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暴雨径流

暴雨径流

暴雨径流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水利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3616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西安理工大学学报、生态学报、水土保持应用技术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2城市雨洪管理国际研讨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等;暴雨径流的相关文献由45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书敏、李广贺、张旭等。

暴雨径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3.66%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53%

专利文献>

论文:3616 占比:95.81%

总计:3774篇

暴雨径流—发文趋势图

暴雨径流

-研究学者

  • 王书敏
  • 李广贺
  • 张旭
  • 周琪
  • 于慧
  • 何强
  • 张荣社
  • 单保庆
  • 张万军
  • 徐丽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慧赟; 王裕成; 单亮; 罗潋葱; 朱广伟; 许海; 史鹏程
    • 摘要: 为定量揭示暴雨径流对大型水库外源总磷(TP)负荷量的影响,构建新安江模型,结合TP浓度高频在线监测数据,计算千岛湖主要入库河流新安江街口断面逐日TP负荷量,并在此基础上划分暴雨径流携带TP负荷量对新安江TP年总入库负荷量的贡献.结果表明:①近60年来,千岛湖流域年暴雨雨量占年降雨总量的28.1%,平均暴雨频次为6.2次/a,年暴雨雨量和频次均在0.001显著性水平上呈上升趋势;②基于逐日流量模拟和高频水质监测数据计算的入库TP负荷量为基于逐月常规监测数据计算结果的2.9倍;③典型年(2020年5月1日—2021年4月30日)通过街口断面进入千岛湖的径流量和TP负荷量分别为96×10^(8) m^(3)和1506 t,其中由暴雨产生的径流量和TP负荷量占比分别为47.9%和69.4%.研究显示,暴雨事件对水库外源磷负荷的贡献较大,暴雨径流携带高浓度磷的汇入对水库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构成较大威胁,采用高频监测网络与水文数值模型高效融合的方法,能有效提升水库TP外源负荷量的计算精度,可为加强认识水库磷污染过程、保障水库水质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 朱广伟; 程新良; 吴志旭; 史鹏程; 朱梦圆; 许海; 国超旋; 赵星辰
    • 摘要: 为揭示亚热带深水水库水环境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于2020年5月—2021年4月在千岛湖布设100个监测点,开展了为期1年的逐月水环境调查,分析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水质风险.结果表明:千岛湖水体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浮游植物生物量(PB)等关键水环境指标时空差异大,全库年均TN浓度为0.92 mg/L,其中月均最大值出现在3月,为1.04 mg/L,最小值出现在8月,为0.78 mg/L,安徽段库区年均值为1.60 mg/L,而东南库湾年均值为0.83 mg/L;全库年均TP浓度为0.021 mg/L,其中月均最大值出现在7月,为0.033 mg/L,最小值出现在11月,为0.013 mg/L,安徽段库区年均值为0.052 mg/L,而东南库湾年均值为0.015 mg/L;全库年均Chla浓度为5.1μg/L,其中月均最大值出现在7月,为10.0μg/L,最小值出现在11月,为1.6μg/L,安徽段库区年均值为11.4μg/L,而东南库湾年均值为3.0μg/L;全库全年Chla浓度最大层PB平均值为2.396 mg/L,月均最大值为8.246 mg/L(8月),最小值为0.557 mg/L(11月);在空间上,PB最高值出现在城中湖,年均值为3.688 mg/L,最低值出现在西南库湾,年均值为1.740 mg/L.尽管千岛湖部分水质断面能阶段性保持贫营养水平,但较大比例水域已处于中营养,且在时间上存在不稳定性,暴雨入库期全库TP平均值可达枯水期的3倍,不同月份PB差异可达15倍,表明千岛湖水质的稳定达标存在较大挑战.在大型深水水库中,气象水文过程对局部库湾水环境指标的冲击较大,藻类对外源负荷入库产生明显放大作用,在水库水环境保护中应将外源负荷控制作为水质风险防控的关键,并重视水库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控,防控蓝藻和硅藻等水华优势属藻类的过度增殖.
    • 尉岚; 朋四海; 郝彦璋; 杨长明
    • 摘要: 城市街道暴雨径流中含有高浓度的重金属,被认为是影响城市受纳水体环境质量的非常重要的面源污染,但是我国目前对道路地表径流中重金属污染关注较少。文中综述了城市道路暴雨径流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迁移途径及其对城市水体及土壤环境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重点对城市道路暴雨径流重金属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同时,探讨了城市道路暴雨径流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重点,为今后相关研究提出明确的方向,也为市政设计单位开展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控制基础工程设计和建设提供依据。
    • 林青森
