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暗棕壤

暗棕壤

暗棕壤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202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世界地质、黑龙江科技信息、土壤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等;暗棕壤的相关文献由263位作者贡献,包括宋金凤、崔晓阳、窦森等。

暗棕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1.3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202 占比:98.64%

总计:7301篇

暗棕壤—发文趋势图

暗棕壤

-研究学者

  • 宋金凤
  • 崔晓阳
  • 窦森
  • 王帅
  • 马瑞
  • 黄文斌
  • 张晋京
  • 王楠
  • 陆文龙
  • 何忠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楠; 邵泽强; 马超; 吴柏恩; 马余; 王帅
    • 摘要: 为探讨Maillard反应前体物质对混有椴木屑暗棕壤腐殖质组成的影响,揭示邻苯二酚(Cat)、葡萄糖(Glu)和甘氨酸(Gly)3种前体物质在腐殖化过程中的促进作用,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基于Cat,Glu和Gly的添加,以无菌水为对照,通过提取分析混有椴木屑暗棕壤各腐殖质组分中碳的质量比,考察添加3种不同前体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对各腐殖质组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各处理下混有椴木屑暗棕壤水溶性物质碳的质量比(w(C_(WSS)))和总有机碳含量(TOC)均呈降低趋势,添加Maillard反应前体物质处理w(C_(WSS))的降低幅度均低于对照组(CK),添加Glu使w(C_(WSS))和TOC的降低幅度最小;添加Maillard反应前体物质的暗棕壤在培养期间可提取腐殖酸碳的质量比(w(C_(HE)))均显著高于CK,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经培养后w(C_(HE))略降低,降低幅度大于CK;添加Maillard反应前体物质暗棕壤w(C_(HA))的降低幅度均高于CK,添加邻苯二酚和甘氨酸使胡敏酸(HA)的分子结构向复杂化方向进行;添加Maillard反应前体物质暗棕壤的胡富比(w(C_(HA))/w(C_(FA)))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最终降低,添加Glu的w(C_(HA))/w(C_(FA))降低幅度低于CK;各处理下暗棕壤胡敏素碳的质量比(w(C_(Hu)))经培养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添加Glu更有利于w(C_(Hu))的矿化分解;添加Glu可减缓暗棕壤w(C_(WSS)),TOC和w(C_(HA))的损失,使培养期间w(C_(HE))高于CK,减缓w(C_(HA))/w(C_(FA))的降低幅度,更有利于混有椴木屑暗棕壤w(C_(Hu))的矿化分解.
    • 佟思宇; 孙征权; 陈实
    • 摘要: 黑龙江省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国家发布的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56.1%,以黑土、暗棕壤、草甸土、白浆土、黑钙土为主。由于多年的秸秆焚烧和浅耕、旋耕等传统耕作方式的高强度开发利用,黑土区耕地长期透支,地表裸露,加之“风蚀、水蚀”,黑土地逐年变薄。黑龙江省农机推广总站经过多年的试验,提出黑土地区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秸秆腐烂和抗低温保全苗技术机理,创造性提出秸秆全量原位覆盖免耕播种、秸秆全量条带归行免耕播种、秸秆全量条带少耕免耕播种、秸秆少量覆盖免耕播种4项保护性耕作核心技术模式,为不同区域黑土地保护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
    • 王媛媛; 王继岩; 焉莉; 韦大明; 高强
    • 摘要: 为了探索吉林省玉米主要种植区土壤微生物的真菌群落多样性特征,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对吉林省玉米主产区的72个土壤样品进行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通过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特征、多样性指数、冗余分析(RDA)、偏最小二乘法(PL-SDA)等分析玉米种植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不同类型的土壤pH和有机质差异显著;偏碱性土壤的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较高;风沙土、黑钙土和黑土的真菌丰度显著高于白浆土和暗棕壤,而黑土的真菌多样性最高.所有土壤均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菌门,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为主要的优势菌纲,酵母菌属(Guehomyces)、青霉菌属(Penicillium)和腐殖霉属(Humicola)是主要的优势菌属.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种植区土壤pH和有机质是土壤真菌优势类群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上述的研究结果以期阐明东北黑土区土壤群落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为黑土区退化土壤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 刘杰
    • 摘要: 黄花乌头,为毛茛科乌头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被称为白附子、山喇叭花、黄乌拉花等,块根的形状为纺锤形、倒卵形,可作为药用,中药名为关白附。黄花乌头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适生区域为海拔200~900米的山地草坡或疏林中,在山地上的暗棕壤、棕壤等土壤上长势较好,适合生长在有光照、温暖湿润的区域,耐寒、耐旱能力强,不耐涝。
    • 梁謇; 孙怡
