级别的运动,在精密光学、精确定位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马鹏宇; 任豪; 刘晓辉; 彭荣贵
    • 摘要: 针对传统指令整形各整形方法脉冲序列的局限性及鲁棒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传统指令整形技术上的改进扩展控制方法,采用指令整形的扩展法对柔性臂的残余振动进行抑制,并对两种整形器的灵敏度进行了分析。以镀锌薄钢板为研究对象进行仿真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消除残余振动平均达97.97%以上,而且系统运动超调平均降低达46.81%以上;改进后的ZVD整形器灵敏度是同脉冲ZV整形器的近3倍,且系统稳定时间增加了8.4%,鲁棒性较好,并得出在5%残余振动下其能够抑制系统振动模态的频率比。
    • 蔡永根; 沈忠良; 肖国华; 杨少增; 崔玉国
    • 摘要: 为增大柔性微夹钳可操作物体的范围、增加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降低对可操作物体的损伤、消除垂直于输出位移方向的耦合位移,基于二级杠杆位移放大机构、桥式位移放大机构、位移导向机构,设计了一种单压电执行器驱动并联三钳指的柔性微夹钳。首先,描述了并联三钳指微夹钳的结构特征与工作原理;然后,根据微夹钳的柔性特征构建其输出位移放大倍率、输入刚度、固有频率的数学模型,并得出理论数值;最后,利用Ansys对其静动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仿真值与解析值具有较高的吻合度,验证了并联三钳指结构的可行性与所建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 葛世程; 郭着雨; 梁熙; 莫宗来; 李军
    • 摘要: 采用多目标拓扑优化方法研究了满足野战火箭炮装填系统工作要求的柔性机构材料分布。以实体各向正交材料惩罚函数为拓扑优化方法(SIMP方法),采用加权系数法定义固有频率目标函数,并应用折衷规划法定义静态刚度和动态振动频率多目标拓扑优化函数。以等效力载荷模拟空载工况,以位移载荷模拟负载工况。通过HyperWorks进行优化,得到了同时满足柔性机构空载刚度、负载柔度和低阶振动频率要求的拓扑结构。对优化后的柔性机构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优化结果的有效性。
    • 孙建伟; 栾亦鹏
    • 摘要: 为发挥轮式机器人移动速度快和腿式机器人机动性能强的优势,提出一种可实现轮式和腿式切换的新型张拉变径步行轮。通过对两杆三索平面张拉整体结构中拉压构件的等效替换,提出了一种新型张拉整体结构。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张拉变径步行轮的基本单元结构、单元连接方法和最优轮毂数。为克服由于自由度多导致刚性差的缺点,给出了张拉变径步行轮自由度约束的方法和弹性构件等效集成方式,从而使得张拉变径步行轮装配简单、运动平稳以及可负载支撑。结合最小势能原理对张拉变径步行轮张拉单元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到了张拉变径步行轮的结构参数和展收比。通过实验,对张拉变径步行轮各项功能的可实现性进行了验证。
    • 甘为; 荣见华; 赵磊; 何一凡; 李政威; 周泉
    • 摘要: 针对柔性机构的稳定性要求,基于Heaviside三场映射方案和柔顺度变化率约束措施,研究了屈曲约束下无铰链多输入多输出柔性机构柔度最小化的拓扑优化问题。首先,为解决低密度单元引起的伪屈曲模态和计算效率等问题,构建了单元刚度矩阵和应力矩阵的光滑惩罚函数,提出了解决低阶伪屈曲模态问题的综合措施。其次,结合Pian混合应力单元公式、凝聚函数法、Heaviside三场映射方案和柔顺度变化率约束措施,构建了考虑屈曲的无铰链多输入多输出柔性机构拓扑优化模型。而后,推导了目标函数和屈曲约束的灵敏度,并利用MMA(Method ofMoving Asymptotes)算法进行优化求解。最后,给出的数值算例,说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胡江山; 秦丽; 于普良; 李双
    • 摘要: 为研究节流高度的变化对气浮支承性能的影响,设计一种可变节流高度的气浮支承.建立气浮支承CFD模型,分析节流口直径、节流高度、均压腔深度和供气压力的变化对气浮支承静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浮支承的承载能力随节流口直径、节流高度、均压腔深度和供气压力增大而增大;节流高度、均压腔深度、供气压力的增大能提高气浮支承刚度,而节流口直径的增大会导致刚度的降低;气浮支承的体积流量随节流口直径、节流高度、均压腔深度和供气压力增大而增大.
    • 席守治; 赖磊捷
    • 摘要: 为解决传统双平行四边形柔性机构中二级运动平台欠约束问题,设计了一种波纹梁夹持型对称双平行四边形柔性机构。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正弦曲线的波纹梁结构,并将其安装在对称双平行四边形机构的2个二级平台之间;其次,建立了机构静力学解析模型,并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动力学模型;最后,利用有限元和实验方法对其静、动力学性能进行了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该机构在没有改变机构运动刚度和一阶固有频率的情况下,对二级平台进行了有效约束,从而提升了双平行四边形机构的高阶固有频率,能够有效改善传统双平行四边形机构的动力学特性和抑制振动能力。
    • 高平; 张建峰
    • 摘要: 柔性机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已发展成为机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和精密生产制造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当前柔性机构学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柔性机构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应用领域;对近年来应用广泛的几种设计和分析柔性机构学方法进行的简述及对比分析;最后,综合考虑影响柔性机构多方面因素,对柔性机构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展望进行了阐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