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事件
林彪事件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0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专利文献18532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瞭望、炎黄春秋、文史博览等;
林彪事件的相关文献由74位作者贡献,包括曹英、陈东林、余玮等。
林彪事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532篇
占比:99.56%
总计:18614篇
林彪事件
-研究学者
- 曹英
- 陈东林
- 余玮
- 王海光
- 茅于轼
- 陈晋
- 陈磊
- 乔顺发
- 兰继华
- 冯谦
- 凌鼎年
- 刘宋斌
- 刘海军
- 史云
- 史怡婷
- 叶光彩
- 吴东峰
- 吴志军
- 周敬青
- 唐春元
- 安建设
- 宋义东
- 康庭梓
- 开心QQ
- 张勤
- 张卓
- 徐建刚
- 徐行
- 方顺安
- 朱永嘉
- 朱永嘉(口述)
- 李辅2
- 村田雄二郎
- 杜导正
- 杨恩瑞
- 杨敏
- 杨正泉
- 武健华
- 沈飞德
- 沙克
- 王刚
- 王永华
- 王甲林
- 白映泉
- 石名岗1
- 祝宪民
- 符号
- 纪晓晶
- 肖志华
- 胡皓东
-
-
马宁
-
-
摘要:
11973年,“文化大革命”已经进行了七年。这年12月,毛主席决定八大军区司令员进行调动,这是林彪事件发生后军内的一件大事,我当时是空军司令员,参加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会议。九一三事件的发生,对毛主席的触动很大,这时他开始重新审视“文化大革命”。为了加强对军队的领导,他决定重新启用一批被打倒和被排斥的老干部,并着手亲自掌控军队。
-
-
黄纪苏
-
-
摘要:
李征先生是我的父执辈。1950年代,他还是位中青年,在新疆从事考古工作,跟我祖父时有书信切磋西域文史,一直持续到祖父去世的1966年。1970年代,林彪事件、尼克松访华之后,中国社会开始松动,北京的街名店名纷纷从“反帝”“工农”改回到“翠华”“百草”,李叔叔也跟着学术界最早“复员”的文物与考古,借调到国家文物局及文物出版社所在的沙滩红楼整理吐鲁番文书,并由历史所我父亲的同事马雍叔叔领来我家。红楼离东厂没几步路,他以后时常登门来坐坐。我对李叔叔很有限的记忆集中在这几年时间,八十年代他应该也来,只是那时众声喧哗,印象不深了①。九十年代跟父亲在饭桌上每说到他,只剩了摇头叹惋。
-
-
-
徐建刚
-
-
摘要:
《世纪》2017年第1期刊发了杜维善先生口述的《鲜为人知的两岸传书信使》回忆,所记所述,多为杜先生亲历亲为,披露的历史细节,对了解两岸特殊年代的特殊交往的历史,大有裨益。唯其开篇所提“毛泽东在得知蒋介石去世后,写了‘君且去,不须顾!’的词”一事,尽管此说近年多见诸报刊,但与相关当事的人回忆和历史真相可能有所不符:毛泽东作词应为改词,所提“君且去,不须顾!”
-
-
齐露莹
-
-
摘要:
或许是经过太多的审查和社会怀疑,我见到姑父时,他已学会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街坊邻里,他从不和大人们交往,也没见他和大人们说社会上的流行话题,假期回来,无论住多久,他的朋友只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他有水彩、彩色铅笔,没在受够了敌视和冷漠之后,在小小的山村里,姑父感受到一种透遍全身的温暖。这温暖来自那上上下下,方圆几十里仅有的十几户乡亲。
-
-
陶诗秀
-
-
摘要:
记忆中,第一次到万州新华书店,是跟着父亲,他拉着我挤到柜台前给我买了一本《骄傲的大白鹅》,是一本图文并茂的青少年读物,那一年,我十五岁。我自己第一次到新华书店买书,是在1966年。当时在报纸上、广播里,连居委会召集开会时,都在说要把全国办成'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家家显眼的地方都要摆放红宝书、语录本。那时,我已到工厂
-
-
杨恩瑞
-
-
摘要:
《阎明复回忆录》问世,勾起笔者些许有关其人的美好记忆。出道之初,曾以他为表率步入社会;曾与他多次一起出访国外;翻译论战文章,我们曾朝夕相处。老同事、他夫人吴克良拍摄我抱着他们一两岁爱女南南的照片,我珍藏至今。沧海桑田数十载,老阎学长春风得意或身陷囹圄,如日中天或打入冷宫,
-
-
-
方顺安;
沈飞德;
史怡婷
-
-
摘要:
1965年至1967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林彪曾在杭州、上海、苏州三地养病,并在此期间参与了一系列政治活动。其时,林彪正在全军上下大力鼓吹"活学活用""毛著",遭到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的反对。1965年11月,叶群带着林彪的亲笔信在杭州会见毛泽东,向毛泽东诬告罗瑞卿"反对突出政治"、"篡军反党"。
-
-
陈晋
-
-
摘要:
当"文革"中出现打倒一切、全面夺权的错误思潮后,老干部挨整的情况引起毛泽东的警觉,他开始思考如何评价、保护和使用老干部的问题。九大前夕,出于恢复正常秩序的考虑,他安排一些老同志分管经济、军事、外交战略这些大事、实事。1971年林彪事件后,他主导解放了一大批老干部,进而在中央领导层形成了四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