    • 摘要: 黑土地是极为珍贵的农业资源,其物理性状好,有机质含量高,十分适合农作物生长,同时其形成过程又极其漫长,在自然条件下1厘米黑土层的生成大约需要200~400年。黑龙江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东北黑土区核心区域,拥有黑土耕地面积2.39亿亩,其中以黑土、黑钙土、白浆土、暗棕壤、草甸土为主的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分别占东北黑土区和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0.6%和56.1%。
    • 胡国强; 李凯; 王铁成
    • 摘要: 本文研究了暗棕壤团聚体含量的剖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山体团聚体总量上以2-0.25mm粒级团聚体的数量最多,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2-0.25mm粒级团聚体的数量表现为现增加后减小在增加的趋势,不同海拔相比,2-0.25mm粒级数量为山腰>山顶>山脚,山顶>山腰。
    • 李娜; 龙静泓; 韩晓增; 张凤琴; 雷琬莹; 盛明; 韩智勇
    • 摘要: 构建适宜作物生长的耕层是解决农田土壤耕层"变浅、变薄、变硬"和透气透水性差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对于土壤黏粒含量较高的土壤来说,更是如此.该研究以黑龙江省较为典型的农田暗棕壤为研究对象,在黑河市爱辉农业示范园区设置不同耕层构建模式试验,分析不同翻耕深度(15、35 cm)和不同有机物还田(秸秆和牛粪)对暗棕壤物理性质、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田间试验包括:1)对照处理:常规浅翻15 cm,无有机物还田(T15);2)深翻35 cm,无有机物还田(T35);3)浅翻15 cm,秸秆浅混还田(T15+S);4)深翻35 cm,秸秆深混还田(T35+S);5)免耕秸秆全覆盖(NT+SM1);6)免耕秸秆条覆盖(NT+SM2);7)深翻35 cm,有机肥深混还田(T35+OM);8)深翻35 cm,有机肥加秸秆深混还田(T35+S+OM),秸秆和有机肥的还田量分别为10000和30000 kg/hm2.2019年和2020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和有机物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较大,与T15处理相比,T35+S、T35+OM和T35+S+OM处理可显著减少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比例,优化土壤三相比;T15+S处理对0~15 cm耕层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土壤三相比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影响显著,而T35+S、T35+OM和T35+S+OM处理可显著改善15~35 cm亚耕层的土壤物理性质.不同耕层构建模式对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也产生影响,且在不同降水年型间存在差异:与T15处理相比,在降水正常年(2019年),T35+S、T35+OM和T35+S+OM处理玉米产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丰水年(2020年),T15+S和T35+S+OM处理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增加最显著,分别增加了27.6%~37.0%和22.75%~28.57%(P<0.05),免耕可导致玉米减产.翻耕配合有机物还田通过增加玉米穗长和行粒数,减少秃顶长,是玉米增产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深翻配合秸秆或有机肥还田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优化土壤三相比,增加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在东北北部暗棕壤地区构建适宜作物生长的耕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 胡国强; 李凯; 王铁成
    • 摘要: 本文研究了暗棕壤团聚体含量的剖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山体团聚体总量上以2-0.25mm粒级团聚体的数量最多,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2-0.25mm粒级团聚体的数量表现为现增加后减小在增加的趋势,不同海拔相比,2-0.25mm粒级数量为山腰>山顶>山脚,山顶>山腰.
    • 李婧阳; 刘鑫; 王秋菊; 姜宇; 周鑫; 米刚; 刘凯; 姜辉; 常本超
    • 摘要: 为明确豆麦轮作条件下连续施肥和麦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大豆产量的影响,在黑龙江北部地区暗棕壤上开展不施肥、麦秆还田(麦秆逢麦季还田,还田量3000 kg/hm2)、施肥、施肥与麦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自2002—2018年共实施麦秸还田8次,种植大豆9茬.结果表明,连续施肥还田区大豆平均产量最高,表现为施肥还田>施肥>还田>对照,还田与不还田比,在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4.99%,增减产变化幅度为-22.8%~39.3%;在不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19.65%,增产幅度在3.2%~33.5%,麦秸还田在低生产力(不施肥)下的增产效果好于高生产力(施肥)下的效果;施肥在麦秸还田条件下比不施肥平均增产23.63%,增产幅度在1.1%~60.5%;在不还田条件下平均增产40.88%,增产幅度在8.2%~87.7%;长期施肥和麦秸还田有增加土壤有效孔隙趋势,对于增强耕层土壤持水能力有一定效果.
    • —丁
    • 摘要: “黑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我认为保护黑土地比蓝天保卫战难度更大、恢复过程更长、投入成本更高。”这几年,保护黑土地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高春艳关注焦点,今年全国两会,她提出加大黑土地保护支持力度的建议。高春艳介绍,黑龙江省黑土耕地面积2.39亿亩,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以黑土、草甸土、黑钙土、暗棕壤、白浆土为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