    • 摘要: 以锦凌水库上游为例,有效结合非点源污染和暴雨径流模型科学评价小流域生态建设效果.通过模拟分析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和各场次降雨径流过程,探讨了锦凌水库污染防控及水文过程受上游小流域生态建设的影响,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山水林湖田一体化修复和水源地保护提供指导.结果表明:①溶解态和吸附态N、P负荷所占比例,随着场次雨量的增加呈不断减少与逐渐增大的趋势;②流域内居民点的垃圾入网率和垃圾处理率达到小城镇级别,可以削减30.41%、31.25%生活N、P污染负荷,林地现有施肥量的减少能够削减44.25%、50.19%农业生产N、P污染负荷;③溶解态N、P负荷受各频次暴雨的影响程度低于吸附态N、P负荷,生态修复措施对削减污染负荷发挥着显著成效.
    • 孙小梅; 王健
    •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用地紧张导致部分城市向低洼地区发展,甚至侵占河道,填埋沟塘,使得城市滞水空间缩小,降雨径流系数增大,汇流时间加快,增加了城市洪水风险。城市化改变了城市水文循环特性,从而使得城市雨洪特性改变,易引起短历时暴雨积水形成内涝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旦遭受洪灾,将造成巨大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可见分析城市暴雨洪灾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城市化内涝原因及对暴雨径流的影响,并探讨应对措施。
    • 陈步峰; 肖以华; 吴巧花
    • 摘要: 为了计量揭示城郊尺度上暴雨与硬质地表径流PAHs负荷差异,连续3年开展了广州市内与市郊帽峰山林区暴雨、硬质地表径流PAHs质量浓度的对比定位观测.结果表明:广州市59年暴雨日数的周期性波动参数对于预判暴雨的丰缺年是极其有益的;城郊帽峰山林区的地形显著地影响了暴雨的降雨强度.市内实验测区暴雨中∑16PAHs总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34.4±48.7)ng·L?1、较市郊实验林区高出6.9 ng·L?1;其中,暴雨中2—3环PAHs组分及FLA、BbF的平均质量浓度均大于市郊实验林区相应浓度,而暴雨中高环的IcdP、BghiP、BkF及4环BaA、CHR的平均质量浓度则小于相应市郊实验林区,表明其在暴雨中来源表现在质量浓度上的影响差异.市内实验区沥青交通路面暴雨径流∑16PAHs总质量浓度的平均达(317.4±34.4)ng·L?1、是市郊实验林区相应的2.1倍;其中,相对市郊实验林区净增成倍的组分有:CHR(3.41倍)、PYR(2.67倍)、ANT(1.52倍)和BaP(1.29倍)、BghiP(1.19倍)、FLA(1.11倍),而相对净增大于80%的组分还有PHE(93%)、BaA(95%)、ACE(84%);说明城市沥青交通路面暴雨径流中PAHs质量容量受高密度交通尾气排放、尘埃等影响极显著地大于相应的市郊实验林区.依据径流与暴雨中PAHs组分的浓度差占暴雨中相应浓度的比计量,两实验区的沥青路面暴雨径流中相对高倍净增的组分有全部4环PAHs和3种高环PAHs组分,而相对净减的组分则有4—5种2—3环PAHs组分;如屈(CHR)等7种PAHs组分质量浓度的相对净增11.02倍至1.12倍,分别是市郊实验林区相应的2.1—24.4倍.这说明交通尾气排放、煤制品及木料燃烧物是沥青交通路面暴雨径流中PAHs浓度增加的主要贡献源,而沥青路面则能够减小暴雨径流中源于石油挥发物的低环PAHs的浓度.两实验区暴雨水泥地表径流中∑16PAHs总的浓度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市内是市郊的1.14倍;而且,两实验测区水泥地表均能够小量吸储暴雨PAHs的浓度.
    • 张继成; 邱晓鹏; 郑杨; 李显鹏; 郑兴
    • 摘要: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暴雨事件发生的频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强降雨期间形成的暴雨径流对土地有强烈的冲刷作用,并可以携带大量的污染物如泥沙颗粒、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人和动物的粪便等进入饮用水水源地,这会直接导致水质恶化,并可能对人类饮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文从浊度、有机物和微生物三方面解析了暴雨对城市水源水的污染风险,并针对污染源解析和水质污染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水源地管理与水厂工艺改进措施,以期为城市饮用水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 夏玉兰
    • 摘要: 从研究暴雨径流与内河水位的关系入手,应用奉贤区1998年 ~2015年日雨量超过50 mm暴雨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计算暴雨与径流的关系,建立了奉贤区内河水位与暴雨径流的预报评估关系图,利用该预报评估体系可有效的为奉贤区防汛管理部门提供防汛决策科学依据.
    • 金浩宇; 鞠琴; 郝振纯; 刘晶; 荣艳淑
    • 摘要: 淮河流域位于中国东部,人口众多是重要的粮食产区。由于流域大部分地处平原地区河道平缓水流缓慢,短时间的暴雨易使河水暴涨引发洪涝灾害。以2003年7月20-22日一次暴雨径流过程为例,利用流域内25个站点降水数据分析此次降水分布过程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形成此次暴雨的天气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发现此次暴雨主要集中在流域上游并从西向东发展。产生此次暴雨事件的天气系统中,副热带高亚较以往同期偏南。受东北地区低压槽的阻挡副热带高压不能北上,在淮河流域上空形成一条东西向切变线。来自南海的水汽在这条切变线处聚集,在低层发生强烈辐合在高层发生强烈辐散是此次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
    • 王峰
    • 摘要: 导致山洪灾害日益严重的原因在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极端水文事件的增加,这些都已经成为了严重影响山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鉴于此,本文基于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实际情况,对山洪监测预警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